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理论 题库

社会保障理论 题库

简答题1、现有的7种主要养老保障制度模式(P154)1)德国模式。

1889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强制的公共退休金制度,是社会养老保险的经典模式。

资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共同供款,在责任上采取的是既定给付,养老金收入通常是根据一个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支付的风险由制度承担;在财务上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工作人口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支付退休金;养老保险基金由政府获准政府机构集中管理,投资方面有严格规定,通常只用于购买国债。

这种制度具有很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反映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干预态度。

2)加州模式,即美国各州公务员退休金计划模式。

这种制度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在管理上是集中管理,在给付上是按公式计算的DB计划,与德国不同,在财务上是积累制度,基金是实行市场化运作;立法确保基金的独立性,由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确定基金的投资管理政策,政府实施谨慎性监督,有助于基金保值增值。

3)新加坡模式,即公积金制度(单独账户)。

这种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强制个人账户积累制度。

个人养老金完全来自其个人账户的积累,政府只提供最低收益率保证和税收优惠;个人账户资产完全属于个人,在其死亡后可由子女继承;政府掌握基金,制定严格投资政策,由特定机构进行集中管理投资,大部分投资于国债。

4)智利模式,即强制性个人储蓄养老制度。

雇员工资的10%进入个人账户,雇员自由选择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政府实行严格监管制度。

与新加坡模式的区别在于其个人自主选择投资的分散管理模式。

5.、6)混合模式。

在所有制上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的混合;在财务上是现收现付制度和积累制度的混合;在责任上是既定给付和既定供款的混合。

第五种模式,个人账户没有真实积累,是名义账户制度。

代表国家有瑞典,意大利,波兰,拉脱维亚,蒙古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

以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为代表的是一种混合模式。

与名义账户不同的是个人账户实施的是基金积累制度,智力的一些邻国如阿根廷、墨西哥等国也采用了这一模式,在中国我们呈其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7)职业养老金计划。

是第二支柱,是私人部门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强制性(澳大利亚和瑞士)和非强制性(美国)之分。

美国制度既有既定供款计划(DC)和既定给付计划(DB)之分,前者以401(k)计划最著名。

2、最具影响力的变量:退休年龄及相关理论(P167)1)退休年龄与制度收支平衡2)退休年龄影响经济竞争能力3)退休年龄影响消费和储蓄4)退休年龄影响国民支出3、贫困的测量(P237)1)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的标准参数: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0.4以上为差距偏大。

2)贫困线。

最主要的贫困线标准:①相对贫困线②绝对贫困线——一个家庭的收入低于中等收入家庭的50%~60% 3)贫困发生率4)贫困缺口率5)森贫困指数6)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全年食品支出∕全年消费性支出。

划分贫富标准:E>0.60为贫困,0.50<E≤0.60为温饱,0.40<E≤0.50为小康,0.20<E≤0.40为富裕,E≤0.20为最富有。

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收入的方法)8)实际生活质量指数论述题1、现收现付制度的利和个人账户积累制度的弊(P157)1)现收现付制度的利:①再分配功能,比个人账户具有明显的公平性质。

该制度的本质是通过再分配来达到老年收入保障的。

社会保险中的再分配有以下几种情形:年轻人向老年人的再分配,富人向穷人的再分配,男人像女人的再分配。

原因:Ⅰ、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现收现付制具有负面的效率影响;Ⅱ、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它所带来的公平效果是有益的。

②当人口年龄结构年轻或者当劳动力充沛时,现收现付制能使各代人福利状况改善,且制度的负担较轻――最大优点。

③没有通货膨胀的困扰④迅速建立起全额养老金领取权⑤管理方便、成本低廉2)个人账户积累制度的弊:①个人账户在所有制上是私有制,不具有再分配性质②个人账户制度能否回避人口老龄化在理论上仍然不确定③个人账户积累制度面临保值增值风险:Ⅰ、基金积累制度是否有效取决于基金收益率是否高于通货膨胀率且高于工资增长率。

Ⅱ、个人账户制度面临一国政治、经济政策不稳定的风险,对个人账户影响大于对现收现付制的影响。

Ⅲ、经济周期造成的投资风险。

Ⅳ、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投资风险。

Ⅴ、投资选择失误的风险(个人选择投资公司),是微观的。

Ⅵ、个人退休金的充足性面临长寿的风险2、论述社会保障水平超度和不足(P97)1)社保水平超度(超过上限)。

①原因:Ⅰ、客观原因:失业率增高、人口老龄化加重、医疗费用膨胀等。

Ⅱ、主观原因:ⅰ、政策性原因,主要是保障项目过多、保障程度过高等ⅱ、认识上的误区,以为社会福利项目越多越进步②后果:Ⅰ、加大财政赤字,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Ⅱ、社保和津贴标准高,提高了企业产品成本,进而影响国家对外经济竞争能力,也影响私人企业的再投资Ⅲ、劳动者中增长依赖、懒惰情绪,影响经济效益Ⅳ、资金外溢,科技人才外流Ⅴ、形成一些不利的政治后果2)社保水平不足(达不到下限)。

后果:Ⅰ、老年人和贫困者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Ⅱ、医疗保障不足,人口身体素质降低,影响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Ⅲ、教育包括再就业培训受到影响,制约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发展3、社保对劳动力供给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P79)1)积极影响:①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②通过收入效应增加劳动力供给③通过对劳动力的修复增加劳动力的供给④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劳动力供给2)消极影响:①推迟劳动者进入劳动力队伍的时间②使失业者推迟或不再重新就业③使工作者减少劳动力供给④引致提前退休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概论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简史一、社保制度的形成时期(1883—1934)德国率先建立社保制度――1883年,俾斯麦政府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社保制度在欧洲大陆确立――德国后,其他欧洲国家出台单项社会保险立法二、社保制度的发展时期(1935—1947)标志——1935年(罗斯福新政),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三、社保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标志——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社保制度已是全球化事业——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通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四、社保制度的改革时期(1979—)第二节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及内部结构一、社保制度及其本质特征(一)社保制度的定义(二)社保制度的本质特征①社保制度的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增长②社保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③社保制度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④社保制度实施具有强制性⑤社保制度提供的是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二、社保制度的结构国际劳工组织将社会保障分为九类:老年,遗属,残障,工伤,疾病及健康,家庭,失业,住房,公共救助及其他保障水平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中国人习惯将社保分作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针对特殊人口的特殊保障(一)社会保险——社保制度的核心部分(二)社会救助——社保制度中最具再分配意义的项目社会救助制度质的规定性:①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②社会救助是一种需经家庭经济调查的社保制度③社会救助提供的只是最低生活保障(三)社会福利三、社保制度的多样化第三节社保制度的运行机制及作用☆一、社保制度的运行机制——法律体系—行政—筹措资金—保障给付(一)社保法律体系(二)社保制度管理的主体——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三)社保制度的资金来源及管理资金来源——企业、个人、政府财政支出、投资收入及其他,比如捐献社会保险的财务制度——现收现付、基金积累、部分积累(四)社保给付二、社保制度的地位和作用☆第四节中国社保制度的历史和现状及其未来第二章现代政府与社保制度第一节政府通过社保干预分配的合理性第二节公平、效率与社保公平三要素:机会公平、过程公平(规则公平)、结构公平☆第三节分配不平等的广泛性第四节奥肯漏桶:再分配领域中的政府失灵当税率设计不当或征管不力时,可能出现对高收入人群有利而对低收入人群不利的现象,累进税便具有了累退的性质,既不公平也损害效率。

社会保险税设计和征收管理不当也会引起公平和效率的损失。

一、奥肯漏桶:税收制度可能损失效率和公平二、奥肯漏桶:社保支出可能是反激励的三、奥肯漏桶:社保制度管理不当引起效率损失第三章社保与资源配置理论第一节社保对储蓄的影响一、现收现付制对储蓄的影响(一)挤出储蓄论——马丁•费尔德斯坦1、二大效应——社保制度具有资产替代效应即社保对储蓄具有挤出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2、引发的争议:①引致退休效应是否存在②社保挤出的私人储蓄到底有多少(二)挤进储蓄论(三)中性理论1、内容:从当期年轻人到当期老年人的法定公共转移支付,社保的集资状况对私人储蓄的挤出效应应为零2、世界银行调查“社保制度对储蓄的挤出效应微弱”原因:①社保的覆盖面小②缺少可靠的储蓄手段③私人家庭财富转移会抵消公共转移④新年金制度缺乏可信度(四)述评——社保再分配的挤出效应通常大于挤进效应二、基金积累制度对储蓄的影响三、社保制度改革对储蓄的影响①一国社保水平提高——对储蓄产生挤出作用——人们对未来预期普遍比较乐观,增加消费,减少储蓄②一国社保水平降低——对储蓄产生挤进作用——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第二节社保与资本市场第三节社保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社保与劳动力供给——见论述3二、社保与劳动力需求雇主因社保征税或收费是否减少对劳动力需求取决于:①雇主能否把这种新增的成本转嫁出去②雇主能否找到更好的替代品③盈利或亏损水平还是雇主可以接受的吗三、社保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第四节社保与经济增长一、社保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二、养老保险财务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以储蓄为中间变量的分析1、保罗•萨缪尔森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的研究2、基金优势论者的观点限制条件:①第一环节上,基金会引致储蓄增加问题②第二环节上,增加的储蓄并不必然引致更多的投资③第三环节上,储蓄促进资本形成、引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是资本能够进行有效配置(二)以经济增长黄金率律为基础的分析(三)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混合优势论第四章公共财政与社保制度第一节公共财政与社保制度的相互关系一、财政制度是社保制度运行的经济基础二、社保制度的良好运行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一)社保制度因素影响财政收支水平——覆盖面、保障水平、给付条件(二)社保管理绩效影响财政收支水平——筹集、运用、保险给付的收支全过程三、社保收支是财政管理有效需求的工具第二节社保支出理论一、社保支出水平(一)社保水平的概念1、社保水平的界定①微观层次:社保水平是指受益人的受益水平(或保障水平),是在劳动生产要素分配层次上的收入再分配项目及其程度的表达式②中观层次:社保水平是指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社保在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地位的表达式,是测量和表达政府对社保投入状况的指标③宏观层次:社保水平是指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居民社保支出的表达式,是测量和表达社会整体社保水平的指标,是国际上通用的测量社保水平的主要指标(二)社保水平的制约因素(三)社保适度水平——见论述2第三节社保预算一、社保预算制度的内涵(一)社保预算的概念及分类预算编制模式:①基金预算模式②政府公关预算模式(西欧)③一揽子社保预算模式④政府公共预算模式下的二级预算模式即半独立性预算(二)社保预算的编制原则二、社保预算的收支管理——我国没有正式的社保预算,只有试点20世纪末,我国首选湖北和河北两省进行社保预算编制试点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