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参与和解脱功能对摄像来讲,景别是由摄距决定的。
不同景别意味着观众在不同位置上观看。
从生活经验得知,在不同距离上看,对事物的感受是不同的。
比如一个车祸的场面在近处看,血淋淋的惨像加之死者亲友的嚎哭声,你会不自觉地伤心。
在远处看情况就不同了,不会那么伤心。
人的感情存在共鸣现象,这种共鸣现象与感官受刺激程度有关,远景和特写给人的刺激程度不同,近强远弱。
因此近景和特写有参与感,远景则有解脱感。
电视新闻《朱颖之父痛掉女儿女婿》(获99年新闻一等奖)以烈士的鲜血控诉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犯下的罪行,烈士朱颖父亲老泪纵横的近景,朱颖卧室墙上的红喜字特写,染满血迹的被子的特写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唤起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一部电视画面景别的变化,对于创作人员来讲,它又是一种表现手段,1、景别的划分电视画面为什么要划分景别呢?首先是由电视画面特性决定的。
电影、电视画面是一部影片、一集电视剧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语言的基本要素,相当于文学当中的一个词、一个句子。
这些组成作品的画面如用一个景别,就将失去画面的表现力。
画面景别的产生和运用,是影视艺术区分其它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
影视作品都是由不同景别的画面通过蒙太奇手段组接来叙事、表情、刻画人物形象的。
就是现场直播也不能固定的景别一摄到底,否则影视艺术就失去了独立性,在影视艺术中如果没有景别的变化,作为影视艺术的基础理论--蒙太奇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划分景别的另一原因是为影视生产的需要。
因为不同景别镜头的拍摄对各部门要求不同,在拍摄之前各部门必须对镜头的景别有所了解,以便作好准备。
影视画面本身并不具备独立表现作品主题的功能,它只是完整的电视节目(电视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影视语言的重要因素。
电视和电影都是靠画面的组接来叙事、表情和刻划人物,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能表达一个主题的节目。
因此景别是影视艺术独特的语言。
景别、蒙太奇和运动摄影的产生和运用是影视成为独立艺术的重要标志。
景别的划分,大致有两种方法:第一,根据主要被摄对象(画面主体)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来划分,不管任何被摄对象,凡是摄录其全貌称为全景,摄录其局部则成近景或特写,被摄主要对象在画面中占很小的面积则成远景。
这种划分方法,对于拍摄有人物的画面是可行的,比如拍人物全身为全景。
拍到胸部为近景,拍到肩部以上的头像为特写。
但对无人物的空镜头就不一定合适。
因为这种分法没有明确的参照系,容易混淆,比如拍摄群山峻岭,画面包容的景物范围十分辽阔,应当是远景,按这种分法是地球的局部特写。
再比如按这种分法拍摄,拍摄茶杯的特写,应拍其局部,只能拍其把手或杯盖,这样一来,可能不知是何物。
在实际工作中,拍摄比较小的物件,比如墨水瓶特写、手表的特写,应拍其全貌,而不拍其局部。
对较大的物件,一般是注明具体名称,比如“汽车轮子”特写,而不能把汽车轮子叫汽车的特写。
第二种划分方法,是以人物为参照系。
即以人物在画面中占据比例的大小来划分景别。
人物在画面中很小,甚至成点状为大远景。
全身像上下空白较小称为全景,半身称为中景,画面下边缘卡到胸部称为近景,肩以上称为特写这样分比较具体,我国影视画面景别多分为五种: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也可以分得再细一些,比如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
根据个人习惯而定。
但应指出,相邻的景别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只是一个大致的分法。
如果是运动摄影拍摄的运动画面,在一个画面之中,可以产生许多景别的变化,很难说,这个镜头画面是什么景别。
2、产生不同景别的因素在电影、电视画面中,产生不同景别的因素有三个:第一是物距。
即摄像机(或摄影机)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
当摄像机的镜头焦距不变时,物距近则图像大,包容的景物范围则小,相反,物距越远,图像则小,包容景物的范围则大。
第二是主体的纵深调度。
如果是运动画面,或是纵深调度,被摄对象移近摄像机可以呈现近景或特写,远离摄像机则可以呈现全景或远景。
这里应着重指出,被摄对象的纵深调度和纵向移动摄像机均可得到景别的变化。
但两者的画面效果是不同的。
摄像机不动纵向调动被摄对象,景别也随之变化、但画面包容的背景不变。
纵向移动摄像机得到的景别变化、背景则产生变化。
在实践中,是呈现综合运动,即被摄主体和摄像机同时运动,使画面景别产生多变形式。
第三,是镜头焦距的变化,这里说的镜头,是指摄像机上的光学镜头。
焦距的变化,带来镜头视角的变化,当摄象机位不动时,改变焦距的长短,可以得到不同的景别,如果连续变化焦距则可得连续变化的景别。
比如从短焦变为长焦,可得到远全-近特的变化;反之,从长焦变为短焦,可得近特-远全的变化。
利用变焦距镜头拍摄的景别变化和用移动摄像机得到的画面景别的变化,画面效果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这将在“运动摄像”一章讲述。
3、不同景别具有不同的叙事和表现功能(1)远景镜头远景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
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
远景画面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
在绘画艺术中讲究“远取其势,近取其神”,这一点和绘画是相通的。
远景画面的处理,一般重在“取势”,不细琢细节。
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有时人物处于点状,故不能用于直接刻画人物。
但却可以表现人物的情绪,因为影视画面是通过画面组接表情达意的,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可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
如影片《一个人的遭遇》当主人公索克洛夫从集中营中逃出后,拼命奔跑,最后躺在麦田地里,这时出现一个近拉远的镜头画面,含蓄地表现了主人公获得自由的内心喜悦。
远景除了表现规模、气氛、气势之外,还可以表现一定的意境。
远景画面,包容的景物多,时间要长些。
一般不少于10秒。
由于电视画面画幅较小,有人主张不用或少用远景。
少用是对的,但不能不用。
(2)全景全景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动作,在电视剧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全景画面,主要人物全身,活动范围较大,体型、衣着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较清楚,环境、道具看的明白,通常在拍内景时,作为摄像的总角度的景别。
在电视剧、电视专题、电视新闻中全景镜头不可缺少,大多数节目的开端、结尾部分都用全景或远景。
远景、全景又称交代镜头。
(3)中景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成为中景画面。
但一般不正好卡在膝盖部位,因为卡在关节部位是摄像构图中所忌讳的。
比如脖子、腰关节、腿关节、脚关节等。
中景和全景相比,包容景物的范围有所缩小,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
中景画面为叙事性的景别。
因此中景在影视作品中占的比重较大。
处理中景画面要注意避免直线条式的死板构图、拍摄角度、演员调度,姿势要讲究,避免构图单一死板。
人物中景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能卡在腿关节部位,但没有死框框,可根据内容、构图灵活掌握(4)近景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成为近景。
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细微动作。
也是人物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景别。
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
电视节目中节目主持人与观众进行情绪交流也多用近景。
这种景别适应于电视屏幕小的特点,在电视摄像中用得较多,因此有人说电视是近景和特写的艺术。
近景产生的接近感,往往给观众以较深刻的印象。
由于近景人物面部看的十分清楚,人物面部缺陷在近景中得到突出表现,在造型上要求细致,无论是化装、服装、道具都要十分逼真和生活化,不能看出破绽。
近景中的环境退于次要地位,画面构图应尽量简炼,避免杂乱的背景夺视线,因此常用长焦镜头拍摄,利用景深小的特点虚化背景。
人物近景画面用人物局部背影或道具做前景可增加画面的深度、层次和线条结构。
近景人物一般只有一人做画面主体,其他人物往往做为陪体或前景处理。
“结婚照”式的双主体画面,在电视剧、电影中是很少见的。
(5)特写镜头画面的下边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他被摄对象的局部称为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被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
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特写镜头能细微地表现人物画部表情。
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
主要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
演员通过面部把内心活动传给观众,特写镜头无论是人物或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
在故事片、电视剧中,道具的特写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戏剧因素。
在一个蒙太奇段落和句子中,有强调加重的含义。
比如拍老师讲课的中景,讲桌上的一杯水,如拍个特写,就意味着可能不是普通的水.正因为特写镜头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因此特写镜头不能滥用,要用的恰到好处,用得精,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滥用会使人厌烦,反而会削弱它的表现力。
尤其是脸部大特写(只含五官)应该慎用。
电视新闻摄像没有刻划人物的任务,一般不用人物的大特写。
在电视新闻中有的摄像经常从脸部特写拉出,或者是从一枚奖章、一朵鲜花、一盏灯具拉出,用得精可起强调作用,用的太多也会导致观众的视觉错乱。
如果形成一个“套子”就更不高明了4、景别处理(1)确定画面的景别要有一个整体观念。
正像法国电影理论家享利?阿杰尔说的,景别的不同表现构成对“现实的真正的交响乐式的安排”。
景别的选择和组接,既取决于要表现的内容及作品的风格,又取决于导演的独特的艺术处理。
《秋菊打官司》为追求一种纪实风格,全片只用了一个特写镜头,似乎和景别的功能不太附合,但却表现了很强的纪实风格。
一般来讲,中景镜头多起描写作用,叙事作用,交流作用。
而特写和远景则带有较强的情绪色彩,有着特殊的表现力。
例如俯摄的大远景,人物往往被“物化”,显得非常渺小,这样的远景既能表现孤独、迷茫的消极情绪,又能表现豪迈自由的积极情绪。
因为不同景别的表现功能带有不确定性,必须结合具体情节才能确定。
特写镜头长于通过人物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来刻划人物内心活动。
包括眼睛的闷动、睫毛的颤抖,面部肌肉的颤动等等。
(2)确定镜头画面的景别,是主创人员的创作过程,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从形式出发追求离奇效果。
必须结合画面要表现的内容,结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规律准确地选用。
景别的运用是衡量一个摄像师、导演创作水平的重要因素。
苏联早期影片《圣女贞德》导演和摄影师为了强调人物内心活动80%用的是特写,使影片形成独特风格,但这样做缺乏环境感不能不说是一个缺点。
在影视作品中,叙事、讲故事主要靠中景来完成。
因为中景既有环境特点又具有表现人物动作的能力,相对来讲,远景特写多用于渲染气氛,制造意味,表现情感。
如果中景过多,叙事情楚,但往往缺乏艺术感染力。
缺乏气氛和情感的表现。
观众就不会被感动。
(3)景别的组接最早人们安排画面组接,多以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为根据。
一般是先看全貌(全景)再看细部(特写)为了过渡顺畅中间再加一中景,形成全--中--近--特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