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北京一中语文组在世界文化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璀璨的群星,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哈姆雷特,无论是刘和珍,还是少年维特,无不可歌可泣,令人感动。

本文试图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做一些分析,研究人物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共鸣。

主题对典型人物的解读直接决定了对主题的理解。

对人物的评价总是基于一定“价值坐标系”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价值坐标系”,因此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人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

对作品来说,也就会获得不同的主题。

以《促织》为例,我们就可以从三个价值角度来看待人物的命运。

其一,从个人利益得失的角度来看,迂讷的成名最初因被迫缴纳促织备受摧残,但他并未像县令与里胥一样去压迫别人,几经波折,最终因献“异虫”得厚赏成巨富,体现的是“善有善报,苦尽甘来”的主题;其二,从“异史氏”(蒲松龄)所处的饱受封建制度之害的角度来看,成名刻苦读书未能显达,进贡了一只善斗的蟋蟀就立刻得厚赏成巨富,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政治的荒唐表现得生动而形象;其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成名的儿子因为弄死了一只小蟋蟀害怕得投井,后来又神奇地变成一只蟋蟀给全家带来了财富,人的生命价值得不到认可,只能通过充当其他东西来改变命运,这是一种深沉的悲剧,即“人的异化”。

可见,从不同角度关注人物可以提取不同的主题。

人物的典型性塑造越成功,则人物越具备还原性,也就是客观真实性,我们也就能从更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更多对主题的理解。

所以,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多主题的。

人物分析的选取角度是多种多样的。

再以《促织》为例,选取中国传统的价值判断角度,也能得出“善有善报”的主题,只是“个人利益得失”这个角度更便于学生理解并做出判断。

所以在选择主题分析角度的时候,起码的原则就是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入手,但要设计一个梯度,有一定的深入,给学生认识的提高创造空间。

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展现自己的舞台,正确认识典型环境是正确认识典型人物、把握作品主题的基础。

典型环境可分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决定人物的性格,而自然环境让其性格特点充分展示。

人文环境是认识的重点,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对于认识典型人物来说,认识历史环境就是分析其所处历史时代的总体特点:它是积极向上的或是消极衰败的,在历史总体中大致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认识社会环境就是认识社会制度的总体特点,分析人物在这一社会中属于什么阶层,具有怎样的地位;认识家庭环境就是理解典型人物会有怎样的经历,理解其性格的形成因素。

这三个层面是有所区别但又交织在一起的。

自然环境也不可忽略,温度、气候、风光、景物等因素可以很好地反映人物心理,容易对人物形成直观认识。

通常出于反映问题的需要,在作品中某一点会比较突出,我们在认识环境的时候既要全面考虑又要抓住突出的因素。

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历史环境因素的认识极为重要。

该文写于1898年。

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

当时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

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

在此环境下,容易体会契诃夫通过别里科夫这一人物表达的对专制制度的憎恶,并预感到社会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坚信会有光明的未来。

在《项链》中,社会环境因素是重要的。

19世纪的法国,即使在封建君主制被推翻以后,仍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国家,上流社会只是少数人,但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确是大多数人向往的。

女主人公玛蒂尔德隶属小资产阶级,她可以看到、听到甚至触及上流社会,却无法投入进去。

这种边缘状态使她的悲剧具有了可能性。

如果要理解初到贾府的林黛玉,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家庭环境因素了。

她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官,母亲去世很早。

从自己略显清贫的家来到财大势大的舅舅家,自然只能把自己放在寄人篱下的位置上,处处小心谨慎,看别人脸色行事。

林黛玉的谨慎、敏感、心细如发的性格,可以说就是直接由她的家庭环境造成的。

自然环境一般只是辅助表现人物某一心理变化,也有少数时候会用来促进人物性格的彰显,推进情节的发展,如《智取生辰纲》中“热”这一自然环境的塑造。

杨志选“热”的时候上路突出他的聪明,与军健、老都管关于“热”的争执体现他的专断、暴躁性格,而“热”最终成为了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重要条件。

这一“热”字使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紧锣密鼓地展开,使自然环境成为该文的重要因素。

典型环境为典型人物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掌握,抓住关键因素。

在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环境与人物的互动:一种是环境改变人物,一种是人物改变环境。

环境改变人物的例子,《项链》中的玛蒂尔德非常典型。

当玛蒂尔德为了还债由一个温饱无忧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变成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就不再只是有美丽的外表和虚荣的心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坚强、自尊、天真、善良这些全新的东西。

环境的变化塑造了新的人物,使其性格有了发展和变化。

简单地说,环境的变化使人物的性格随之改变。

人物试图改变环境,失败收场的居多,比如《祝福》里的祥林嫂。

嫁过两次的祥林嫂希望改变周围奉行封建礼教的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拼命地干活,甚至花掉自己辛苦积攒的工钱去“捐门槛”。

可她还是无法触动封建思想浓厚的鲁镇,最终在冷漠的环境逼迫下凄惨死去。

《茶馆》里的王利发也是这样一个人物。

人物对抗环境而形成的悲剧将焦点引向对环境的关注和思索,也就是对社会或历史的关注与思索。

课本里所选取的小说多数不是当代作品,其环境与学生有一定距离,在总体把握环境的时候,还应适当补充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熟悉”的氛围,这对环境的理解可起到很好的作用。

情节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的谈话》中指出,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互相联系——各种不同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这段话告诉我们情节和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方面,选择、提炼情节是为了给人物提供表现的场合和机会;另一方面,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决定情节的发展和变化。

各种不同的小说体制都有能显示其优势的情节类型。

如《红楼梦》的“网状式情节”,《药》的“双线交叉式情节”等。

有人把小说和戏剧的情节总结为36种,其实不管是哪种类型,它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给作品中的人物设置好的活动空间。

什么样的情节才算是好情节呢?一、情节的大变化或大反差如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丢了项链,经过10年辛苦偿清债务,却被告知丢的项链是假的。

小说的情节经过一步步描述达到高潮、作品的紧张气氛被渲染到顶点后,情节突然下跌反转。

前面艺术铺垫的内容和后面作品实际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情节开端与情节结尾形成巨大反差、矛盾,作品的意外结局便形成了。

前面的铺垫做得越足,离情节结尾既定的目标差距越远,对读者的审美刺激就越强,小说人物的性格、命运就表现得越充分、越鲜明。

二、情节的悬念与误会如金庸《笑傲江湖》中开头就提出一连串悬念:福威镖局连死了二十多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林平之逃走以后能练成武功为父母报仇吗?这一系列悬念促使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而在情节展开中,原有的悬念尚未解开,作者又安排了新的悬念。

华山派又出事了,大弟子令狐冲受伤、被诬,最后被赶出华山。

这样一环扣一环,吸引读者不得不紧张地读下去。

有些小说的悬念是留在小说最后。

如《项链》玛蒂尔德听说项链是假的会怎么样呢?悬念法与误会法是迎合读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读者跟随作品情节的发展进程产生一种期待心理。

不到适当时机,决不揭开谜底。

而《项链》直到结尾作者也不揭破谜底,留给读者去长久玩索。

读者对情节的期待不如说是对人物命运的期待。

其实一部优秀小说或戏剧,作者真正关注的是人物性格。

故事线索和情节焦点,都是从人物性格着眼来设置的,情节必须配合人物的个性。

所以即使使用悬念法与误会法,作者也不可能凭空制造出一系列悬念和误会。

如果这样做了,情节是曲折了,人物的塑造则受到伤害了。

三、情节的对比与烘托如刘鹗《老残游记》节选《明湖居听书》中黑妞之与白妞是烘托的典型;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小芹之与二诸葛、三仙姑则是对比的典型。

恩格斯曾指出:对比是“对人物的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画”的好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突出、展示艺术的变化和反差,使读者从中获得一种思索和启迪。

不管是同中之异(白妞、黑妞)还是异中之异(小芹、三仙姑),作者在作品中都在尽量拉开他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水涨船高”或“水落石出”的艺术效果。

而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命运就是在这种变化和反差中凸现出来的。

毋庸讳言,好的情节不只此几种类型,我们不过略举几例来说明一个道理:好的情节必须具备的特征是,它必须能给作品中的人物设置好的活动空间,使人物尽情展示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会影响情节发展。

即人物产生事件,事件影响人物。

因此,认真细致地分析情节,是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表现手法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理解鉴赏应当是一个多方面的审美过程,不仅能感知人物情感、理解人物性格,也是一个体会、鉴赏人物塑造手法的过程。

在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深入准确地把握人物,对人物的阅读鉴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应忽略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式,不应忽略培养学生对作品形式美的自觉感知和鉴赏能力。

下面以小说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小说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文体不同,人物形象塑造上各有侧重。

长篇对人物形象采取立体式刻画,短篇多采用平面式塑造,中篇介乎二者之间,而微型小说则着重于人物形象某一两个点上的精雕细刻。

在中学语文小说教学中注意到不同文体人物塑造手法的差异,可以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鉴赏小说人物。

中学课文多选取短篇小说,即使是长篇小说也是节选片段,所以短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鉴赏的重点。

在把握人物形象时既要注意到平面式塑造手法,从而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也要注意到平面式也是相对的,作家总是在短小的篇幅内尽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特别是现代小说,强调人物个性,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人物形象更加复杂。

如果把平面式人物塑造方法当作鉴赏的唯一标准,很可能就以偏概全。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流派有不同的文学理论,同时也有各自倡导的表现方式,从而使小说人物塑造手法多样化。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多采用静态刻画手法,人物形象比较固定,发展变化较少。

在表现上多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环境烘托渲染的手法。

《红楼梦》则突破了这一传统,人物性格表现出发展变化,人物心理描写也大大加强了。

中国古典小说往往是现实与理想的糅合,没有如西方小说史上的泾渭分明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所以在表现上也常常是两种手法的交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