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背后的故事》课程资料全

《成语背后的故事》课程资料全

成语背后的故事
第一单元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句话是管仲在悼念自己的莫逆之交去世时说的
一句话,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情厚谊和朋友举贤让能的高洁品格。


2.国以才兴,政以才举。

人才对一个国家而言,极为宝贵。

春秋时期鲁国人曾评价一个人
说:“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这个人是指(管仲)。


3.“一鼓作气”的典故发生在哪次战争之中?(长勺之战)。


4.“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楚庄王)。


5.朋友对人十分重要,古人关于“朋友”的言论很多,“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段关于精彩的言论,出自哪位哲人之口?(孔子)√
6.在能否给晋国借道这个重大问题上,大臣宫之奇与其国君的意见是不一致的。

(对)
7.晋国向虞国借道(两次)次,去讨伐虢国。


8.晋国先后灭了虢国和虞国,当他们拿回来自己以前的宝物时,却发现原先送给虞国的宝
马已经死掉了。

(错)√
9.楚庄王即位前三年“左拥郑姬,右抱越女”,怠于政事,其原因是:(楚国面临内忧外患,
楚庄王统治根基不稳)。


10.楚庄王即位后“左拥郑姬,右抱越女”,日夜作乐,怠于政事,有两名大臣先后冒死进
谏,后楚庄王幡然醒悟,罢淫乐,开新政,终于称霸天下。

(对)√
11.“鸱夷浮江”中的“鸱夷”是指(伍员伍之胥)被杀死后装进沉入江中。

12.“假道灭虢”与哪个成语出自同一历史典故?(唇亡齿寒)√
13.“曹刿论战”的这场战争中国战争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毛泽东曾在(《中国
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价说:“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
14.跟春秋时期楚庄王“一鸣惊人”故事情节相同的记载,同样出现在了《史记滑稽列传》
中,不过故事的主角缺换成了战国时期的齐威王。

(对)√
15.“假道伐虢”中的虞国国君的行为和下场,留给后人的警示就是:不可贪图眼前小利,
不可助长敌人气焰。

(对)√
16.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姓姜,名小白。

(对)√
第二单元
1.“吾倒行而逆施之”出自(伍之胥)之口。


2.吴王夫差派人赐伍之胥“(属镂)”之剑,逼其自裁。

3.吴王夫差即位后,忘掉了越国杀父之仇,声色犬马,贪图安逸,刚愎自用。

(错)√
4.“卧薪尝胆”成为固定的词,最早出自(苏轼)的文章。


5.“鸟尽弓藏”通常与“(兔死狗烹)”连用,比喻事成之后,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掉,
过河拆桥。


6.公元前496年,吴越发生大战,樵李一战,吴师败绩,阖庐重伤,死于回师途中。

(对)
7.辅佐越王勾践实现“复国”和“称霸”的贤才除范蠡外,还有(文种)。


8.公元前506年,吴国大败楚国,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场战争史称“(柏举
之战)”。


9.“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陶朱公的中子在楚国犯了死罪,陶朱公的长子带着父亲的书信
和千镒黄金去求见(庄生),希望能营救自己的弟弟。


10.“吴宫教战”反映了孙子的什么军事思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11.范蠡离开越王勾践之后,好友文种也选择了离开,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南阳。

(错)√
12.公子光在楚国亡臣伍子胥、刺客专诸等人的帮助下,杀死吴王僚,自立为吴国国君,即
吴王夫差。

(对)
13.“三令五申”故事中孙武曾斩杀两个人,这两个人的身份是:(吴王爱妃)。


14.“邯郸之难”时,赵平原君到楚国签订“合纵”盟约,跟随平原君出使楚国的既有勇力
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一共有19人。

(错)
15.越王勾践归国后,励精图治,招四方贤士能人,因材使用,任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政
与外交,计然管理财政。

(对)√
第三单元
1.为了取得(鲁)国国君的信任,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从而换来了带兵打仗的机会,
并且取得赢得了战争,这被称做“杀妻求将”。


2.孟尝君曾以善养士而闻名,有门客数千;但当他人生失意、仕途罹难之时,昔日门客四
散而去。

后来,孟尝君又重新当上了相国,事业重回巅峰时,先前离开的门客又纷纷重来投靠,孟尝君对这些重来投效的门客是:(待之如初)。


3.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久负盛名,在历史上都有很出色的表现,其中平原君是(赵胜)。


4.“狡兔三窟”的想法是(冯谖)最先提出来的。


5.冯谖最初投到孟尝君门下时,孟尝君不太注意他,孟尝君身边人对他态度也很冷淡,于
是他愤而离去。

(错)
6.“一言九鼎”历史典故发生于(长平之战)后不久。


7.为了能够获得出使外国的机会,毛遂自我推荐说:“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
其末见而已。

”这里的“颖”的意思是:(尖子)。


8.毛遂才华出众,胆识过人,他在平原君门下不足三年声名鹊起。

(错)√
9.平原君不辱使命,与楚国国君歃血为盟,归来后他特别感谢他的一名随行门客,他:先
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

先生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

平原君称赞的这位门客是:(毛遂)。


10.孟尝君的一名门客奉命到其他土地薛地去收租,但是这位门客到薛地后却把债契文书全
部烧毁了,他对孟尝君说这是为他从百姓手里买了“义”回来了,对此,孟尝君的态度是:(不高兴)。

11.吴国灭亡后,范蠡和美女西施一同悄然隐去,遨游江湖烟雨之中。

(错)
12.吴起关爱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13.吴起关爱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劳苦”,曾先后两次用嘴为士卒吸脓疗
伤。

(对)
14.吴起是一个既残忍又仁慈的复杂人物。

(对)
15.吴起曾经跟孔子弟子曾参之子曾申学习儒术,他是一位儒者。

(错)√
第四单元
1.吴起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而且是一名杰出的改革家,他在(楚悼王)支持之下,
推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句话是管仲在悼念自己的莫逆之交去世时说的一
句话,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情厚谊和朋友举贤让能的高洁品格。

3.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他共率领(36)人,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的胆识,袭杀匈奴使者,一举制服鄯善,受到政府的嘉奖,为东汉与西域的交通往来立下了汗马功劳。

4.孙子吴宫教战时,本欲杀死不从军令的两名队长,但是这两个队长是吴王的两名爱妃,
在吴王的求情,孙子饶恕了他们的死罪。

(错)
5.“孺子可教”的“主人公”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6.“吮脓疗伤”体现了吴起的(关爱士卒)人性品格。


7.吴起是一个既残忍又仁慈的复杂人物。

(对)√
8.背水一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次战争中,赵军的统帅是(陈余)。

9.孙子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一场战争不光是双方将士们的奋勇拼杀,更是对阵
双方的信心与意志的较量。

“(四面楚歌)”就是汉军利用“夺气攻心”,战胜不可一世的项羽的一场经典战役。

10.吴王夫差即位后,忘掉了越国杀父之仇,声色犬马,贪图安逸,刚愎自用。

(对)√
11.公元前496年,吴越发生大战,樵李一战,吴师败绩,阖庐重伤,死于回师途中。

(对)

12.平原君赵胜和楚王谈判至日中尚未有结果,毛遂不召而来,他持剑来到楚王面前,最终
说服楚王答应订立盟约。

(对)
13.刘秀征讨隗嚣的过程中,(马援)“堆米成山”,即用米粒成山谷地势的模型,展示大军进
攻的线路,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第一次。

14.曹刿论战时,与鲁庄公有过一番对话,讨论鲁国凭什么可以和齐军作战,鲁庄公说:“大
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对此,曹刿并不认同。

(错)
马援是东汉初年的风云人物,他的事迹广为传颂,许多演变成了成语、俗语,
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