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原料学》复习资料
二、食品原料的开发和利用
1.食品原料的选择与利用
(1)家庭烹饪用
(2)快餐店、连锁餐饮用
(3)食品工业用
2.食品资源的开发
(1)通过产量同时更增加食物转化率
发展食用菌和微生物食品
开发新的食品资源
海洋资源与水产资源的开发
(3)提高食品的利用价值
研究对象:食品原料的生产流通基本知识,理化、营养特征和加工利用方法等内容;
目的:通过对食品原料知识的正确理解,使食品保荐、流通、烹调、加工等操作更加科学合理,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资源,满足人们对饮食生活的需求;
特点:研究食品原材料的特性;
二、食品原料的分类
1、来源分类
2、按生产方式分类
(1)三群分类法(日本)
谷类所含矿物质中,磷、钾比较丰富,但含钙、铁较少。
粮食中维生素B1含量丰富,不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D
(四)谷类的保藏与卫生
1.保藏:
微生物和虫害是影响保藏的主要问题,保藏条件最重要的是温度和湿度。
低温贮藏(10-15℃),相对湿度为70%-80%。
2.卫生:
霉变、有害生物污染和有害物质混入
环境污染
《食品原料学》复习资料
参考教材
《食品原料学》(第二版),李里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食品原料学》(第一版),李里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食品原料学》,蒋爱民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食品营养学》,孙达明主编,计量出版社,2006
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食品原料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特点
(一)豆类的生产、消费与流通
豆类属于双子叶植物豆科蝶形花亚科,多为一年生或越年生。我国食用豆类种植面积占世界的3.78%,总产量占5.58%。一般豆粒中含蛋白质20-30%,且赖氨酸丰富。
豆类是人类三大食用作物之一,在农作物中的地位仅次于禾谷类。主要包括:蚕豆、豌豆、绿豆、小豆、豇豆、普通菜豆、利马豆、扁豆、鹰嘴豆、瓜尔豆等。
第二节大米
一、稻米的生产、消费与流通
(一)稻米的分类
(四)食品原料的加工处理及其可加工的主要产品
第二节食品原料学发展与研究方法
一、食品原料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由自然采果发展到了五谷养殖
第二阶段:食物选择和烹饪的出现
第三阶段:医食同源,食品原料与身体健康的探索阶段
17世纪基础化学的发展,人们才开始对食品原料的特性有了科学的认识;
19世纪有机化学快速发展,为食品成分分析提供了手段;
(二)食品原料的卫生管理
1.食品原料卫生管理的意义: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2.HACCP与食品卫生管理(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第三节食品原料的供需利用与开发
一、食物结构与供给
1、我国居民的食物结构存在的问题
(1)城乡之间地域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2)蛋白营养源的生产有待加强
(3)营养素生产效率不尽合理
第一,畜肉类中乳类生产消费水平较低,猪肉消费比重大。
第二,蔬菜总量有过剩趋势。
第三节食品原料的供需利用与开发
2、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存在的问题
(1)某些矿物质和维生素摄取不足
Ca、Fe、Zn、I、硒等
(2)营养状况与居民经济收入关系较大
第二节食品原料学发展与研究方法
简单蛋白质占主体,复合蛋白质含量较少;
属于不完全蛋白质;
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不完全蛋白质
蛋白含量与种类、种植、土壤环境有关。
(2)脂肪
谷类中脂肪含量较低,在2%左右;
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
(3)碳水化合物
比例最大一类物质,主要以淀粉形式存在,其次是纤维素、半纤维素、糊精及少量可溶性糖;
淀粉由淀粉粒组成,淀粉粒形状、成分和物性对其加工性能影响很大
淀粉粒:淀粉分子在部分结晶状态下聚合的多结晶物质。
常见形状:
多面体
凸透镜
卵形
吊钟形
球形
类型:
用X射线衍射测定可分为A、B、C三种,谷类淀粉属于A型,根茎类淀粉属B型,豆类淀粉属于C型。
籽实类淀粉比根茎类淀粉糊化温度高,糊化液黏度低;小颗粒淀粉比大颗粒淀粉糊化温度高,糊化液黏度低;
(4)矿物质与维生素
在我国,大豆和花生习惯上不包括在食用豆类之中。大豆算作谷类,花生算作油料或干果。
(二)豆类的营养成分
1.豆类含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很丰富,所以我国人民常作为粮、菜、饲料兼用农作物。豆类的蛋白质含量20-28%,是极重要的植物蛋白资源。
2.豆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豆类蛋白质是全价的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作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
我国稻谷、小麦生产量占世界第一位,美国是玉米和大豆生产大国。
第一节概论
(二)谷类食物的特征
1.营养丰富
2.常食不厌、供应充足
3.成本较低、便于流通
4.可以转化为动物性食品
(三)谷类的性状和成分
1.构造与组织
2.成分组成与营养
(1)蛋白质
蛋白质的含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谷类粮食含蛋白质不超过15%(6%-14%)之间;
(2)六群分类法(日本)
(3)膳食宝塔分类法(中国)
(4)四群分类法(美国)
4、按使用目的分类
(1)按加工或食用要求
加工原料
生鲜原料
(2)按烹饪食用习惯
主食和副食
第一节食品原料学概述
三、食品原料学研究的内容
(一)食品原料的生产、消费和流通
(二)食品原料的性状、成分和利用价值(核心)
(三)食品原料的品质、规格和鉴定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食品中的有用成分
食品原料的综合开发利用
(4)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2013年,国家粮食局任正晓局长在新华社采访时指出:我国每年粮食产后在储藏、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损失700亿斤以上,餐桌上的损失近2000亿人民币。
第二章谷物原料
第一节概论
谷物类种植面积占世界总耕地面积70%。在我国水稻占20%,小麦占19%,玉米占15%。
20世纪后生物化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食品学的发展。
第二节食品原料学发展与研究方法
二、食品原料的品质与卫生管理
(一)食品的品质与标准
1、食品品质构成要素
第二节食品原料学发展与研究方法
二、食品原料的品质与卫生管理
(一)食品的品质与标准
(1)保证品质的方法
①法律保证
②商标保证
(2)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包括食品加工及农副产品标准、食品工业基础及相关标准、食品检验方法标准、食品加工产品卫生标准、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标准、食品添加剂标准等国家标准963项,行业标准100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