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二、形容词的活用(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用在动词后的形容词,往往作宾语,因此活用为名词。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2、处于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3、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芙蕖》(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形容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或者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就活用作一般动词。

例:(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2、【副词+形容词】例:(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促织》(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3)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种树郭橐驼传》3、【能愿动词+形容词】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三、动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处于另一个动词之后,充当宾语,这时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2、动词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前面有“其”或“之”字,充当主语或宾语。

例:(1)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四、使动用法: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是充当谓语,这个活用词可直接套入“使之(宾语)+活用词语”的格式,而句子翻译可用“主语+ 使+ 宾语+ 谓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语)”的格式。

1、名词的使动:【名词+名词、代词】例: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2、形容词的使动:【形容词+名词、代词】例: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3、动词的使动例:(1)烛之武退.秦师。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五、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这个活用词可直接套入“以之(宾语)为+活用词语”的格式,从句子看,就是“主语觉得宾语怎么样”“主语 + 以+ 宾语 + 为+ 什么(谓语:即活用为意动用法的词语)”的意思。

但是这个“觉得”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实际上不一定是事实。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小了,而这小是孔子自己的主观感觉,实际上鲁国和天下都没有变小。

“以……为”还可翻译为“认为……是……”或“把……当作……”。

1、名词的意动例:(1)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3)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4)幕.天席.地(成语)2、形容词的意动例:(1)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2)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六、为动用法:“为……而……”。

(1)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病梅馆记》七、数词的活用1、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活用为动词。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2)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2、数词活用为名词: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里,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翻译时出现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是”。

1、“……者,……也。

”其中“者”表示提顿,引出和突出谓语,也稍有复指主语的作用;“也”表示判断,说明主语。

有时“者也”连用。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也。

”如果主语部分不是指示代词,通常在主语后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记》(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3、“……者,……。

”这种情况较少见。

例:(1)粟者.,民之所种。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4、主语与谓语直接连在一起,或者有时用逗号隔开。

例:(1)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刘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5、用动词“为”、副词“乃、即、则、皆、必”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2)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4)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二、被动句: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主动者、发出者,而是被动者、接受者。

也就是“主语被怎么样了”。

1、【动词+于+名词】有时“于”省略,不一定出现。

例:(1)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赤壁之战》2、【见+动词】或【见+动词+于+名词】有时“见+动词”不一定表示被动,要特别注意前面主语与“见”的关系,如果前面主语是对方..,“见”往往是代受事者第一人称——“我”,如“见谅”。

例:(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3、【为+动词】“为……所”或“为所”(“为所”式,“为”的宾语往往是省略了)。

例:(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柯刺秦王》(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4、有些被动句没有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只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意念被动)。

例:(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行》(4)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三、宾语前置句:把宾语放到谓语或介词之前的句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常用否定词有“不、弗、未、非、否、无、毋、莫”。

例:(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3)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4)弗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5)以为莫己.若者。

《秋水》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语之前。

常用疑问代词有“谁、何”。

例:(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大王来何.操?(4)沛公安.在?《鸿门宴》2、介词的宾语为了强调也可前置。

例:(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谓之“文”也?是以《论语》(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蔽之。

(成语)..以为度。

《谏太宗十思疏》(3)一言4、用“之”“是”“唯……之……”“唯……是……”等标志把宾语前置。

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3)我之.谓也。

《秋水》(4)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5)唯.利是.图(6)唯.命是.从四、定语后置句:把定语放到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后的句子。

1、【中心词+定语+者】例:(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2、【中心词+之+定语+者】例:(1)马之.千里者.《马说》(2)四方之.士来.者。

(3)国之孺子之.游者.。

《勾践灭吴》(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3、【中心词+而+定语+者】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中心词+之+定语】例:(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五、介宾短语后置句:文言文中,把介宾短语放到谓语之后的句子,也叫状语后置句。

1、【动词+“于”字介宾短语】例:(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烛之武退秦师》(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