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 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 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 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阿 Q 与 未 庄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言语层面
❖ 正是由于具有了内指性、心理蕴含性、 阻拒性的特点(除了具有形象性、生动 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 语言成了审美性的语言。由这种言语组 成的文学作品的言语层面,便具有了无 穷的艺术魅力。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文学形象层面
❖ 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 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红楼世界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卡夫卡《城堡》
❖ 希尔特: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
❖ 黑格尔
❖ “特征化”
丰 子
❖ 总特征与局部特征
恺
绘
阿
Q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生命的魅力 ❖灵魂的深度
宝 黛 共 读 《 西 厢 记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审美意蕴层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二节 文学典型
典型(Tupos/type) ❖ 17世纪以前:类型说 ❖ 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 ❖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0
目
的
虽
有
,
无
路
可
寻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三、文学意蕴层面
❖ 历史内容层 ❖ 哲学意味层 ❖ 审美意蕴层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乐游原
历史内容层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 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 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 言著。” ——王弼:《周易略例》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第三节 意境
❖ 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 ❖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
❖ 黑格尔:“形式”与“意蕴” ❖ 英加登:文本四个层面
1.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英加登
Roman Ingarden 1893—1970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 文学言语层面 ❖ 文学形象层面 ❖ 文学意蕴层面(弦外之音、醉翁之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哲学意味层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 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 (charakteristische/characteristic)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言语的阻拒性
在烟雾中,太阳在断崖的上空出现了,太阳的 光线把葛利高里的光头上浓密的白发,照得发光了 ,又沿着苍白的、可怕的和一动不动的脸上滑着。 他仿佛是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抬起了头,看见 自己头顶上的黑色的天空和太阳的、耀眼的黑色圆 盘。
历史内容层
陈忠实 史诗般的《白鹿原》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哲学意味层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春江花月夜
哲学意味层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文学言语层面
❖ 内指性
是指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 心理蕴含性
杜
❖ 阻拒性
甫
“陌生化”,使人反复体味,
从而增强审美效果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