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篇一:《彝族舞曲》教案1】《彝族舞曲》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民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通过活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分析曲式结构,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教学器具:多媒体,钢琴,琵琶。

教学过程:一、乐曲赏析1、a部分赏析(1)、播放a部分。

(2)、分析a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等,什么乐器演奏?师:请同学们哼唱下这段音乐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乐句,这样完整的乐句一共出现几次?那么,这段音乐一共有几句?(三句)师:请同学们来概括下这段音乐的旋律、速度特点。

(优美抒情的慢板旋律,琵琶演奏,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2、b部分赏析(1)、播放音乐,跟老师做律动(四种动作)师:下面老师播放另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跟着老师随音乐动起来(四个乐句,每乐句一个动作)。

(2)、分析b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有几句组成?师:老师刚才做了几个不同的动作?(生答:4个),所以,这部分音乐一共有几句组成(生答:4句)。

师:同学们讨论下,这部分音乐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特点?(这段音乐一、三句节奏欢快,刚劲有力,二、四句优美、抒情)。

(3)、学生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相互讨论研究动作)(4)、根据自己组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放音乐,同学们进行音乐律动。

3、播放整体音乐,点出音乐题目《彝族舞曲》。

(目的让学生知道乐曲的整体结构)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曲子是一首少数民族音乐《彝族舞曲》。

二、介绍作品1、介绍作曲家王惠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于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

曾创作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乐曲,多次在解放军军文艺会演和中国调演中荣获创作奖。

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发明三弦柳琴、四弦高音柳琴。

2、创作背景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

那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饺洁,夜色迷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

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写的意境。

“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

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经过多次修改,于1960年底定稿。

乐曲问世后,很快流行全国,并被选为高等音乐院校的琵琶教材。

3、简单介绍彝族青年男女跳舞的场景把学生前面的体验感受与老师讲述的情景形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结束部分1、整首曲子连起来听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整首音乐表演一遍??(放音乐)2、课堂结束【篇二:彝族舞曲教案】彝族舞曲教案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激发学生们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知识目标:初步感受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技能目标:能够演唱其中的几条旋律。

二、教学方法提问、对比、讨论三、教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1、看彝族民族的图片请同学们回答是哪个民族?然后介绍彝族的相关文化和音乐文化。

2、欣赏《彝族舞曲》回答问题a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b乐曲中都感受到什么情绪?c初步讨论乐曲风格3、介绍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4、再次听赏《彝族舞曲》回答问题乐曲大致可分分几个部分?5、学唱主要旋律加深记忆6、观看烟盒舞的视频进一步了解彝族民族音乐文化小结: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很多民族音乐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还希望同学们多接触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

【篇三:七年级彝族舞曲教案】《彝族舞曲》教学案例设计课型:综合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2012版人音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标解读:根据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2012版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缤纷舞曲”。

舞曲是中外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体裁,也是中外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可见本单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大时代分析:当下,许多年轻人受“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的影响,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超越自己。

区域分析:身处特区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包容性强,喜欢现代流行歌曲和港台歌星,面对各种音乐充斥耳边,可能出现对音乐审美的片面与迷茫。

身心特点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需要慢慢适应,他们渴望音乐的熏陶,渴望从音乐中找到共鸣。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作为有多年教龄的音乐老师,我一直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自然清新、活泼新颖是我的教学风格,我希望学生能通过感受、体验、探究音乐等方式,让音乐回归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感受彝族舞曲的风格,体验民族舞曲中之美,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能熟悉并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分析复三部曲式结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听觉,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内容及意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民族舞曲体裁有初步了解;认识并记住琵琶的音色和器乐独奏这种音乐表演形式。

五、教学重点:聆听琵琶独奏《彝族舞曲》,哼唱舞曲主题旋律,感受音乐要素在不同主题音乐上的丰富表现,体验彝族舞曲音乐。

六、教学难点:分析乐曲曲式结构,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七、教法学法1、教法: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情境创设法为主要的教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音乐。

2、学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法是参与体验、小组合作。

八、教学用具琵琶、钢琴、多媒体课件等九、教学过程:在课前准备阶段,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前一周搜集整理彝族民俗和音乐的资料,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导入新课(感知民族舞曲体裁)2、“彝族民俗知多少?”环节,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纷纷发言,引出火把节的三个活动:对唱曲子、跳弦、款白话。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民族舞曲体裁,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

)(二)、欣赏乐曲(体验彝族舞曲音乐)(重点)1、首先初听音乐,说想象的场景和感受。

(完整体验)①同学们各抒己见,谈想象的场景和内容、谈感受。

②教师评价归纳(表扬、肯定学生),适时引导,让学生从速度、情绪等方面去感受,引入到彝族人们庆祝火把节的故事上来。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音乐,建立音乐整体印象。

)2、分段赏析音乐。

①首先赏析引子部分。

(想象体验)在欣赏引子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听乐曲的速度(由慢到快)、情绪(优美恬静),琵琶低音区的音色(在低音区模拟葫芦丝的音响),想象村寨迷人的夜景。

②然后赏析乐曲的a段。

(模唱体验)★欣赏a乐段,回答问题:“乐段a包含有几个主题?有没有重复的主题?”“音乐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出示曲谱,聆听对比,通过师生合作的形式依次将表格中每个主题的音乐要素补充完整,从而得知:a段是一个单三部曲式结构,主题a与 b间形成既有对比,又有统一的有机联系。

★指导学生带着优美、抒情的情绪,随琴哼唱主题旋律,a主题用“lu”哼唱,b主题用“la”哼唱;★在学生较为熟悉a与b主题旋律后,出示《新彝族舞曲》主题歌词,请学生跟随主题a旋律演唱。

再次感受音乐主题,加深主题印象。

歌词:我亲爱的索玛妹妹,我懂你的手中口弦,银河山岗的月琴声声,撒做夜空繁星点点;将熊熊的篝火点燃,对着月亮跳起圆圈,自由的灵魂没有界限。

③接下来赏析乐曲的b段。

(律动体验)★依次欣赏乐段b中的主题c、d、e、f,回答问题:“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是怎样的?琵琶用了哪些演奏手法表现主题?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情境?”★出示曲谱,聆听对比,将全班分4个小组,用讨论、合作的形式,每个组选派一个学生依次将表格中cdef四个主题的音乐要素补充完整,体验四个情境。

(阿黑哥欢舞、阿诗玛漫舞、男女群舞、互诉衷肠)。

比较表格的音乐要素得知:b段是一个多段体结构,是舞曲的高潮部分,乐段b是乐段a的主题变奏。

琵琶用扫弦、轮指、推挽的手法充分表现了四个主题不同的情境。

音乐速度的变化会导致整个乐曲情绪的变化,可见音乐要素是影响音乐作品民族性的关键。

★男女生小组合作,创编律动,体验音乐情感。

老师引导学生,尝试用身体随b乐段四个不同的音乐主题创编四个不同的律动。

(如老师引导,男生听到主题c时可模拟琵琶中的扫弦动作;女生听到主题d时可以模拟拿着长裙跳舞等)④、最后赏析乐曲的a’段。

(再现体验)播放a’段部分,请学生找出与之相似的主题旋律,总结出:乐段a’是乐段a的主题再现。

(在分段赏析中的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模唱、律动、对比等方式多方位体验彝族舞曲风格,突出教学重点,实现能力目标中的体验与探究。

)3、分析曲式结构。

(难点) (综合体验)①、第二次欣赏全曲,随着音乐的播放,彝族人庆祝火把节的故事开始展开。

代表每个主题的图片依次出现。

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乐段中选出与之对应的火把节活动情节,按照之前创编的律动,随不同的音乐主题做不同的律动动作,全班一起表演。

③、乐曲播放完毕,几幅与乐曲同步的音乐主题图片也就依次出现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图也就清晰呈现出来:引子 + a (a+b+a’) +b( c+d+e+f) + a’ 从而引出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夜幕降临对唱曲子跳弦、款白话夜深道别引子+ a (a+b+ a’)+ b( c+d+e +f) + a’复三部曲式:是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包含三个部分,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比。

其中至少有一个部分是大于乐段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形式将音乐与图片、表演相结合,清晰呈现乐曲曲式结构,自然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有效的实现知识目标。

)(三)、诠释乐曲(诠释彝族舞曲作品)1、作曲家王惠然是怎样将民族乐器琵琶与彝族舞蹈巧妙结合的呢?请学生用简洁的四个字诠释这个民族音乐作品。

节奏粗犷强烈刚旋律抒情柔美柔情境迷人夜景静欢快舞蹈动2、教师总结归纳:琵琶用“扫弦”的手法表现出节奏的粗犷、阿黑哥的豪放,用“推挽”的手法表现出旋律的柔美、阿诗玛的娇媚,“刚、柔、静、动”这四个简洁的字能完美的诠释这个作品浓郁的民族特点和鲜活的生活气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