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发展体验经济途径方式论文

上海发展体验经济途径方式论文

上海发展体验经济的途径与方式研究摘要:本文从体验经济的新概念着手,分析体验经济在新世纪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下的表现形式,并且结合现代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分析研究体验经济的一种新的视界,拓宽了现有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体验经济;上海;全球价值链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以来,极大地改变了全球产业发展的形态,对于产业结构的版图也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在新世纪里,以体验经济为特征的产业形态突破了以往的发展规律,体现出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生命力。

20世纪70年代。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就提出了“服务业最终会超过制造业,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的观点。

美国学者b.josephpineⅱ和jamesh.gilmore对于体验经济有了详细而全面地阐述。

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的感受的一种经济形式。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生产及消费行为产生了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心理认同的变化,从而改变了消费行为,为产品和服务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体验经济的概念引入我国之后,学术界针对体验经济现实发展状态和内在发展机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我国体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张健通过捕捉日常生活中体验的一些线索,论述体验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并提出对体验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之见解。

姜奇平提出,体验经济对于传统经济学“经济人理性”的假设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体验经济环境下,互联网产业的体验式营销对于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将影响互联网产业的利益分配和价值创造。

何建民提出,发展我国体验经济的策略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发展我国体验经济产业的策略以及增加我国产品体验价值的策略。

汪秀英提出,体验经济的运行特征与非体验经济(主要指产品经济、商品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运行特征相比,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表现为:从规模经济转变为不规模经济;从规模目标市场转变为专属个人的目标市场;从满足目标市场需求转变为满足特定市场需求;从市场竞争模式化转变为市场竞争个性化;从产品、服务竞争转变为“体验”竞争。

从市场运行的无主题化转变为市场运行的主题化。

现有文献表明,针对体验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酒店业、体育产业的分析上,陈首丽对于西双版纳的休闲旅游产业的分析给予体验经济的分析引入了实际的案例。

苏娃针对体验经济下的饭店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思路。

李晓琴则从特定的旅游地区的规划设计角度展开了分析。

梁强从体验经济视角寻求休闲需求产生与发展的理论根源,分析体验经济背景下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特征,认为产业集群组织模式是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重点探讨了休闲产业集群的“增长极”效应及其构建理念,并提出基于体验经济的城市休闲产业集群构建要素。

余勇、余美珠、宋秀云也分别从比较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体验经济的概念在旅游行业的运用。

邓文才提出了从体验经济的角度发展体育产业的问题。

石立江、李朝晖、崔雪萍、苏勇军、刘青则分别从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产品设计以及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等角度深入诠释了体验经济在体育领域的运用。

舒伯阳则从体验经济的内涵分析人手,围绕顾客体验演进过程中价值生成的关键阶段,构建了体验经济的价值链模型,并针对体验价值链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及企业竞争策略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国际视野范围内的分析工具,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制造业和产业分工领域,schmitz和gereffi等通过其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研究了关于产业升级、价值创造、增殖和获得的过程。

depner和bathelt通过研究上海汽车集群中的供应链,阐述了德国公司是如何在一个不熟悉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克服运行的困难。

smith等和bair对全球商品链条分析说明,应当对于全球生产网络企业运作的文化、政治和制度环境的有新的认知。

现有文献表明,国内体验经济的研究基本上是按照国外学者针对“体验经济”的定义来展开的,发展体验经济的途径和方式随着产业的不同而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现有文献集中在特定行业如旅游、酒店、体育、文化娱乐的分析,而且是分别论述,缺少整体的分析,缺少有效的分析工具,体验经济的概念更多地集中在现象的分析,缺少对于体验经济整体的发展机理、发展规律的分析。

同样,全球价值链相关的研究缺少针对体验经济发展的研究。

地理分布的网络型发展从单一的企业内部价值链全球分解到各个产业间的价值链的分解,形成了了全球内的生产、分销、消费、服务的巨大的生产网络。

体验经济作为生产网络的组成部分,必将受到全球生产网络的影响。

应当采用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方法,将上海体验经济的发展置于全球范围的角度展开,将上海体验经济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式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探讨上海体验经济发展的内涵的界定和外延的拓展。

这样的研究不仅符合上海经济外向型的特点,而且对于上海建立国际化大都市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从现有的文献看来,上海体验经济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完整的共识,对于体验经济发展的讨论也只是分散在诸如广告、旅游、酒店等分割开来的领域,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模式对于上海经济的发展的未来的探索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当前,上海经济面临重大的经济转型问题,上海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重大的挑战。

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思想上的创新,尤其是在世界博览会举办的过程中,更加要深入地理解发展体验经济对于上海的重大意义,要深入地理解在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下来看待上海发展体验经济的问题。

上海市要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主要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靠人员的服务,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尤其要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体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能够使得上海经济的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更加具有全面而深入的创造性,更加具有人性化关怀的特点。

更加具有现代服务经济的发展内涵。

在本文作者看来,从全球价值链的高度看待体验经济的发展问题,这样的思考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的分析重点在于将上海体验经济的发展置于全球的视角,而且采用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来进行,突破了传统的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通常运用于生产网络和制造业分析的模式。

作者认为:1、从中国体验经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体验经济体系当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不仅仅是针对以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表现成为针对一大批具有相同消费体验倾向和内心感受的消费者群体的经济活动。

2、体验经济不同表现形态之间的这种横向和纵向的关系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同时体现出了很强的技术上的联系,它综合运用了一切能够提高消费者体验感觉的技术,而且促进了相互之问的技术的进步。

文化娱乐产业作为体验经济典型的表现形式,就体现了空间上的集聚,只不过这种空间上的集聚不同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或者农业经济在所谓物理空间上的集聚,而是体现在网络空间上的集聚。

3、体验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消费者一定的基本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配套服务业在社会的整个产业结构当中的地位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体验经济的发展为生产资料的制造提供了发展的方向,虽然生产资料的制造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特点,但是生产资料制造行业的提升和优化,需要体验经济的健康发展。

体验经济对于配套的服务业也有很好的产业发展的指向性作用,从这一点来说,体验经济的发展引领了生产资料的制造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4、从体验经济目前的发展来看,由于体验经济本身的从业人员对于消费者体验的内在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加之体验经济自身也处在尚未成熟的阶段,大多数以体验经济示人的经济形态依然体现出遵循传统投入产出规律的特点,仅仅在企业生产消费的某一些过程中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规律。

体验经济的存在不是对于消费者“感觉”通过一些所谓的营销噱头就可以把握和引导的,消费者感觉的复杂性决定了体验性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阶段。

5、对于体验经济而言,它更加强调面向市场的需求,通过需求对整个生产的过程实施影响,似乎从这一点来说,依然遵循传统经济的规律。

但是,体验经济中的需求对于整个经济形态的影响,相对于以前的经济形态来说有很大的不同,即便是与相对而言发展阶段比较靠近的服务经济相比,依然有一些不同之处。

体验经济是对于服务经济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于服务经济的丰富和补充。

”6、发展上海的体验经济,应当把相关产业的发展放在全球化的视角下来进行,通过这样的分析进而更加契合上海经济外向型的特点,通过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工具的运用,了解体验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值渠道和增值空间,进而为上海发展自己的体验经济找到比较好的定位,同时了解上海体验经济在体验经济全球价值链上的定位以及在价值链上升级的途径。

以上这些观点的得出,基于作者对于体验经济在经济理论层面的思索,对于此类问题的进一步的研究,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从理论的分析和总结入手,结合文献阅读,形成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

然后,从定量分析着手,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必要的数理分析。

同时,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从生产经营的一线获取关于上海体验经济发展变化的数据,并且结合国别和产业比较的案例研究,进行较深入的分析。

未来此类问题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体验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的模式和内在规律,并且结合上海产业转型的特点加以论述,突破传统体验经济是旅游、文化、酒店等相关产业的简单汇总式研究的现状。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此类问题研究的难点在于针对体验经济的规模以及范围给出定量的分析,同时搜集数据缺少一定的难度。

参考文献:[1]彭思量,新产业动力,体验经济,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7[2]郭元唏,体验经济的产业化表征,光明日报,2009,7,21[3]杨芳,体验经济映射下的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社会科学家,2008,(3)【4]张鑫,以体验经济促发上海服务业升级,上海证券报,2009,4,22[5]卜国琴,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