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负荷建模
24
遗 传 算 法 过 程
25
输入测量数据 数字滤波
负 荷 模 型 参 数 辨 识 流 程
数据有效 性判定
否
退出
计 算 有 效 值 V , 有 功 电 流 I R, 无 功 电 流 I j及 V 、 R 、 j I I
形成样本数据相关矩阵
否
可辨识性判定? 是
退出
ˆ 特征参数 估计
方式计算对应模型选择
3
负荷建模的困难性
电力负荷的随机性; 电力负荷的非线性; 电力负荷的时变性; 电力负荷的分散性;
负荷建模远不及发电机、 励磁器、调速器等其他 系统设备的建模完善
4
负荷建模的两类方测试记录 装置,对测试数据采用辨识算法进行建模; 统计综合法:在对基本负荷特性进行调研与测 试,建立模型库的基础上,对电网的各个负荷 节点的负荷的成份、组成、分布进行调查,依 据综合理论建立总体模型。
非机理模型:采用传递函数、差分方程、人工神经 网络等形式。具有参数较少,辨识工作量小。对于 典型测试数据,模型逼真度高。模型外推能力差, 物理意义不清晰,与常用计算程序接口困难。
14
由静特性和感应电动机组合而成的负荷模型
15
感应电动机模型结构的确定
电磁暂态模型:五阶模型; 机电暂态模型:三阶模型; 机械暂态模型:一阶模型。
10
负荷特性记录装置的构成
硬件组成:负荷特性记录仪由彩色显示器、 工控机、键盘,鼠标,GPS, 各种信号调 理插件等部分组成,装置以组屏方式安装; 软件组成:软件主要有数据采集,高频滤 波、傅立叶变换,功率、频率计算、启动 判据、数据波形回放,文件上传等模块组 成。
11
负荷特性记录装置的性能
负荷模型测辨方法
负荷建模过程的两个环节
确定结构:采用机理或非机理的数学 关系描述相关量之间的代数或微分关 系; 辨识参数:在模型结构确定的基础上, 利用辨识算法确定相关参数,使模型 响应与测试数据尽可能一致。
13
模型结构的确定
机理模型:采用惯用的结构和电气参数描述,具有 清晰的物理意义,易于为电网分析计算工程技术人 员所理解、方式计算程序所接收。模型具有较好的 稳定性和外推能力。但这种模型的参数较多,辨识 工作量大,计算较费时间。当负荷成分复杂时用单 一的电动机来模拟,模型很难逼真,反映在模型精 度低,参数收敛困难。
5
总体测辨法的特点
采用现场实测数据,在扰动激励充分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当时负荷 的实际特性信息; 采用辨识算法进行建模,许多成熟的辨识方法可以利用,同时,一 些新的具有强综合能力的辨识算法可以采用。 模型的建立取决于测试到的数据,而有效的测试数据必须是在欲建 模型的负荷区域之外发生较大扰动情况下获得的,因而,数据的获 得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被动性,项目实施时间较长; 负荷特性表现出很强的非线性,如低压脱扣可使特定负荷从电网获 得的功率跳变为零,不同扰动反映不同的负荷特性; 负荷特性又表现出很强的时变性,特别是无功特性与时段、负荷水 平密切相关,应将依据不同运行方式下测得的数据,建立不同的负 荷模型; 通过测辨获得信息,必须安装测试与记录装置,项目需一定的投入, 现场有一些安装、调试与维护的工作量;
时域小扰动最小 二乘法、频域伪 随机信号扰动法
甩负荷试验、同 步器扰动
多功能在线测试、 建模及仿真系统, 电力系统参数综合 测试装置 多功能在线测试、 建模及仿真系统
自并激、交流三机 系统、无刷励磁实 际模型等
机械液压、电液调 节、机械离心式模 型等 静态:多项式、幂 函数模型 动态:3阶机理型模 型、3阶传递函数模 型、2阶非线性模型
采集32路电压、电流模拟量,实时计算系统频率 反应于电压突变和电压越限量 高效的数据远传组网能力 接受GPS 卫星同步时钟信号 提供以太网接口和标准Modem接口 采样精度:14 位A/D 转换 采样率:1200点/秒 CT、PT 精度0.2 级,模拟量综合精度为0.5 级
12
7
总体测辨法与统计综合法的结合
两种方法在具体建模中相互借鉴,相互作用。 利用已有记录装置的部分数据,可验证与修改 统计综合法得到的模型,这实际上就是在统计 综合法中用到了总体测辨法;而总体测辨法不 可能在所有的负荷节点都安装记录装置,必须 采用统计综合法将在某些点建立的模型推广到 其他负荷节点。
8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
华北电力大学
1
电力负荷模型的基本概念
定义:
电力系统电压和频率发生变化时电力负荷从电网取用的有 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变化称为负荷特性,依据这一特性建 立的数学描述模型称为负荷模型。
分类:
静态模型:有功、无功与电压、频率的代数关系; 动态模型:有功、无功与电压、频率的微分关系;
负荷节点:
负荷建模针对方式计算中定义的负荷节点进行。该节点包 括负荷群及供电线路、变压器、无功补偿等。
2
负荷建模的重要性
负荷模型是电力系统仿真的基本环节,正确的模型对 于潮流与稳定计算至关重要; 近年来大规模电力系统失稳多为电压失稳,电压失稳 与负荷特性关系尤为密切; 电力市场化带来的电力系统的新特征:电力系统越来 越运行在接近极限的状态; 电源开发与电网控制技术的发展:HVDC、FACTS技 术应用要求更为精确的负荷模型; 资源、环境带来负荷特性的新变化:新型负荷的出现, 负荷的电力电子化,分布式电源的发展。
21
四大参数辨识主要方法和模型一览表
辨识模型 方法 工业试验方案 研制设备或测试系 统 模型和参数类型
发电机
发电机安全监测兼 最小二乘法、抛 时域小扰动最小 无刷励磁检测系统, 11个电机参数或9个 载法、人工神经 二乘法、静测法、 电力系统参数综合 电机参数 网络法 抛载法 测试装置
FFT-LSE、分段 线性多项式函数 励磁系统 法PLPF、GE、 ANN等 原动机及 调速系统 LSE, 直接最 小二乘积分法 DILS、PLPF等
功率方程 转矩方程
P v d id v q iq Q v q id v d iq
T J r Te Tm
Te ( P I R s ) / s
2
Tm T r T
2
17
静态模型的形式
不考虑频率变化,负荷的静态ZIP模型可表示为:
P P0 ( a P V Q Q 0 ( a qV
2 2
bPV c P ) bqV c q )
a p bp cp 1 a q bq c q 1
18
辨识模型的形成
•将状态变量和输出量都转换为电流量; •将状态方程进行线性化处理; •将状态量用观测量置换。
IR a 1 1 I R a 1 2 I J b1V c1V d 1 IJ a 1 2 I R a 2 2 I J b 2V c 2V d 2
19
辨识的定义
辨识:就是从含有噪声的输入输出数据中提取研究对象 的模型的结构和参数。 参数辨识:是在所研究对象的模型结构已知情况下, 用试 验方法来确定对动态特性有影响的各个参数数值
20
辨识过程的一般步骤
辨识目的 辨识方法研究 工业试验方案设计 现场实验 数据分析处理 配套设备研究
N
校核论证
Y
模型参数确定
本项目选择: 机电暂态模型!
16
感应电动机模型的机电暂态模型
电压方程
' ' u d R s id X iq E d ' ' u q R s iq X id E q
电势方程
' ' ' ' ' ' T d 0 E d E d ( X X ) iq ( r s ) E q T d 0 ' ' ' ' ' ' T d 0 E q E q ( X X ) id ( r s ) E d T d 0
22
负荷
LSE、辅助变量 法IV、最小绝对 现场人工扰动测 残差法MSAR、 试法、随机扰动 人工神经网络法、 测试法 遗传基因法
电力系统参数综合 测试装置,多功能 负荷动态特性检测 装置
负荷模型参数辨识方法
线性:最小二乘法,卡尔曼滤波,辅助变量法,分段线
性多项式等
非线性——优化搜索:寻找最优解使得误差目标 函数最小
梯度类:对于连续、光滑、单峰问题性能好;局部性、 鲁棒性差,难处理干扰和噪声 随机类:收敛性、全局性、鲁棒性好,效率低 模拟进化类:适用范围广,找到全局最优解可能性大, 效率高 进化规划法(EP)遗传算法(GA)进化策略(ES)模 拟退火(SA)
23
负荷模型辨识方法一览表
负荷类型 静态负荷 幂函数模型 数学模型 多项式模型 辨识方法 1. 具 约 束 LS E 法 2. 线 性 B P 网 络 法 1. M S A R ( 最 小 绝 对 残 差法) 2. 线 性 B P 网 络 法 三阶电动机模型 动态负荷 三阶传递函数模型 线性或非线性差分方程 模型 非 参 数 ANN 模 型 具 约 束 加 权 LS E 法 线性积分滤波法 1. 辅 助 变 量 法 2. 线 性 B P 网 络 法 改 进 BP 网 络 算 法
前端数据采 综合服务器 集装置
防火墙
前端数据采 集装置
27
负荷实测建模的过程(待讨论)
负荷建模软件包
数 据 通 信
数 据 预 处 理
数 据 接 口
数 据 管 理
负 荷 建 模
模 型 测 试
查 询 打 印
28
曾经开展的负荷建模工作 —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