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我的养生之道

谈谈我的养生之道

谈谈我的养生之道(二○○八年十二月)养生之要人在健康时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到失去健康时才能深切体会身体和养生之重要。

我也是在一场大病之后,才发愤研究养生之道的。

那年我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因一味静养,弄得弱不禁风,眼看要转成慢性肝炎了。

此时得到毛主席青年时代所著《体育之研究》,如获至宝,每天背诵一遍,并开始有计划的锻炼,每周增加一次运动量,结果不仅很快治好了肝炎,并且“运动既久,成效大著,发生自己价值之念。

以之为学则胜任愉快,以之修身则日起有功,心中无限快乐,”确实尝到了甜头。

从此形成了锻炼的习惯,坚持至今。

也养成了对体育健身的兴趣。

曾花费数年时间研究人体解剖、生理、心理、生物力学、中医及气功。

《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人独患无身耳,他复何患?求所以善其身者,他事亦随之矣。

善其身无过于体育。

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

”正反两方面的切身经验使我坚信:养生为人生万事之本,其它一切都代替不了养生。

养生和事业可以兼顾、可以共赢,方法是在养生的基础上去做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磨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功夫,但与刀快带来的效率提高相比,这点付出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磨刀不会误事,不磨刀反而要误事。

有些人不顾日渐衰弱的身体,一心在学习或工作上“拼搏”,即使效率越来越差,也不肯在健身上花费一点时间。

他们就像是挥舞着钝刀的砍柴人,力气没少费,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何况我们的身体并非是冰冷的柴刀。

养生可以使我们体格健美、精力充沛、头脑灵活、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使我们的能力与成就同步增长,还可以减少疾苦、节省看病时间和医药费用。

养生既是如此美好,岂可将其轻轻放过?所以我筹划办事,总要将健身包括在内;每遇大事,必先调整好自己的身体状态。

现在直言养生不重要的人不多了。

对此年轻人的问题主要是学习或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养生;老年人的问题则是五花八门的说法使之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养生。

养生有道养生有道,是说养生有一定的规律,只有合乎这个规律、合乎养生之道,才能身体好。

每个人都在生活,但生活的方式不同。

生活中人们利用自己的身体做事,而不同的做事方式又对其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造成不同的结果。

同样是吃饭,有的人是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有的人是定时定量、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同样是睡觉,有的人是生物钟紊乱,办正事时发困,一上床就来精神,有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兴奋点,该清醒时就清醒、该睡觉时就能睡;同样是运动,有的人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十天半月不运动一次,一运动就累个半死,有的人是适当运动、长期坚持,效果自然不一样。

所以养生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不要一提养生,就是什么秘籍、补品,就要练出运动员的块头、模特的身材。

其实只要检查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改善自己的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要顺乎自然。

人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其敏感期,抓住敏感期、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训练,就是顺乎自然,就能健康成长;反之,错过敏感期或揠苗助长,则是违背自然,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人为维持生命需要摄取营养,但再好的食品其需要量也是有限的,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都是违背自然的。

人需要刺激、需要活动,但刺激不足和刺激过度、过分劳累和过分安逸都对身体不利。

1人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可以适应环境,所以不可不讲卫生,又不可过于讲卫生,否则会削弱自身抵抗力。

可见所谓顺乎自然也可称为守正防偏,需要注意的是,正道只有一条,偏差则有两种(过犹不及)。

养生要劳逸结合。

为什么要进行体育锻炼?累得气喘吁吁的有什么好处?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力,一时的劳累可以换来长期的轻松。

为什么要休息?为了恢复体力,为了避免受伤。

人不能只动不歇,也不能只歇不动,而应劳逸结合。

就像心脏那样,典型的节律性活动,跳一下,停一阵,休息时间远远超过工作时间,正是这种动静相间、劳逸结合的活动方式,使心脏能终身保障人体的血液供应。

身体好的人就好在储备力强——平时做事比一般人轻快,动员力强——特殊情况下可完成一般人做不到的事。

这一静一动之间的差别,就是适应范围的大小,也就是衡量体力强弱的标准。

1有人做过剥夺刺激和长期卧床不动的实验,其结果是可怕的,不啻于患了一场大病。

生物发展的规律是“用进废退、过度则伤”。

养生的技巧就在于抓住几个关键点:一个是生理极限点,过了这个点(运动量过大)就会受伤(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无法完全恢复);一个是退化点,过了这个点(运动量过小)体力就会退化(恢复不足);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个平衡点,如果运动量在平衡点与退化点之间,体力可以维持不变(恢复原状);如果运动量在平衡点与生理极限点之间,体力可以增强(超量恢复)。

退化也可理解为一种过度则伤,只是这种伤害不那么猛烈而已。

这些点并非固定不变的,经常锻炼的人,退化点左移、极限点右移,适应范围扩大,体质增强;反之,不锻炼的人适应范围缩小,体质减弱。

如下图所示。

运动效果退化维持增强受伤运动量退化点平衡点生理极限点范围越大身体越好图一运动量与运动效果的关系示意图养生要有常有变。

从发展角度看,养生过程通常是从变到常、再从常到变。

如起初不知运动量多大合适,需要试验(变——改变运动量以看实际效果),找到合适的运动量后就要坚持下去(常——习以为常、成为习惯)。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体力增强后,又要调整运动量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变——提高)。

从客观角度看,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人的养生也要随之变化。

例如一般来说坚持体育锻炼是有益的,但有些时候(如发烧时)可能停止锻炼对身体更有利。

从主观角度看,人本身也是可变的,例如常识告诉我们吃饭时不宜同时看书,因为看书时部分血液流向脑部,不利于消化。

但能否经过锻炼,用较少的血液就满足消化的需要,从而利用吃饭时间多学习一点东西呢?当然可以。

从非常角度看,通常合理的做法,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变通。

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在正常时应睡多久、吃多少,有时还要考虑在缺乏睡眠或饥饿状态下如何发掘潜力、减少伤害、坚持工作、保持效率。

所以养生要把守常与求变结合起来,该坚持时则坚持,当变化时则变化。

养生要把握特点。

别人的养生经验要学,但更重要的是将其化为己用。

尤其是有些说法相互矛盾,如有人说水果饭后一小时吃最好,有的说饭前吃好,也有的说只要吃了不难受什么时候吃都行。

到底听谁的?我通过运动治好了肝炎,但有前提条件:一是已过急性期,二是身体有底子,三是虚弱因休养过度而造成。

所以并非一得肝炎就该去跑步。

因为是自体养生,所以要从本人当前情况出发。

人的遗传、性别、年龄、环境、经历不同,养生方法也当不同。

人的要求(养生目的)不同:有人要活得壮烈(愿为天下奇男子,誓作人间伟丈夫),有人要活得潇洒(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他们的养生方法肯定不一样。

还有人锻炼只是为了美,这也未尝不可,只要别把“骨瘦如柴、面色惨白”当作美。

养生之法这里要讲的是养生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养生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身体情况,调整生活方式,以利健康。

也就是反复地检查、调整,不断地发现、解决身体方面的问题。

一般可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治病疗伤。

检查体重、脉搏、血压等体征及食欲、体力等自我感觉,看自己有什么地方不舒服、有什么毛病,如果有病应当如何治疗,一时治不好当如何控制等。

第二个层次是维持正常。

主要针对运动、休息、睡眠、饮食这些日常活动。

检查运动量是否合适,情绪如何,是否疲倦,休息是否及时,休息效果如何,睡眠时间、质量如何,作息时间是否规律,营养够不够,食量多少,等等。

第三个层次是发展提高。

检查发展目标是否恰当,如何应对新情况,如何增强力量、耐力、速度、协调、灵敏、柔韧等素质,如何提高观察力、判断力、理解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内驱力、意志力等能力。

关于养生的基本原则,我试将其归纳为以下十条:1. 劳逸结合,炼养并举。

人生无非动、静二态,养生无非炼、养二法。

劳就是动,就是活动;逸就是静,就是休息。

人不能有动无静,也不能有静无动。

活动累了,就需要休息;休息够了,又需要活动。

炼是锻炼,是攻,只有通过锻炼,体质才能增强;养是保养,是守,只有通过保养,人体才能得到良好的维护。

2. 把握时机,适量适度。

同样是动,同样是静,时机不同,效果不同。

如通常可轻易完成的动作,在疲劳时做就可能导致受伤;疲倦时打一个盹儿,其休息效果可能比平时睡一个小时还好。

不同的量或度,可造成不同的后果,如随着食品量由少到多的变化,饮食活动的结果可能发生以下变化:①饿死。

②营养不良。

③适于减肥。

④可维持正常代谢。

⑤适于病后恢复。

⑥营养过剩。

⑦撑死。

所以养生要注意把握时机和量度。

3. 抓住重点,全面发展。

人应全面发展,畸强或畸弱都不是健康。

细胳膊细腿儿(四肢肌发育不良)+ 大腮帮子(咀嚼肌过度发达),那只能称作病态。

但全面发展并非各方面同步发展,需要区分轻重缓急,抓住关键。

4. 调整状态,养成习惯。

状态指身体某一时刻的状况,包括整体状态和局部状态。

调整状态即通过意志努力使身体达到人所需要的状态。

如工作时的协调状态,休息时的放松状态,疲倦时如何保持清醒状态,紧急情况下如何快速进入准备(动员)状态,等等。

连续的状态就成为过程。

调整状态的意志努力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对于经常性活动应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动作是自动进行的(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调整,才是比较理想的养生方式。

5. 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循序渐进一是要循序,先基础、后提高,不要颠倒次序;二是要渐进,不要急于求成,水到渠成、水涨船高,功夫到了,自然收效。

长期坚持,一要坚持,坚持才能稳定;二要长期,长期才能积累。

养生也要追求长治久安,避免大起大落、来回折腾。

6. 做事专心,开动脑筋。

做事专心,效率最高。

一边跑步、一边背书,固然不失为一种锻炼、学习两不误的方法,但其锻炼效果,肯定不如专心跑步者——开始时注意放松(避免受伤),然后加速以练习速度、坚持以练习耐力,最后冲刺以练习爆发力。

开动脑筋,一是做事时要用心,用心不用心,差别极大。

用心常可收到意外之效。

如可将吃饭变成口腔体操,将写字变成灵活性的训练。

二是要及时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三是要善于学习,汲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

7. 通过方式,训练能力。

能力强是身体好的标志。

养生应有目的地通过训练来提高人的能力。

作为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生物,人的生命力表现在维持自身存在(自我复制)的代谢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在对环境的适应力、对恶劣条件和疾病的抵抗力、对伤害的修复能力。

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高等动物,人既需要从事实际活动的体力(生理能力),又需要支配实际活动的脑力(心理能力)。

所以人的能力可分为三大类:①基础能力:包括代谢能力、适应力、抵抗力、自愈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