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 诗词曲五首

25 诗词曲五首

25 诗词曲五首
一、整体感知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

“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诗的尾联,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实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意志坚定,精神乐观,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层层深入,言简意深。

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

2.赤壁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抑郁不平之气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过零丁洋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最后一联,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

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
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苏轼之问,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

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5.山坡羊·潼关怀古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感情因素,都应准确把握。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二、问题研究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

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2.《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

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3.《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三、句子赏析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