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临床特征

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临床特征

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临床特征【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46例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未种卡介苗者21例;有结核病接触史者22例;临床表现:按《实用儿科学》[1]分型,肺型17例,脑膜炎型14例,伤寒型3例,败血症型2例,不定型(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消化道紊乱,营养不良和明显消瘦)10例。

入院时发热待查8例,误诊12例。

结论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和认识。

【关键词】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特征
【中图分类号】r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6-0307-01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常见于儿童,以小儿居多。

其病情多急重,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漏诊。

本文对我院2000~2009年住院的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46例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7例,女19例。

年龄:3岁10例。

未种卡介苗者21例。

有结核病接触史者22例。

11例在发病前半年内有患麻疹史。

全部病例经临床观察和胸片证实。

1.2 临床表现:症状:发热38例(8
2.6%),热型以不规则最多
见;咳嗽32例(69.6%);食欲减退32例(69.6%);精神差28例(60.9%);气急20例(43.5%);呕吐19例(41.3%);腹泻16例(34.8%);多汗20例(43.5%);其他症状28例(60.7%)。

同一患儿有多项症状分别按各类统计。

体征:浅表淋巴结肿大18例(39.1%);肝大24例(52.2%);脾大12例(26.1%);肺呼吸音粗糙27例(52.2%),闻及干或湿性啰音14例(30.4%)。

实验室检查: 28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正常。

白细胞计数:26例正常,6例15×109/l。

20例血沉>30mm/h。

ppd试验 17例,其中6例阴性,5例强阳性反应,其余为弱或中度阳性反应。

6例痰结核菌阳性。

x线检查:入院前或入院初作胸透或摄片35例,其中诊为本病者22例,肺纹理增多、模糊6例,片絮状影3例,透亮度减低2例,胸透阴性2例。

1.3 诊断与误诊入院时确诊26例,发热待查8例,12例被误诊,其中误为肺炎最多。

误诊及未及时诊断的原因:对本病特点认识不足8例,合并其他部位结核使其表现特殊者5例。

未及时摄胸片(包括未及时复查)7例。

1.4 治疗及结果确诊后均给予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等抗结核药物,32例并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38例症状完全消失后出院继续抗痨治疗,死亡8例,死亡率17.4%。

死亡原因分析:呼吸衰
竭者6例;中毒性休克1例;严重营养不良、全身衰竭者1例。

2 讨论
2.1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本组显示,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大多起病急,缺乏特异性表现,除呼吸道症状外,消化道症状、中毒症状、体质消耗、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并发结核性脑膜炎等亦较多见,之外,肺部病灶周围炎症明显,易于融合与进展迅速。

如果对本病失去警惕,对本病的临床特点缺乏认识,常易误诊为肺炎及其他疾病。

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仔细询问结核病接触史,及时摄取胸片,作ppd试验,特别是对肺部体征
2.2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检查。

典型表现是大小相同、密度一致、分布均匀的粟粒状阴影。

但在发病早期20%x线正常,部分表现为肺透亮度降低。

一般在临床症状出现1~3周后才能见到典型的x线改变。

故临床怀疑本病时,必须定期复查x线,以免误诊。

本病透视常易漏诊,往往需摄片证实。

如摄片不能肯定,有条件者可作ct检查,早期ct诊断优于x线片[3]。

2.3 ppd试验在诊断上仍属必要。

ppd试验是诊断结核感染的重要方法。

但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时病情往往严重,机体反应性差,可以出现假阴性,或在感染后4~8周内,虽然肺部已出现病灶而ppd仍可为阴性。

但ppd阳性对启发或帮助诊断仍有重要价值。

本组中有3例发热待查及2例初诊为肺炎的患儿,1:2000ppd 试验为强阳性反应,进一步摄胸片后明确诊断。

2.4 细菌学阳性是诊断结核病的金指标,但小儿肺结核不如成年人肺结核受重视,因为小儿不如成年人排菌多,加上小儿不会吐痰或咯痰少,难以取得合格标本检测。

不少医院从痰液、胃液、气管及肺泡灌洗液、胸水、脑脊液、尿液中涂片和培养发现结核杆菌,从而使疑难病例得到确诊和误诊得到纠正[2],因此千方百计取得合格标本,提高培养技术和阳性率,是及时正确诊断小儿结核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临床上应多开展这方面工作。

2.5 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情多危重,如不及早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则死亡率较高。

本组6例在短期内死于呼吸衰竭、中毒性休克和全身衰竭等并发症。

4例住院两周以上死亡,可能与所感染的结核杆菌为耐药菌株有关。

所以,对重症患儿,特别是对有可能为耐药菌株感染者,应加强抗痨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34
[2] 江载芳.重视儿童结核病的防治工作[j].中华医学杂
志.2004.84(20)1673
[3] 范淼,叶滨宾,李子平.儿童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7)399
作者单位:476100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