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与环境复习说课稿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与环境复习说课稿浙科版必修3

生物与环境复习说课稿一、 知识网络二、 高考要求1、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2、 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结构。

3、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人与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的多样性的保护。

三、高考命题趋势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与环境》和《人与生物圈》两个部分,是最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它和《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一起成为了生物学科高考的三大重点。

该部分涉及到许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温室效应及酸雨的形成等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所以近几年高考中,该部分的分值逐年增加,每年都有2个大题考查该部分知识,这反映了人们越来越关心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

1、本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能够体现出高考的能力要求,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点章节之一。

(1)强调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要求学生能正确描述和理解图表所给出的信息,并能运用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能量流动的图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图,“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共生、捕食和竞争的关系曲线等;(2)重视学科内综合的考查。

(3)考查理论在生产、生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湿地、海洋生态系统阳光温度水种间关系生物圈的稳态及生物多样性稳定性活中的运用。

最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强调运用生物科学的理论,去解释科研、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有关问题。

(4)重视实验和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

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培养,不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数据),以及推导实验的能力,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2、从试卷知识分布分析,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因素及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经典案例研究、种群与生物群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两者关系、营养级、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类、生态平衡的原理及应用、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及自净化原理、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在综合题中还可以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基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揉为一体进行考查。

3、从题型及难度来分析,出现的题型有选择、简答、实验设计等,且以图、表形式呈现试题内容越来越多,多考查理解与记忆能力,基础性较强,部分选择题及简答题为图形题,题目综合性较强,且具有立意于能力测试的趋向,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其他相关章节交汇考查方面:(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与新陈代谢有联系;(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有联系;(3)森林作用与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联系;(4)生态学知识与人与生物圈紧密联系。

四、应考策略1、本部分知识主要关注:(1)重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如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等。

基础知识有: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种群和种群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正确把握基本概念,熟练应用基本知识,对生物学专用术语的使用和对生物学现象的描述要规范,尤其是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更需要将原理、步骤、现象和结论用准确的生物学语言表述出来。

(2)重视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时要将有关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络。

从而构成完整的认识和记忆体系。

(3)适当做题,提高解题能力。

针对知识点,不断给自己设置问题,并自己解答。

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

做练习题时,要确定它所考查的知识点。

要尽量选择带图、表的试题,以提高对高考类似试题的适应能力。

2、突出以下相关方面的复习:(1)生物与环境上的相互关系。

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科内综合考查,生态因素与光照强度、日照时间长短,主要考查生物适应环境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内容。

(2)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特征和意义,种群增长的“J”和“S”曲线的原因和条件,若干个种群数量的变动情况,我们应当选取典型题目(如人口变化曲线、,某一种动物变化曲线等)进行强化训练,理解、掌握有关知识,以提高应试能力。

(3)生态系统。

要了解几种典型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对于这些生态系统的要求较高。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该部分的重点内容,也是该部分的主要考点。

生态系统的内容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代谢类型相互联系。

在平日的复习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具体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能够举例说明,能够举一反三。

(4)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复习时可进行列表复习,要注意能够举例说明。

(5)本部分涉及许多热点问题:①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如害虫的防治方面,进行生物防治、如培养害虫的天敌,以虫治虫;研制开发寄生虫在害虫体内的病菌(病毒)以菌治虫等,从而减少农药的用量。

如根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大力建立、推广人工生态系统,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有益的部分。

如南方农村建立的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模式。

②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及西部大开发等环境问题。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干扰破坏及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如森林的过度采伐、围湖造田。

工业生产的布局不合理等,使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下降。

因此,西部大开发的首要问题是改善环境质量,要退耕还林(草),这是因为森林在环境保护中具有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具体措施有:加快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建立南方九省市速生林用材基地;抓紧平原农田绿化和防护林建设;营造薪炭木和发展经济林,疏林地和灌木林封山育林和抚育改造再生林;合理采伐并及时更新,提高综合利用率;重视森林放火和病虫防治。

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物理、化学的联系密切。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我们可以将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等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是学科内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是该部分的命题方向,所以我们要重视者部分知识的学习,要通过一些具体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五、复习和选题技巧1、复习注重基础,“降低重心”:如概念不清、基础不牢、在语言表达方面准确性难以提高,因此,教师要帮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做到概念清晰,相关知识的切入点清楚,通过训练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2、选题技巧该部分供选练习试题多,因此,在选题时,要注重那些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问题,同时,有能用教材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表达,且简答题、答案是唯一的,不允许乱理解和表达的试题,更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比较(2006年上海高考题)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是(1)一块稻田中所有三种螟幼虫、蛹、成虫(2)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3)东方绿洲的全部生物(4)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1)(2)(3)B、(2)(3)(4)C、(3)(4)(1)D、(1)(2)(4)2)、生态因素中各种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种群数量 K2004年全国卷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 、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A .a 种群与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b 种群B .a 种群与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 .a 为S 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 .b 为J 型增长,始终受到a 种群的制约3)、种群数量的变化2006年全国I 卷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 型增长B .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 .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 .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关系: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B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C 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低D 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有效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5)、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09山东卷)(1).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 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块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 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 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 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答案:B解析:本题通过泥浆生物反应器的介绍考查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B 正确。

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均错误。

(09浙江卷)(2).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图甲图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 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 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答案:A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