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3.唐朝与东罗马、非洲的交往 在两汉时,我国称罗马为——大秦。 大秦与汉朝的关系:班超出使西域时,曾派甘 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波斯湾。后来,大秦 王安敦派出的使者曾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 等礼物赠给东汉皇帝。 唐朝时,唐和东罗马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医 术、杂技传入中国。东罗马的皇帝和贵族都爱 穿中国的丝织品,唐朝时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东 罗马的丝绸、瓷器更多。 另外,中国史书上还记载了唐朝与非洲的来往。

二、唐朝与新罗的友好交往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朝鲜半岛与我国相邻。早在秦汉之际, 双方就发生了友好的关系。当时的朝鲜 半岛上有哪些国家?他们与我国有怎样 的友好交往? 当时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分别叫马 韩、辰韩、弁韩。都曾多次派人赴汉, 加强联系。其中的辰韩更是引进中国的 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他们和汉 朝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有檀弓、 果下马等特产输往中国,而我们也有铜 镜、漆器、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往朝鲜。

三、唐朝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 “遣唐使”就是日本派往唐朝的使臣。 当时,随同遣唐使一起到中国的还有一 些学者、工匠、学生等。他们中有一部 分人又随同遣唐使一起回国,也有一部 分人留在中国继续学习。随同遣唐使回 国的就叫“还学生”,留在中国继续学 习的就叫“留学生”。

两汉时期的中日交往是怎样的?


2.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政治上,在唐初回国留学生的策动下,日本进行了大 化改新,新政中的制度,参考隋唐的制度,如:参照 中国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了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 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 教育上,在京都设立大学,学科设置和学习内容基本 上与唐制相仿,考试内容就是中国的儒家经典。 科学技术上,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 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日本模仿唐 长安,建成了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今京都) 等。 另外在文学艺术、生活习尚、节日风俗等方面,日本 也受到了唐文化的影响。 当时,中日之间的贸易极其频繁,由中日两国出土的 文物作证。





2.唐与印度经济文化的交流 表现 : 政治方面,双方互派使臣。 经济方面,双方有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运来 了菩提树、郁金香和棉布,我们运去了绢和瓷 器。唐太宗还派人去学习熬糖法,提高了我国 的制糖技术。 文化方面,我国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 学的发展;造纸术的传入,使他们结束了用树 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而我们敦煌、云冈、龙 门等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古印度北部 艺术风格的影响。
1.唐朝对外关系最主要的特点是 答案:B A.封闭 B.开放 C.武力征服 D.联姻 2.下列表述,不是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有 答案:C A.唐朝经济文化发展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疆域广阔 D.统治者的开明态度 3.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C A.佛教传入中国 B.法显游历天竺 C.义净西行研 究佛学 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 4.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 经济改革的国家是B A.天竺 B.日本 C.新罗 D.波斯
互派使节
互遣使节
使节往还
汉唐时期中外交往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分析出现不同的 原因
不同特征:
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 开。两汉基本没有使臣交往。唐时与朝鲜、日本、印度等互 有使臣来往通好。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先进的唐朝文化对新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哪里?可以从政治、经济、文 化、生活习惯等方面概括说明。 政治上,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 经济上,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 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 文化上,设立国学,教授儒学,喜欢读唐 诗、写唐诗。 生活习惯上,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 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新罗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 他们的音乐就很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太 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
3.吉备真备和鉴真(在中日交往中,有突出贡 献的人物 ) 有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等 吉备真备在长安学习17年,学成回国后,他根 据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假名字母。 有关鉴真,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他先后六次东 渡,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东渡成功,他 先后在日本的九州、奈良等地传播佛教,并将 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等知识介绍到日本。 这两人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陆路 向 到达朝鲜 东 从长 经“丝绸之 安出 路”,可 发 向 到印度、 西 伊朗、阿 拉伯以至 欧非国家
海路 从登州、 到达韩国、 扬州出 日本 发
经海上 “丝绸 从广州出 之路”, 发 可到波 斯湾
登州是今天的山东蓬莱
唐朝时期对外交通发达,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A.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印度 B.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伊朗 C.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阿拉伯各国 D.从长安出发向西可到朝鲜 答案为D。

四、唐朝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 国的往来
1.唐与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隋炀帝时曾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唐朝中期,骠 国歌舞团的演出轰动长安。 当时与唐朝来往最密切的是——天竺。 天竺相当于今天的——印度(因为印度半岛上 的国家今天有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 拉。在唐朝,尼泊尔称为尼婆罗,印度、巴基 斯坦、孟加拉统称为天竺。)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 播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原因:汉朝江南相对落后,海上通商的条件不是太好,唐
朝经济中心开始出现南移的趋势,造船业发达,国力强大, 经济文化发达。
习题精选 基础训练题

一、单选题 1.吸收唐朝的优良技术,织出精美的朝霞锦、大花鱼 牙锦的国家是( B ) A.日本 B.朝鲜 C.印度 D.阿拉伯 2.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 C )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3.唐朝时,海路从哪儿出发,可达朝鲜、日本? ( C ) ①泉州 ②登州 ③广州 ④扬州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稳定,国家强盛(基础)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尤其是唐朝在世界上有 很高的声望,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2、政府鼓励、重视
唐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贸易的政策,为对外交 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政府还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机 构——市舶使 3、交通发达见《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五、唐朝和中亚、西亚欧 非各地的交往

8世纪时,在亚洲广大的领土上, 东方崛起了大唐帝国,西方也有 一个强大的帝国——阿拉伯帝国, 当时唐朝与阿拉伯以及中亚、西 亚欧非的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友好 的往来。
1.唐朝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 中亚一些国家处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因此早在西汉时就与我国有密切的交往, 在隋唐时期往来更是密切,双方互派使 臣,也经常有贸易往来。 在唐朝刚建立时,西亚较强大的国家是 波斯帝国,大家还记得吗,在西汉时我 们称之为——安息。 不久,波斯就被大食所灭,大食就是— —阿拉伯。

27.唐朝与日本、天竺、大食往来
的相同之处( ) ①都派使臣到长安通好②都吸收了 唐朝生产和手工业技术③都有商人 在中国定居④都曾使用中国文字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1、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C
D.天竺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2、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 “新罗馆”,主要反映了: C A 唐朝建筑技术的提高 B 唐朝对外政策倾向 C 新罗商旅来唐很多 D 唐朝城市的发达 3、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 ①崔致远 ②吉备真备③ 义净④ 鉴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
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 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 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 的社会生活. 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 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 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 贡献.

唐朝对外交流
主要特点: ①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 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 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 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 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 次派出遣唐使. 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 等方方面面. 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 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 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到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上仍有三
个国家,是高丽、百济和新罗。 隋唐同这几个国家都有往来。隋 炀帝和唐太宗曾出兵高丽,结果 都兵败而返。后来,新罗的势力 逐步扩大,并统一了朝鲜半岛上 的大部分地区。新罗积极发展同 唐朝的友好关系。
2.双方频繁的交流 新罗和唐朝交流极为频繁。 谁来归纳一下,双方的交流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唐朝的留学生中,新 罗人最多。崔致远 第二,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 很多。“新罗坊”“新罗馆 ”
D
国家
官方交往(使节)
参用唐朝政治制度 1、互派使臣 2、日本参用唐朝政治制度
经济文化交流
(1)朝鲜传入; (2)中国输出: 钱币;文化使者 (1)天竺传入; (2)中国输出 (1)波斯店; (2)造纸术 (1)东罗马传入: (2)唐朝输出:
朝鲜 日本
东南亚 (天竺) 中、西亚 (大食、波斯) 欧洲非洲 东罗马

2.唐朝与波斯、大食的交往 丝绸之路开通后,波斯与我国一直有较密切的 交往,班超出使西域时,曾派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隋朝时,双方政府互派使节。7世纪中期,波 斯遭到大食的侵扰,波斯国王和王子先后前来 求援,后两人定居长安。许多波斯商人在中国 开设“波斯店”,以经营宝石、珊瑚、香料、 药品而闻名。 大食灭了波斯后,也立刻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 系。8世纪中期,大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 洲的大帝国。双方的交往开始于651年,在此 后的148年,大食遣使来唐达三十多次。穆罕 默德的话“求学问尤当去中国”,生动地反映 了阿拉伯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中国的纺织、 造纸等技术都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亚、欧洲和 非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