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完整)ppt

社会学概论(完整)ppt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19
第三节
一、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 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是社会所认可、所期望的处于某一位置的人的一套行为模式,而不 只是他的某一行为。 社会地位:也叫社会位置,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关系:当一个人进入某一社会关系体系,即同他人建 立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之后,他便获得了一个社会地位。同时,这个地位要 靠他与相关者的共同活动或交往表现出来,即靠与这个地位相关的一套行为模 式表现出来,这就是社会角色。所以,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基础,社会角色 则是社会地位的表现。另外,社会角色表现社会地位是靠一套行为模式来实现 的。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14
社会交往的类型——冲突 社会交往的类型——冲突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15
社会互动的类型——竞争 社会互动的类型——竞争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16
(二)符号相互作用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 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是符号。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 够懂的、表示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语言是主要的符号系统,人们的交往主要借助语言进行。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1863——1931)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 社会学家布卢默总结了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1、人们是根据他们赋予 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他所采取的行动的。2、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 互作用的结果。3、人们在交往时对所处的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一种内部的解 释,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6
三、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需要只有通过他人才能获得满足,需要是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群 体形成的基础。 需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产生和提高的。体现了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也就 是说,只有通过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发展,才能实现。
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 会制约性。 社会需要的提高是人的体内平衡与体外平衡的协调、个人与社会需要的协调、 物质与精神生活协调的发展过程。 就集体而言,则是集体与个人成员的需要的协调、领导与群众的需要的协调、 历史与现实协调的发展过程。 需要只要协调才能提高,也只要协调才能得到预想的均衡的满足。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5
第二章
导入
人的社会需要
人的行动的最初动力——人的社会需要 人的社会需要 人的行动的最初动力
第一节 人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一、社会需要的涵义 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 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 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二、社会需要的产生 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 下,通过社会实践而产生的。 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原有需要在不断满足的过程中,产生新 的需要,产生新的社会实践与新的社会生活。
注意点: 注意点:
人怎样才能进行生产呢?生命的生产——无论自己生命的生产 (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 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2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思想与社会学
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礼记·礼运》 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康有为:《大同书》
二、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社会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 社会科学。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3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以及与 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镜中之我
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 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 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17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涵义:持续的社会交往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个人与个人之 间的交往称为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关系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人际关系以个体之间的角色关系分有:夫妻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朋友关系。 人际关系以关系的情感特征分有: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 人际关系以关系双方的目的来分有: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 人际关系的两个明显的特点:直接性和情感性。 (二)社会关系 在人们社会交往的活动中结成的关系称为社会关系。 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在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并且这种交往和影响要以多 次重复和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形成。 社会关系是指的具有相当数量的两类人之间的一般关系,而不是两个单纯个 体之间的关系。 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家庭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在此基础上产生社会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等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论“社会” 马克思主义论“社会”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 的特殊领域。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1
本书对“社会”的定义: 本书对“社会”的定义:
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人们按照自己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 是人们按照自己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 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 的理论。1943年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提出,到1945年在《动机 和人格》中进一步阐述,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人的需求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 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A、生理需要。如对食品、衣服、居住、喝水、 性的需要等。B、安全需要。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经济上的灾难和意 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C、归属与爱的需要。希望在团 体中得到别人的爱,并给予别人爱。D、自尊的需要。建立在实际能力上的 成就和他人的尊重。E、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充分发挥潜能,做最适宜的 工作。 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A、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较低需要得到部分 满足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C、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D、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等级的需要发挥主 要作用。E、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 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第一章
第一节
一、中国古书中的“社会” 中国古书中的“社会”
绪论
什么是社会
“社”就是一块地方的主人。“会”就是集会。两个字合起来就 表示在一定的地方,于民间节日举行的演艺集会或祭神的庆祝活动。 后来发展为第二个意思,是指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 社会是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8
四、社会需要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从宏观上指出了人 类的社会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 根本动力,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微 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 的动力源泉。 社会需要理论是建构社会学理论的基石。 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需要的最高层次结 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一、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理论社会学
按其知识 结构, 结构,社会学 学科内容分为
应用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
二、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4
本章重要术语
孔德 严复 康有为 《群学肄言》 恩格斯的人的双重生产理论 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9
第三节 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
一、人的发展与需要的发展
人的社会需要是随个人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开拓和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按生 存、享受、发展需要的方向增长的。
二、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
每个社会集体都希望自己集体发展并满足自己集体的成员不断增长的需要。
三、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11
社会交往的方式离我们很近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12
从小就有的社会交往
20082008-3-4
社会学概论
13
三、社会交往的类型
个人交往 竞争 根据交往的主体分 群体交往 直接交往 根据交往的形式分 间接交往 调适(顺应) 合作 根据互动的性质分 冲突
四、社会交往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 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 往。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 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人类为了生 存就必须进行生产,而要生产就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 活动。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 要的可靠保障。 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 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