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三)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三)

专题检测五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木屐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

我在爸爸背上,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在了爸爸的肩膀上。

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

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

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

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

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齿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

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的爸爸微笑着,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

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

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

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

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

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

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

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

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

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

”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

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

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饱满的情感、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刻画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追求,表现了“我”对父辈生活的深深思索。

B.本文选材上都是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却以小见大,表现了父辈深深扎根于土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C.文章倒数第四段中写到爸爸“神色黯然”“挤出一丝笑”,刻画了爸爸内心复杂的情感,包含了不忍分离的父子情深,也包含了父亲对祖业无人继承的失落。

D.文章最后,爸爸送“我”的一双“新雨靴”,蕴涵着爸爸希望“我”学成归来,改变家乡面貌的深沉嘱托。

E.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以深沉的笔调,表现了无私的父爱和父子情深,同时也表达了曾经对父亲不理解的悔恨。

2.请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3.文中反复写到“屐齿印”和“江南雨的惆怅”,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4.文中的父亲是保守的,作者持怎样的态度?如果你的父亲是这样你会怎么做?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大地的语言收获了一季小麦的中原大地上,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

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

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那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人类文明史上,好多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同时又被人类自身推向一次次浩劫的土地,即便没有变成一片黄沙,也早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

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

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

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

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

如今是全球化、城市化时代,在我们的国家,数亿农民耕作的田野,吃力地供养着越来越庞大的城市。

农业,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论述中,是GDP统计中效益最低、越来越难被人看好的一个产业。

在那些高端的论坛上,在专家们演示的电子图表中,农业便是那根最短的数据柱,是那根爬升最乏力的曲线。

问题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又不能直接消费那些爬升最快的曲线,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餐吃对冲基金,而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也不能直接是房地产。

那些能将经济高度虚拟化的赚取海量金钱的聪明人,那些能把人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制造为一种巨大社会需求的聪明人,他们身体最基本的需求依然来自土地。

他们几十年生命循环的基础和一个农民一样,依然是那些来自大地的最基本的元素。

他们并没有进化得可以直接进食指数、期货、汇率,但他们好像一心要让人们忘记大地——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声音试图在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大地,重要的不是大地哺育人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

一个叫利奥波德的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质疑过这种现象,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只发展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念,一种人与财富关系的伦理观念。

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伦理观。

伦理关乎全人类。

不幸的是,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一切社会规则以全体人类利益为考量的世界上。

现在有一种价值体系,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资源。

人是资源,土地也是资源,都可以用来创造经济效益。

而当土地成为资源时,在其上种植庄稼,显然不如在其上加盖工厂和商贸中心。

这个体系运行的前提就是,弱小的族群、古老的生活方式需要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

农业需要作出牺牲,土地产出的一切,农民胼手胝足的劳动所生产出的一切,都是廉价的,因为有人说这没有“技术含量”——几千年才培育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农作物没有技术含量!积累了几千年的耕作技术没有技术含量!只因为古人没有为了一个公司的利益去注册专利。

玉米、土豆在几百年前从美洲的印第安人那里传入了欧洲与亚洲,但墨西哥的农民至今还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背井离乡,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贫民窟,只为了从不得温饱的土地上挣脱出来,到城市里去从事最低贱的工作。

我曾经走在墨西哥那些被干旱折磨的原野上,在一株仙人掌巨大的阴凉下黯然神伤。

我想起一本描述拉丁美洲如何被作为一种资源被跨国资本无情掠夺的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如果书名可以视为一种现实的描述,那么,当时在我眼前的墨西哥原野的确已经流尽了鲜血。

当时眼前的地形地貌,让我想起胡安·鲁尔福的描写乡村破败的小说《教母坡》中的描述:“我每年都在我那块地上种玉米,收点玉米棒子,还种点儿菜豆。

”但是,风正在刮走那些地里的泥土,雨水也正冲刷着那些土地里的最后一点肥力。

(取材自阿来《大地的语言》)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中原的广袤大地是世界上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也是唯一曾经被各种农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B.中国数亿农民耕作于田野,但是在供养城市方面却表现出吃力,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城市发展太快。

C.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再富有,其最基本的需求也离不开土地,因此对更多财富的创造没有实际意义。

D.有的人认为农业“没有技术含量”,但在作者看来,经过几千年成长的农业,不可能没有技术含量。

E.在墨西哥时,面对干旱的原野的地形地貌,作者联想到墨西哥农民的悲惨境遇,并因此而黯然神伤。

2.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开头两段写中原大地上田野的景象有什么作用?(2)如何理解文中“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声音试图在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大地,重要的不是大地哺育人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的含义。

3.文中最后一段画线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认识和情感?4.文中说:“现在有一种价值体系,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资源。

”如何理解其中“资源”一词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或思考,谈谈你对这种资源观的认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汉家寨①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令人恐怖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②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

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处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

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③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

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

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④——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

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⑤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⑥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⑦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⑧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

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

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又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⑩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⑪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

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匹了。

⑫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