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柏格森思想评价及反思

柏格森思想评价及反思

柏格森思想评价
一位影响世界思潮
的哲学明星
哲学领域
西方学术界对柏氏哲学有许多称呼:生命哲学、直觉主义(直觉哲学)、变的哲学、绵延哲学、创造进化哲学等等,这些名称从不同角度,标明了柏氏哲学与其它哲学不同的特.点,也标志着柏氏哲学与西方哲学传统之间的区别。

他关于意识不断绵延、创新的理论开拓了法国的现象学——存在主义.
心理学领域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生命哲学的反动。

的确,这种反理性主义的思潮并没有彻底揭示人存在的目的及本质,相反,带来了种种消极后果。

但是从客观上讲,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因为他的基调也掺杂在现代心理学的交响乐中。

与他同步的那些心理学思潮,表现在对理性的不信任,并最大限度地贬损理性,从詹姆士、麦独孤,到弗洛伊德、荣格,直到马斯洛,无论他们从什么角度去发挥他们对心理学的看法,都体现出了舍理性取非理性的趋向有可能导向主观唯心论甚至神秘主义化,从正面来讲,他也可以为我们展示心灵的另一面,这一面在“光天化日”之下是不可能暴露出来的,也许他使得心理学走向全面揭示“人”的方向。

文学领域
文学现代主义得益于柏格森的哲学,从而放弃了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遗产和达尔文进化论的文学自然主义倾向。

柏格森的意识流思想和维护生命固有的内在创造力,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提供了哲学基础,许多作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柏格森的观点。

巴特勒、贝尔纳、劳伦斯都深受柏格森的影响,甚至宣称没有读过柏格森的著作的沃尔夫也最终因柏格森的哲学而改变了他的时间与意识观点。

艺术领域
对于时间的独特阐释与界说是柏格森的哲学、美学的本源和出发点。

柏格森从时间角度出发研究艺术问题,为美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古典时期,人只有在与对象世界的相互依赖中,才能感到自身存在的真实可靠,只有在对象世界中才能反观自己,内在生命只有被客体化为空间形式,才能得到表达。

柏格森认为,这是把生命的时间形式空间化了,并没有把握住生命的全部。

柏格森论艺术就是从这种“真正的时间”出发的。

他视艺术为这种真正时间的产物,艺术作品是一种时间的,而非空间的存在。

柏格森的哲学、美学思想对西方现代文艺的其他领域,如,音乐、雕塑、电影等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而且在其身后,这种影响力的余波还久久的回荡着。

柏格森描述时间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不借可以标出的力量而流向任何一个方向,是一种状态的连续,其中每一种状态都包含着既往,预示着未来。

一位受人批判,
成为替罪羊的哲学家
宗教
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提出的“生命冲动”概念,有类似于上帝的作用。

但生命冲动
不是创世的源泉,只是生命乃至宇宙自己进化、自我生成的原因。

柏格森关于宇宙不断自我生成而非神创的观点,直接威胁到基督教神创论观点的核心。

因此有一段时期,柏格森的著作几乎被天主教列为禁书。

哲学
从哲学上反对柏格森的人,主要把柏格森的哲学指责为反(非)理性主义、直觉主义甚至神秘主义,罗素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在柏格森的哲学中,理智与直观、空间与时间、物质与生命、永久与恒变、静态与动态、存在与生成、模仿与创新、封闭与开放、经典科学与形而上学,都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中。

柏格森总的倾向是反对、批判前者而赞成后者。

由于柏格森所作的这些划分是一种极端的二元对立,他由此招致的批评也都带有极端性。

罗素在批评柏格森的反理性主义时,指责说:“这样一种反理智哲学的一个恶果是,这种哲学靠着理智的错误和混乱发展壮大。

因此,这种哲学便宁可喜欢坏思考而不喜欢好思考,断言一切暂时困难都是不可解决的,而把一切愚蠢的错误都看作显示理智的破产和直觉的胜利。


政治
我们知道,尼采的超人哲学助长了法西斯主义大量屠杀犹太人的民族优越感,而柏格森与法西斯主义没有什么瓜葛,他只是作了一个替罪羊。

实际上,通览柏格森的所有著作,都不会发现有助长法西斯的言论。

他不像尼采那样是法西斯主义可能的理论来源之一,也不像海德格尔那样与法西斯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柏格森是清白的,但他的哲学却是在对法西斯进行反思时,被人们抛弃的。

如今,尼采和海德格尔作为后现代思想的直接来源与后现代主义一起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柏格森作为他们的替罪羊却依然在遭受冷遇。

小组反思
①在这个科技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不
要完全被利益与需要所支配。

因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是不会仅仅依靠理智来生活,因为人还需要求真求实,早就要求我们释放我们的本能,寻找在我们身上却被物质所掩盖的直觉,体会生命的意义。

②面对科学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考。

今天,人的自由本性、人的神圣性将再次面临技术的
严重挑战。

面向克隆技术的生命哲学取向,一方面要思考,在克隆人、基因技术以及人工流产、避孕、器官移植、安乐死等干预人的生命过程的情况下,生命的意义被引向了何方?
另一方面需考虑,在技术日益指向人本身,同时又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的情况下,技术和技术文化是以人的物质和肉体需要为主导还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主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