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想探析著名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倾其一生投身于音乐人类学的研宄中,成果颇丰。
他灵活地将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全球性音乐文化变更的研究之中,并通过文化并置,利用边缘音乐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对当前的中心音乐文化进行评判,并评价、暴露后者不足之处,进而突出多元文化、多元音乐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倡导一种全球性的音乐研究视野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内特尔提出的音乐理论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不少国内音乐理论研宄学者的研宄方向之一。
文化并置作为人类学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其内涵为:“通过对西方本土文化观念加以反思性的分析,并在文化的并置中表现西方社会科学观念的局限。
”1这就是文化的并置。
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也曾作出相关文化解读:于西方学院式家园中成长起来的人,其人生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在这里’、‘到那里’和‘回到这里’”2。
在“这里”即从小被教授的西方学院式理念和文化,“那里”指的是外面世界中的不同文化,在外界文化熏陶下,人的价值观、理念可能会发生改变,最后回到“这里”即回归最初的家园式教育环境之中,对最初习得的价值观和理念进行反思和批判。
文化并置的特点和魅力就在于此,旨在通过边缘来阐明中心的不足,从而弥补中心的缺失与不足,最终对整体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
当前的音乐教育以体系音乐学为主,这是主流教育模式,而在音乐教育领域采取文化并置的方法理念,可对主流音乐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并找出其不足之处,这种对比、辩证的思维模式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而言,意义深远。
音乐文化并置即:“以边缘文化的价值观对中心文化作批评,或者说将西方音乐文化用‘变熟为生’的方法,进行‘西方家园的音乐人类学’研宄。
”3内特尔认为,当前,西方音乐体系正在较大的范围内占领其他社会音乐形式与文化的主体权利。
内特尔曾在其实验民族志中提到,大乐队在美国音乐教育体系中最具代表性,它独裁式的演奏模式是每个乐队根深蒂固的理念,体现了一种控制的思想。
在乐队中,人们服从乐队安排是首要任务,强调记谱法,任何即兴表演都是次要的。
这种绝对服从的理念和文化,与军事理念如出一辙,乐队在合奏中必须保持绝对的统一,整齐划一,被规定了的文化价值恰恰反映出西方社会的阶级制度和等级体系,体现了对统一的追求,以及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
虽然音乐的类别多种多样,而在西方音乐家眼中,古典音乐被视为最佳的音乐,爵士音乐以及民间音乐则被视为次于古典音乐的种类,而对各种音乐包容喜爱的趣味则会遭遇质疑与否定\这就是对西方主流音乐最直观、最透彻的揭露。
根据人格结构来审视,西方追求个人英雄主义与个人中心主义,从这一角度分析,西方音乐中集万千光芒于一人的指挥家形象,交响乐演奏时的宏大巨制,大合唱整齐划一的声乐效果,美声共鸣腔体极具穿透力的音效,以及芭蕾舞中永远面向天空的舞姿方向等等,都是西方音乐文化价值的真实写照。
西方的音乐表演无时无刻不折射西方文化的影子,那是一种严格的等级观念,亦或是一种阶级制度,具体表现为表演过程中演员的统一着装,听从指挥,自觉熟练记谱等。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对西方音乐的认知与态度,应着眼于它的与众不同,而非普遍性,因为西方音乐文化只是诸多世界文化类型中的一种,无法涵盖其他文化的音乐。
我们将西方音乐作为出发点,随后走入其他领域的文化之中,用心去体验和感受他文化的魅力,最终再回归西方文化之中,重新对西方音乐进行考量——这就是西方家园式的音乐人类学研究。
内特尔认为,音乐人类学研宄采用音乐文化并置的方法,有利于加深研宄者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内特尔曾说,音乐文化并置对他而言,就是去重识他在音乐学院体制机构中所学到的音乐体系。
音乐人类学之所以值得他潜心研宄四十余载,就是因为它能够给自己前所未有的音乐感悟,给予自己了解完全陌生的音乐观念的机会,令自身摆脱现代价值的标准,从而去理解各种文化。
内特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正确、全面理解陌生音乐文化,学会了如何用一种局外人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音乐文化。
当代音乐学体系以欧洲大工业时期所形成的模式为基础,这一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的教育理念,教育中的内容、运思、表达方式等均被要求为统一而科学的,且中心突出的。
内特尔曾指出:“音乐学院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一种宗教体系,亦或是一种社会体制,由仪式、诸神、成员以及社会法规等构成。
身处音乐学院之中的每个成员被要求融入西方音乐艺术之中,感受其独特的魅力,铭记伟大音乐家的名字,演奏声势浩大的音乐作品,如歌剧、交响乐、协奏曲等。
”5可见,西方传统哲学对西方现代社会的影响极为深远,这种影响不仅涉及文化的各个领域,还于无形之中渗入到了音乐教育之中,使得音乐思想的科学、理性等特征日益突出。
随着现代音乐教育的逐步普及,西方的音乐理论甚至开始剥夺本土音乐的话语权,西方音乐的价值评判标准以及那些“科学”理论也逐步成为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的追求目标。
久而久之,非西方音乐文化的话语自然逐步消逝,西方音乐文化大行其道,这就令本土音乐、地方性音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然而,随着文化的逐步繁荣和当代思想潮流的转变,西方音乐体系也开始受到质疑。
在音乐文化并置中,我们不仅能发现西方音乐中心体系的缺失,还可以深刻理解到:一种音乐文化模式并不能涵盖其它所有的价值体系;且音乐受文化价值的引导,多元的文化必然相应产生多种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于所有的音乐类型而言,无论何种风格、题材、形式,只有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才能整体综合地理解该音乐的真谛所在,价值所在。
在内特尔的视野中,非西方、地方性音乐属于文化领域的范畴,而这些文化领域是极为重要,且值得被人们所尊重。
内特尔指出:“民族音乐学作为一种关切非西方音乐文化的学术来说,它是一个早就引起学者兴趣的领域。
”6在色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中,不仅有主流的西方音乐,还有千姿百态、形式多样的音乐形式,这些音乐不仅反映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知识特征,还展现出了不同民族不同的历史特点与风貌。
譬如,印度音乐充满了和谐的韵味,它所追求是与舞蹈、与精神的完美契合,最终实现“梵我和一”。
印度人希望借助瑜伽式的冥想来实现与神灵的交流,达到身心的超凡脱俗,印度音乐中的“拉斯”就是这种追求的直接体现。
再如缅甸地区较为流行的音乐形式傀儡戏,是一种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至今仍被广为流传,这一音乐形式的特点是着装独特,表演到位。
演员所穿着服饰体现典型的东南亚风格,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动作与傀儡完全同步,尽管面部表情值硬,但整体效果诙谐有趣,表演过程令人叹为观止。
而韩国的舞蹈主要会采用脚跟转动的动作,身体蹲下抬起时臀部、肩部也会随之颤动,这种自下而上的自然、灵动的动作表演,彰显出舞者迷离、心醉的意识,反映了民族意识中对中庸、自然、浪漫、节制的追求。
在非洲,人民最热衷的乐器就是鼓,鼓是当地人民传递声音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非洲人民灵魂的寄托。
鼓在当地人眼中是“会说话的鼓”,鼓中有旋律,有韵味,有内涵,而这种内涵只有鼓手自身才能体会。
鼓点的舞动是非洲人民生活的节奏,时而激昂,时而低重,我们从中可以体会非洲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波多黎各,有一个叫做非裔安提尔兰斯的种族,该族中一直沿袭着安魂仪式,即孩子的葬礼仪式。
仪式过程中,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唱着哀伤的歌曲,村民则绕着孩子跳一整晚的舞蹈,祝福孩子升往天使的国度,从中可以看出到这一种族对于天使、神灵的信仰,这就是他们的文化习俗。
内特尔还曾讲到,当他在黑足印第安考察时,一位当地的教师对他说:“我所歌唱的就是我梦到的歌曲,这首歌曲就是我所要表达倾诉的,就是我的歌……”黑族印第安人认为歌曲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是每个族人心中的所想所思,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对土地、文化语言最纯粹、最真挚的爱意表达。
事实上不同地域存在着不同的音乐文化,这点毋庸置疑,具体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每个地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以及生活方式,他们所表现出的音乐必然是风格各异,甚至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西方音乐与非西方音乐都是音乐世界中不和或缺的部分,反映着世界音乐的丰富多变。
内特尔认为西方音乐本确较为复杂,而在接触了非西方音乐后,他原本的观点被颠覆,他深深感到非西方、东方音乐的复杂程度更是超乎想象。
这一观点并不是在否定西方音乐,而是在重新审视曾一度作为边缘文化的非西方音乐的价值所在。
正如朱迪斯?拜克教授曾在其撰写的论文《西方艺术音乐比其他音乐高级吗》中说道:“西方艺术音乐既不比其他传统音乐好,也不比其他传统音乐差,音乐体系是不能简单地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的。
”7梅利亚姆也曾对欧洲当代音乐中所提倡的美学概念进行解读,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欧洲音乐的评价标准并非普遍适用,不能反映出音乐整体的特征,该观点在《音乐人类学》—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指出欧洲音乐无法代表音乐的普遍性,无法全面反映音乐的价值属性,这是因为——西方研宄者“对于非洲、亚洲各种音乐文化缺少完整的历史知识”8,即具有地域性限制。
可见,欧洲音乐体系因其自身的发生语境而具有地域性特征T因而应运西方文化而产生的它,本身是具有文化局限性的,因此,无法作为音乐教育的统一参照标准。
的确,西方音乐体系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其局限性令西方音乐无法涵盖所有非西方音乐文化的内容,那么,诸如非洲鼓乐、印度即兴拉格、中国京剧等等举不胜举的各种美妙的音乐,也必然因其独特的音乐价值而拥有世界音乐百花园中响亮的话语权。
从欧洲音乐文化的视角不可能建立一种有效的普遍性特征的概念或有效的音乐价值功能环境,”三.全球性音乐文化教育与研宄的开阔视野内特尔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第20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大会上指出,音乐的概念应该是世界性的,不同的人对音乐的态度可能不同:第一种观点认为,音乐是单一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交流体系,它打破了地域、语言的限制,令人们可以平等地交流;第二种观点认为,音乐是一种产业,如农业或交通运输业一样,但为什么一些更有效的文化不该发展出更有用的音乐?唯有音乐被某一标准认同后,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那么,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价值,其独立的音乐体系正是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直接反映。
对于这一判断目的,J?贝克尔诘问道:“‘西方音乐是高级的吗?’各种音乐是不可攀比的。
”9各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是音乐世界的瑰宝,就卓越方面进行对比,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不能单就某一方面评价不同音乐的优劣,就如同语言一样,不能单纯评价某一语言优于哪种语言。
显然,音乐人类学家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不同文化应有不同的音乐体系。
整个世界地球村拥有着迥乎各异的音乐体系,它们各自不同的表现风格、表现形式都应当平等地为我们所尊重、学习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