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创新学习观念,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创新学习便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创新学习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源之水。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有兴趣并善于提出新问题。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创新学习的基石,树立创新学习观念,应始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这是对学习中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
具体说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以下几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1、“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的动力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
问题出自于怀疑,不怀疑就没有问题,就不能见真理,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另辟蹊径,勇于创新。
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只有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或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才能导致问题的出现。
问题是学生探索奥秘的动力。
问题能激发其进取创新的欲望。
2、“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在创新学习中,一个学生如果不会提问题,也就不会去创新。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思考出现的问题,能举一反三,提出多种不同的答案。
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应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研讨,自己寻找答案。
在教学中可尝试先让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同一思路去解决,再引导学生用一新的思路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能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现象透视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
3、“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
创新活动不仅需要智力因素,而且需要创新个性品质即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意识”就是创新精神。
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使其个性得到张扬,可激发其追求成功的健康心理,并理智地去开展各项创新活动。
另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问题的探讨、合作与交流,又能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承认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的所思、所言、所做能协调发展,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表现与对策
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和激发。
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现潜在的状态。
对教师来说,就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的过程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现的、动态的问题意识。
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
对教师来说,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就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
针对第一种类型,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
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青少年还会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这种心理,积极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质疑,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
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的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反之,教师如果对学生大胆的发问、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讽刺和挖苦,不仅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和发展获得环境的肯定和支持。
针对第二种类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
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一个好方法。
另外,要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想别人不想之事,说别人不说之事,从循规蹈矩的桎梏中走出来,这样才会有所创新。
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