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联想帝国之王一个伟大的公司,有时候可能被太多的机会撑死,而不是被太少的机会饿死。
柳传志对记者说,所谓太多的机会撑死,这个人就这么一点儿小肠胃,你上去什么东西都吃,尤其是困难时期,肚子里很干燥,一吃就撑死了。
在记者眼里,柳传志真正了解的不仅是他所处的那个行业,而是对人、市场、政治等诸多问题的深刻理解,或许,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成功企业家的精髓所在。
柳传志不是神话66岁的柳传志面带笑容、步履稳健地走过来向我们打招呼。
他和蔼地点着头,与我们握手、交换名片,亲切得让人觉得他只是一个随和的长者,并不是那个被外界神化了的“中国企业家教父”。
他曾对身边的人说:外界说我是中国企业家教父,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还没到那个份上,你们对外说话千万要注意。
不过,在任何一个企业家聚会的场合,商界大佬们都会很自然地把柳传志安排在最尊长的位置。
接受《商界》杂志采访前,柳传志才从欧洲回来。
在法国,他登台接受了“世界企业家大奖”的殊荣。
去年这一大奖的获得者,是在日本被称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
我们揣测,在稻盛和夫与柳传志这个境界,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来说,奖项与赞誉或许已经是浮云。
对于他们来说,人生真正的意义,是埋藏在心底的终极目标。
两个老帅的命运何其相似!2010年2月,78岁的稻盛和夫出山执掌破产重建的日航。
此前,日航已累计亏损2万亿日元。
大半年过去,目前已有消息称,日航恢复盈利。
2009年2月,联想集团季度巨亏9700万美元,柳传志复出,重归董事长之位。
仅仅9个月后,联想集团季度税前盈利3000万美元。
一个销售额上百亿美元的巨型公司,在短短9个月之内完成亏盈逆转,这在世界企业史上也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柳传志又一次赢了,赢得那么震撼人心。
这段王者归来的传奇,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疑问——临危复出的他,真就是信心百倍吗,他面临怎样的风险,又手握何种胜算?26年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但却又一路凯歌,究竟是什么,在推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柳传志的办公室,与他进行了一场敞开胸怀的对话。
柳传志是一个被外界神化了的“教父”。
但近距离的观察交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热忱的企业家。
柳说他本来是要抽烟的,从军事院校毕业到办公司抽了18年。
但因为创业阶段公司资金捉襟见肘,他带头宣布戒烟,为公司节省开支。
他笑着说:“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抽烟抽了18年,一根好烟都没抽过。
”我们谈及乔布斯复出拯救苹果公司。
柳挠了挠头,说:乔布斯把苹果做得很好。
但他懂不懂怎么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怎么让企业文化沉淀下来?这些他研究得没我透彻。
我们说到李嘉诚的多元化发展。
柳大手一挥,说:我根本不必管别人怎么样。
我有什么本事,就做什么事!柳传志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什么叫过一辈子?大部分人想做小草,把生活过好把家里弄好。
但也有人想做大树,这个志向需要能力、会冒风险。
所以大树没有小草划算。
但历史却是做大树的人在推动着。
在中国企业史上,他确是一棵大树。
在与我们的对话中,柳充满激情,有时甚至在语句中不由自主地蹦出几句市井俗语。
说到他与联想的未来梦想,他竟然激动得站起身走到写字板前,一边写写画画一边仔细讲解。
苍老的,只是花白的头发与深刻的皱纹。
这位66岁的联想老帅,仍然保持着一种“左牵黄,右擎苍”战斗激情,仍然怀揣一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复关山五十州”的壮志雄心。
企业家的妥协在一次联想集团的年会上,面对台下群情激奋的年轻员工们,柳传志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可为小胜而轻狂。
两年前,面对2006财年盈利2亿美元的业绩,杨元庆的兴奋溢于言表:“联想已经成功完成对IBM电脑的整合。
”并购后连续三年盈利上亿美元,这的确是一场令人满意的胜仗。
然而,柳一语成谶。
2009年5月,联想集团发布财报:2008财年联想集团销售额下降8.9%至149亿美元,全年股东应占亏损为2.26亿美元——并购后遗症终于爆发。
那么,联想集团究竟怎么了?一切要从柳传志在合并之初的排兵布阵说起。
2005年初,新联想正式成立之时,柳传志以“非执行董事”的身份告诉公众:“我向关心联想的人说一声再见。
”此时,柳传志已经正式将联想集团董事长之位交给杨元庆,而杨元庆原来的CEO之职,则由原IBM电脑业务的高级副总裁沃德继任。
在外界看来,少帅杨元庆与美国人沃德的搭配,正适合联想的国际化。
然而,这一看似波澜不惊的布阵,却隐藏了鲜为人知的惊涛骇浪。
当时在国际上,股东、供应商和客户都不相信中国人能管理好一个美国品牌。
这些不信任将直接导致股票下跌、品牌流失、市场萎缩、员工涣散,12亿美元的并购将一文不值!柳神色凝重地向我们透露了他当时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国际化的水深水浅,我们看不清楚,如果元庆在CEO的位置上打了败仗,就很可能被国际化的董事会炒掉。
”老帅深知将才的弥足珍贵,尤其是历经多年苦心培养、被外界视为接班人的杨元庆。
“春秋战国时,秦国打败了楚国,楚国大将子玉自杀。
秦王非常高兴说,打胜仗只是小胜利,子玉自杀才是秦国的巨大胜利。
”他把董事长让给杨元庆,既保护了杨元庆,又让他能够在一旁“偷师”外国CEO。
现在回头看来,先通过两届外国CEO了解一个真正的国际公司,“师夷之长”后的杨元庆再重掌大印,柳的深谋远虑与政治手腕可见一斑。
第一任CEO沃德,来自联想曾经的榜样IBM电脑,联想学会了如何维系外国员工、稳定外国客户,进而保持盈利。
第二任CEO阿梅里奥,来自联想竞争对手戴尔,联想学会了削减成本、协同增效,以及戴尔引以为傲的直销模式。
可是,“师夷之长”的代价,是忍耐与妥协。
此时的联想集团内部,有三种文化力量在激烈地交织、冲突。
一是求实进取、讲求执行到位的老联想员工;二是经验丰富、业务技能专业的原IBM员工;三是看重实效、为达目标不惜代价的戴尔系员工。
柳传志对阿梅里奥的形容是“性烈如火”。
他做决策时,只与一两个人沟通,绝不容其他人的置疑。
当时,在联想集团全球最高管理架构的18人中,足有10人都是由阿梅里奥引进的空降兵。
2006年8月,联想集团召开全球董事会。
现场情况出乎所有人意料,阿梅里奥竟然提出,撤掉负责全球供应链的高级副总裁刘军,由原戴尔副总裁史密斯接任。
那一刻,董事们的脸上都仿佛写着两个字——震惊。
谁不知道,刘军被称为“联想个人电脑供应链模式的设计者”,算得上是柳传志亲眼看着成长起来的爱将,而史密斯则是阿梅里奥在戴尔时的老部下。
若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阿梅里奥的这一提议很容易被人解读出一些政治意味。
一个当时在场的董事透露,闪过一丝惊讶后,柳的脸色沉了下来,随即他表态说,刘军如何战功卓著,希望大家再考虑考虑。
他的话气中没有强硬,只是一种留有妥协余地的商量。
柳传志尽管内心非常不爽,但他深知两点:其一,外国高管更容易打通全球化的供应链;其二,当时业绩向好,阿梅里奥还无可挑剔并深得国际董事们的信任,自己也无权干涉执行层面。
最终,阿梅里奥表示对柳的尊重,同时坚持执行自己的提议,而柳传志选择了沉默,会议在尴尬、沉重的气氛中结束。
不过,柳的妥协很值得玩味。
刘军并没有彻底离职,而是带薪停职一年,赴美参加斯坦福大学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期间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
谁都知道这是为东山再起做准备。
“办公司就是办人”,对于柳传志的这句管理名言,外界喜欢用柳与倪光南、孙宏斌的往事来解读。
但其实,除开这些枝枝蔓蔓,撑起柳传志成功的真正主干,是保存实力、收拢人心。
有时候,企业家柳传志,更像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失败底线在哪里2009年初,联想集团董事会现场激流暗涌。
柳传志神情严峻,紧闭的嘴角显现出两道斜线,透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
这让在座的董事们纷纷暗忖:老帅果真要动刀了?董事们的判断完全正确。
此时此刻,已经妥协到悬崖边上的柳传志,决定往前迈步了。
他急如火烧的内心,只有一个声音:用杨元庆换掉阿梅里奥!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一些外籍董事认为:阿梅里奥任期未满,且尚无重大过失。
业绩亏损仅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与阿梅里奥无关。
会上,外籍董事们千方百计地为阿梅里奥找理由:“杨元庆有这个能力吗?”“阿梅里奥引进的高管跟着一起走了怎么办?”“国际舆论误认为是中国人重新掌权怎么办?”(当时西方对中国西藏的态度,令中国非常愤慨)一连串的理由令柳的脸色越来越沉重,外籍董事们见状,渐渐自觉地把“找理由”的声音压了下去。
其实,按照西方现代企业制度,阿梅里奥所有的做法都合乎规范,但却不合乎“强调主人翁精神”的联想。
柳传志正色说,这个动议仅仅是出于公司利益,而不是他与杨元庆的个人关系。
“杨元庆的长处就是做CEO领兵打仗,制定战略绝对没有问题,目的性非常强,该妥协的时候妥协,该进攻的时候进攻。
”几经波折,最终董事会达成一个共识:杨元庆做CEO必须有一个前提——柳传志复出担任董事长。
柳向《商界》记者回忆说:“只有我坐在董事长的位置上,他们才更放心。
要解决文化磨合、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关系等问题,他们认为我站出来最合适。
”一位联想集团的董事说:“柳总往那儿一坐,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中国传奇。
”柳宣布复出当天,联想集团股价上涨13%。
然而,在“全球经济还未走出阴霾,2009年全球PC产值和出货量双双下降”的大背景下,人们还是对柳传志的复出抱以担心与怀疑——倘若一切惨淡收场,柳帅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不说,联想集团恐怕也再难翻身。
可是,人们永远无法了解作为创始人,柳传志对于联想的情怀。
上世纪80年代末香港联想大亏,柳立马飞赴香港召开会议。
他瞪着通红的眼睛,对香港的合作伙伴说:“这是国家的财产,把你们全家的资产、全家性命都拿到公司来。
我这次是腰里别着手炮弹来的,如果公司垮了,我会绑着你们一块跳楼!”老帅出山,说的不是“珍惜名誉、贪稳怕输”的顾忌与犹豫,而是“败不可怕、退才丢脸”的勇气和胆魄。
在世界企业史上,不乏企业领袖临危复出的例子。
其中成功的有不少,比如苹果的乔布斯、宏碁的施振荣,还有后来的稻盛和夫;毫无起色的也有很多,比如雅虎的杨致远、星巴克的舒尔茨。
柳传志当然知道这些例子,那么复出那一刻,他心中究竟有几成胜算?在记者善意的追问下,柳传志向我们坦言,最初他的把握只有50%。
在柳传志的管理三要素中,“建班子”首当其冲。
当时,联想集团辞掉了CEO阿梅里奥,重回“董事长柳传志+CEO杨元庆”的二元结构,这导致一些外国高管人心惶惶。
在联想集团最高决策层——9人执委会中有4个外国高管,其中有3个都萌生去意,恰恰这正是柳最为担心的问题。
柳传志告诉记者,他当时的最坏打算是:这三个老外纷纷离开,其他合适的人选一时又难以到位,班子根本建不起来,业绩跟着往下掉,董事会进而要求换掉CEO杨元庆,联想集团在亏损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如何稳住这些人心浮动的外国高管?柳传志说他当时的把握也只有50%。
他和杨元庆设计了一套“达到预期目标就能获益”的薪酬激励方式,还分别与这些外国高管进行深入的谈心,向他们讲诉自己经营联想的历程,希望以此赢得他们的信任,激发他们对联想未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