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望海潮

望海潮


重温考点,复习整合
规范答题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步骤二: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 想,描述景象。 步骤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句中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 什么?
提示:不好。
因为“霜雪”比喻浪花,正好与“怒涛”相对, “怒涛卷霜雪”能够表现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 排山倒海的气势,而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 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 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1.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 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请你分析一下这两句有着怎样的艺术表现力?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若将“卷” 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3.简述开头三句在全篇内容与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 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1、从地理位置上看 环境美丽、经 2、从历史传统上看 惊叹 济繁荣、生活 3、从自然景观上看 赞美 安定的都市生 艳羡 活图景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重湖叠巘清嘉
子三 秋 桂
十里荷花
十里荷花
问题探究1、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铺叙、点染
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 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 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 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 了浅斟低唱!
“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 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 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 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 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听朗读,感知课文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 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 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 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 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简述开头三句在全篇内容与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题型分析】考查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答题技巧】全篇阅读,根据意思划分层次。 提示:从“形胜”与“繁华”两个侧面概括了钱
塘自然环境的秀丽与社会的富庶、承平景象。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提问变体: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
钱塘自 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抽象的评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点 染
具体的描述
点染: 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
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 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 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 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 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 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 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 “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注意诗歌内容上的多向性。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我们把古典诗歌大致 地进行了分类,但这些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有些 诗的内容有多向性,在鉴赏时必须加以注意。 其实,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不是单一的,其 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比如苏 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既抒发了对“千古风 流人物”的赞扬和仰慕,又有自己年华早逝、功 业未成的感慨等。
柳永
(约980--约1053年),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流落于汴京、苏 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 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 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 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 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 (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 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 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 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 外。
拓展延伸,灵活运用
“赏析炼字型”试题变形: 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 样营造意境的? 此诗有版本作这样,有版本是那样,你 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 什么?请简要分析。 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 的某个字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你的看法是什么?
(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 “十五 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 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 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 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 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 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 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 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 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 见面。
仕途不顺 飘零沦落 自由张狂
重温考点,复习整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 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 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重温考点,复习整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 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 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 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 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 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 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 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 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 骤三)。
诗歌鉴赏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形式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情感)——内容
简而言之,诗歌鉴赏考点可概括为6个字:
说什么?
好在哪?
诗歌类别
送别诗——离愁别绪 写景诗——借景抒情 怀乡诗——桑梓之情 怀古诗(咏史诗)——借古讽今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田园诗、山水田园诗)—— 向往山水田园、厌恶官场 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及军武之事,或戍边之艰 辛、或对战争之厌恶、或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 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边塞景物大都悲壮苍凉。 咏物诗——托物言志 羁旅行役诗——漂泊愁苦 登临诗——豪情壮志 闺怨诗——思亲怀人
正 (即烘托) 衬、 反 以动衬静 衬
表 达 方 式

以乐景衬哀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间接抒情 怀古伤今) 托物言志
笔法:工笔细描、白描勾勒,正侧结合, 点面结合 描写 技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抑)
先抑(扬)、 乐(哀)景写哀(乐)等
诗歌表达技巧 象征——使主旨含而不露,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引 人联想和回味 衬托(对比)——使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 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抑扬——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可读性,更 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托物言志——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入到事物 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 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用典——增大文章容量,形象美 比兴——打比方、先言此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虚实——以虚衬实、以实衬虚
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 次感 烟柳画桥,风
自然风光之美 钱塘自 古繁华
帘翠幕,参差 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 盈罗绮,竞豪 奢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
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 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 烘托气氛的作用
柳永词两首
词的有关知识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 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 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 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
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
态的风貌,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
赏语言
提问方式: 某字在此诗中用得很好,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结合 全诗简要分析。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 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 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向往之(步骤三)。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1)明确概念:广义的“表 现手法”相当于“写作技巧”、 “艺术手法”、“写作手法”、 “表达技巧”等。包括修辞技 巧以及表达方式。
(2)、常见诗歌表达技巧分类
比喻、比拟、比兴、对比、衬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