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摘要]笔者认为只有在正确科学地理解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才能讨论性别公平、教育公平。
而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就要弄清性别差异是怎样形成的,现行学校教育对性别差异的影响是怎样的,以及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对待性别差异三个基本问题。
[关键词]性别差异教育公平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差异历来是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
笔者认为,为更好地了解性别差异的相关问题,不得不探讨以下三个问题,即性别差异是怎样形成的,现行学校教育对性别差异的影响是怎样的,以及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对待性别差异。
一、性别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自古至今,有一种对性别差异的误解始终占着统治地位,那就是性别刻板印象。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传统文化使得性别刻板印象表现得更明显。
男性始终处于统治、荣耀的地位。
而女性则依附于男性生活,处于附属、被动、服从的地位。
这种传统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夫贵妻荣的性别刻板定型观念给后人的性别思想意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钱铭怡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别刻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他们认为男性在思维、能力、工作上超过女性,显得坚强能干,而女性在一些情感性项目上超过男性,如“善解人意”、“重感情”,显得被动、顺从。
这恰与传统的男强女弱的性别刻板印象有一脉相承的联系。
由此可见,性别刻板印象在今天仍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毫无疑问,个体的性别刻板印象会对其行为和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性别刻板印象是如何在人身上起作用的? 进一步说,影响人们性别差异观念的因素是什么呢?在此需要借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生理上的差异是决定性别差异的根本因素,女性先天的生理上的差异决定她们不能同男子一样学习,认知水平不如男性。
而著名教育家斯宾塞甚至说过,女孩过多的学习会导致形体不美。
这些解释与当时心理学盛行的先天因素决定论有关,较多地受到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性别差异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角色发展中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在塑造性别定型性行为中起决定作用。
他
们强调强化、模仿和观察学习是男女儿童获得性别定型性行为的基础。
强化即成人对男女儿童的行为进行区别对待。
当女孩做出符合成人心目中的女性行为时,成人就会给以积极的强化(奖励),否则就会受到消极的强化。
另外,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往往模仿学习与自己同性的父亲或母亲以及成人的行为,同性模仿模型使性别刻板印象的过程更进一步。
此外,儿童还通过广泛观察他们环境中及大众传媒中的成人和儿童来学习性别角色。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学习是通过性别图式起作用的。
性别图式是系统化的一套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和期望,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和思维。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主要是后天形成的,特别是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
二、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性别不平等
众所周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向主张男女平等,并采取措施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鼓励妇女参与社会生活。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女性教育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与男童相比,女童入学率低而辍学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即使是进入学校的女童,表面看来与男童都在同一个班接受教育,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法和同样的要求,但正是在表面教育平等的下面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平等,学校教育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再生产和强化了已存在的性别不平等。
首先,学校的价值形态和标准是男性的。
教育目标仍主要是定位于男孩的兴趣、教具、教法,展现的仍然是符合男性观点的世界,大量的课本内容呈现的是男人,男人的经历构成了整个人类的历史,男人的概念适合于两性。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左斌对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的研究分析发现,小学语文分配给男女两性扮演主角的数量男性是女性的4.3倍,其中四、九、十册没有女性担任主角。
而在男女能力方面,语文教材中描写女性的是无知低能的多,男性则是知识渊博、能力高强的多;在男女性格方面,描述女性更多的是不良性格特征如小气、狠毒、迷信等,而男性则具有坚强、勇敢、正直、友爱等良性品质。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课本是小学生主要的学习读物,其中所传达的这种性别偏见势必对学生形成“女不如男”的性别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严重阻碍了女生的学业成功与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在学校的教学行为上,许多教师用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对待男生和女生。
这种性别偏见直接影响了儿童的性别观。
研究表明,教师常不自觉地给予男生更多的关注。
男孩在学业成就的分布上总是处于两个极端,好学生经常受表扬,差学生经常受批评。
这样,从总体上看,他们得到了教师更多的关注:女生则不然,她们往往在各方面都处于中间位置,得到的表扬和批评都少。
德国历史学教授伊娃萨洛蒙(EvaSalomon) 的研究表明,教师在分配自己的精力时只有百分之三十五给了女生。
而且教师在对男女儿童学习成绩的归因上也有不同态度,他们认为男孩获得好成绩是聪明、独立和自觉的结果,女孩得到好成绩则往往被认
为是刻苦、善于适应的缘故。
这种教学过程中的性别偏见常使女生产生“习得无助感”,即缺乏恒心,失去锻炼的机会和展现才能的机会,自然地成功的机会也就少。
三、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对待性别差异
错误的性别刻板印象是思想的陷阱,并必然导致不合理的行为。
在纠正性别偏见,力求达到性别公平方面,学校教育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为此,教育必须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因性施教,使男女儿童都得到完善而优异的发展。
具体说来,教育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动态理解性别差异,树立科学的男女性别观
如何理解性别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性别差异是形成科学性别观的前提。
从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看,我们已经认识到,生理遗传因素只决定男女性别的不同,性别差异更多的取决于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所进行的社会化过程。
正如女性学者所认为的“性别的概念使我们可以将男女之间以生物为基础的性别差异与社会赋予的性别差异,或他们实际承担的社会角色和文化决定的差异区别开来,前者是不可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操作的,可以因政治或舆论的影响而改变。
”所以我们应该动态地看待性别差异,也教育儿童从根本上,即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以肯定女性而非贬低女性的态度来理解性别差异。
( 二) 充分发挥女性优势
教育者应当运用科学理论并联系大量来自生活实践的事例,教育女性从人自身的角度来确立自己的价值尺度,寻找人的尊严,在尊重两性差异的基础上,真正塑造自我完美人格,提高其主体意识水平,克服自卑、自疑、自弃和弱者意识。
同时通过心理测试和咨询,帮助每一个女生具体分析自己的智力结构、兴趣爱好,并据其定向培养,使她们成为合格的有特长的人才。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强调女性应有“女性特质”,人为地强化性别差异,甚至对立起来。
因为真理向前迈一步便会成谬误。
学校应开设一些既适合女性心理和生理特点,又符合社会需要的选修课,如公关学,工艺制作,市场营销学等,使女生能在其优势领域一展所长。
( 三) 结合双性化人格对男女儿童实施教育
双性化人格是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既有男性特征又有女性特征。
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能更灵活、更有效地对各种情境做出反应,且独立性强、自信心高,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型。
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双性化人格,鼓励男女既要有理智刚毅、独立自主的男性特质,也要有踏实好学、耐心细致的女性特质,摆脱以往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促进男女两性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健康发展。
1982 年斯比尔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双性化的青少年和大学生确比性别类型化的同伴自我评价高,自尊心更强,更受同伴欢迎,适应能力更好。
教师可积极创造机会让男女生相互交流和学习,鼓励女生自立自强,成为学习的领袖和行家,同时减少两性间的排斥、支配和骚扰,使男女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兼收并蓄对方智力、情感因素中的特色,克服彼此的弱点,形成良好性格。
研究和事实已经证明,双性化性别模式对消除社会差异,达到男女间的相互理解,并最终走向共同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