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防范质监行政执法风险
近年来,随着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对执法主体规范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产生风险。
如何正确认识和规避执法问责的风险,防止执法权力被滥用,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已经成为质监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防范执法风险的意义。
质监系统承担着源头执法打假的重任,在目前基层执法体制不太健全和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果监管举措不到位,可能发生的执法风险比较大。
正确应对可能存在的执法风险,有利于加强预防工作,化解执法风险,有效维护执法人员的切身利益,保护执法队伍;有利于加强质监部门的形象建设,树立质监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强化工作责任心,提高办案能力,确保执法办案质量;有利于建立有效的监督手段,杜绝执法中的不正之风,推进廉政建设。
二、当前质监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执法不文明导致损害单位形象的风险
执法不文明表现为执法人员宗旨意识不牢,群众意识缺
乏,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常常以管理者自居,执法态度粗暴,执法方法简单,以权压人,缺少必要的说理解释。
而质监系统的行政执法对象有很多时候是社会群众,往往他们知识水平不高,违法行为轻微,如果执法方式简单,言语过激,往往会伤害当事人自尊心,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暴力抗法。
轻则导致舆论谴责,重则可能引起社会矛盾,产生群体事件。
2、执法水平低下导致发生执法错误的风险
质监部门承担着《计量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法》、《节约能源法》等多部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及行政执法职责,涉及面广,执法工作对执法人员要求高。
执法人员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执法效果的好坏,而基层执法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参差不齐,部分执法人员水平低下,往往凭着经验办案而忽视了周围环境的变化。
一些执法人员不能正确使用自由裁量权,在作出行政处罚时没有考虑到处罚的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随意裁量,造成同案不同罚。
还存在少数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理解不透,对违法行为定性不准,造成证据不充分,适用处罚条款错误,为执法工作埋下风险。
3、执法不公正导致被问责的风险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当前仍然存在着执法不
公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同案异罚,对相同性质相同情节的案件,由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对象,在处理上有不一致,甚至出现罚金相差甚远的情况。
另外,由于上下级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亲情关系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往往使重罚轻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违背了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则。
更有少数经不起金钱诱惑的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搞索拿卡要,进行权力寻租,导致职务违纪违法甚至犯罪的发生,既损害了部门形象,也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4、执法不作为、乱作为导致渎职的风险
执法不作为是指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和管理过程中没有正确履行或者不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执法权力和职责的行为。
主要表现为接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举报后,不按照规定履行调查、处理;未按照规定履行检查监督;对违法行为不制止、不纠正等。
行政乱作为是指执法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滥用行政权力,超越职权范围执法,不依据法定程序作出行政行为,在某一领域重复执法,使执法过多过乱,有时候还出现“执法扰民”现象等。
另遇到有些案件涉及违反刑法,未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而以罚代刑,这也是乱作为的一种表现。
无论是不作为还是乱作为,都可能受到党纪、政纪、法律的追究,承担相关的行政责任。
5、执法环境不容乐观,导致行政执法风险。
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其执法环境往往会导致行政执法
风险的产生,这是行政执法风险产生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行政执法应该受到政府、职能部门和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的依法监督,对行政执法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和监督,往往这些良性的监督,会确保行政执法合理、合规、合法。
而并非所有的监督均是良性的,存在的不正常、不合理的监督、制约、阻碍和抗拒,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反对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被不合法的监督。
它的存在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往往使行政执法不能依法进行或不能正常行政执法。
三、规避执法风险的对策建议
行政执法风险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需要积极预防的。
要规避风险,主要是建立前期预防、中期督防、后期监督三道防线的预防执法风险管理的工作长效机制。
1、加大警示教育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执法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要抓好行政执法人员政治思想培训,有针对性的做好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转变执法主体对自身定位的认识不足,树立民本思想,教育执法人员正确处理义利冲突,不义之财不能取。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执法荣誉感,正气观;提高执法人员廉洁自律意识,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正确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权力,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
二要积极研究制订全年教育培训计划,结合形势发展,
采取多种形式对各项业务工作开展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行政能力,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执法队伍。
2、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方式,努力降低行政执法风险。
一是强化执法行为的事前预防。
预防执法风险,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
要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岗位要求、保证各执法环节密切配合、环环相扣、环环制约。
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
同时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规范执法行为,倡导文明执法,减少执法的随意性,杜绝不作为和乱作为。
二是强化执法行为的事中监督。
要严格遵循执法办案程序,实行检查、案审、处罚三分离,切实做好案件的初审、内审和案审工作,大力推行“阳光执法”和“开门审案”。
要对执法工作中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加强监督,预防和制止各种执法错误或执法不当行为的发生。
对工作中的执法风险要做到经常查找,边查边改。
三是强化执法行为的事后监督。
要经常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跟踪回访,建立行风跟踪制度和案卷回访制度。
对玩忽职守,不履行质监部门职责,不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执法人员要根据情节的轻重追究责任。
3、转变执法理念,改善执法环境,努力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质监部门行使着执法权和监督权,但也是被监督的对象。
如“四大家”的监督、党委的行风评议、法院的行政诉讼、纪委的违纪追责、检察院的反渎职侵权监督等等。
加强协调联动,进一步做好“执法结合”的文章,改善执法环境。
努力处理好执法与服从地方党政领导、部门执法与联合执法、执法与宣传等关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一应坚决服从地方政府和上级领导,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凡重大业务活动和重要案件查处,坚持事先请示汇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
当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与部门职能相冲突时,应做好解释、沟通、宣传、协调工作,必要时向上级或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其次应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以及其他多种形式,努力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法律意识,使得法制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逐步协调。
这样,可以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减少行政执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应加强与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以取得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比如,与司法部门搞好协调配合,形成执法合力;与执法监督部门加强信息互通,形成执法后盾;与上级部门及同行加强信息联系,形成执法网络。
对执法人员而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执法工作结合起
来,树立五个方面的理念,即“人本执法”的理念、“科学执法”的理念、“公正执法”的理念、“严格执法”的理念、“责任执法”的理念。
要坚持说理式执法,在执法过程中,说透法理、说明事理、说通情理、防范和化解行政争议,将风险化解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