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宰相表
国
成午兑肥义平原君蔺相如廉颇田单虞卿皮相 国公仲连
国
傀公仲朋申不害侈伯婴昭献辰
国
悝任章座孔斌田蠕翟强惠施公衍仪
燕国
子之公操
商鞅百里奚蹇叔屈盖商鞅仪甘茂甘罗 樗里疾
冉 芈戎孟尝君 楼缓 寿烛 雎蔡泽吕不韦昌平君朝
王绍斯去疾高西汉
高帝朝1人萧何:汉初三杰之一惠帝朝
3人参平王陵 高后朝1人审食其 文帝朝5人
徐羡之
傅亮王弘王敬弘鲜之
江夷
殷景仁 王球 宏 何尚之 褚湛之 徐湛之 王僧达 恢 义康 义庆 义宣义恭孝武帝朝义恭何尚之 褚湛之
延秀之王僧达 萧思活遵考宏戴法兴柳元景恢 前废帝朝义恭祎昶柳元景颜师伯 明帝朝
庄 祎 休仁 休 王景文 蔡兴宗 袁粲 褚渊 后废 帝朝 王景文蔡兴宗袁粲 褚渊秉 王僧虔 萧缅萧 道成
矩宠秉许栩周景蕃茂宣鄂 灵帝朝 窦武 胡广 蕃矩宠 许栩周景 宣鄒 王畅 闻人袭 嚣 许训郭禧 桥玄咸来艳宗倶袁隗赐段颍唐珍 耽逸 宽球孟锁颖袁滂袁逢郃济许锁邓盛
温烈延许相丁宫嵩樊陵马日磚弘Ja何进 献 帝朝 董卓虞彪黄琬荀爽谦种拂马日磚
淳于嘉王允皇甫嵩周忠朱俊温喜 操丕三国
诸亮蜀汉昭烈帝朝诸亮 后主朝
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 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 相,由操担任。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晋南北朝时,丞相 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 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者,即
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 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尚书省本无改动,但因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不再除人,以左 右仆射代为长官。太宗起又以中书令、侍中官高,不常授人, 而以其他官职加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义,命名执行宰相 职务。高宗后,始以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者为宰相。
后有官居左右丞相、中书令而实非宰相者。宋以同平章事为 宰相正式官名,以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 逐渐降级,
上名相】
管仲田单冉商鞅吕不韦斯萧何参周勃 操 诸亮陆 逊王猛安房玄龄杜如晦狄仁杰崇普 寇准 王安石司马光 文天祥 陆秀夫 于谦 居正 东阳方孝孺 迁统勋廷玉纳兰明珠索额图【宰相-中国宰相列表】
春秋战国
管仲齐国 管仲隰朋 鲍叔牙竖刁开方完国书 阚止杼庆封晏婴田乞田常邹忌孟尝君淖齿琨田 单
后胜
鲁国
季文子 季武子 季桓子 季康子 季夙 臧辰
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 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 射兼门下侍郎
,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 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 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 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 左、右丞相。金宰相相为尚书省主官尚书令及其下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为辅佐。元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 常由皇太子兼领,下常设,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 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明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 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阁大学士协理文 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 者为首辅。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阁成为闲,军机大 臣又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 但无正式宰相名份。【宰相-发展革沿】宰相最早起源于春 秋时期。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 称为“右丞相”,“左丞相”。汉朝与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 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 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 转到了廷。宰相的职
顺帝朝 袁粲 褚渊 秉 王僧虔 王延之 柳世隆 何 戢萧道成 南齐 高帝朝 褚渊萧嶷王俭王 延之萧嵩
武帝朝 王俭 王延之萧嵩安民幸 王奂柳世隆 萧嶷萧晔萧子良 郁林王朝 萧子良王晏M徐 孝嗣萧鸾
萧锵萧锈 海陵王朝 萧鸾萧锵王晏徐孝嗣萧 子懋萧子明萧钧萧铉文季何胤 明帝朝 王晏 徐孝嗣萧铉
文季萧昭粲 东昏侯朝 文季徐孝嗣江祐王亮 王莹任昉萧昭粲萧坦之萧惠休萧遥光萧懿 和帝 朝 王亮
达几十种官名。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太师之 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 备国家机器
中幕僚长阶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岀现了。例 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
不少有知识
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 的国家,并于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梧里疾、甘茂为 左右丞相
O丞相之名由此而始。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 确定下来。在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 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 的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 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
力。
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 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 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 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国历代宰相表
【宰相-基本简介】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非 子・显学》,但
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 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宰相最早起源 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岀的宰相。到了 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
史省的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 改史省为中书省,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 只有加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宋 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 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 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 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 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 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 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 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武帝朝 贾充王 裴秀荀勖武孩羊祜 熹司马 佃司马圭司马亮司马晃司马泰王业胤卢钦 山涛毅 王浑
胡奋朱整卫璀舒骏T兆惠帝朝 骏跳华屢
王浑荀恺何劭卫璀华裴鎭王戎王衍随乐广 羊玄之荀藩司马亮司马晃司马泰司马彤司马繇司马 越司马伦 司马颖 王湛 高光 怀帝朝 司马越 王 衍高光荀藩
和郁球傅祗山简瞰馥 愍帝朝 索紺司马保 司马睿东晋
简文帝朝 桓温
王彪之孝武帝朝 桓温 王彪之 安石 玄琰王
劭 王蕴 王珂 陆纳司马恬司马道子 安帝朝 司 马道子
司马元显 桓玄 王国宝 王珂 王雅 王谧 何澄 孔安国 孔 靖 孟昶 桓谦 桓胤琨 裕 柳 耽 袁湛 道怜 王弘司马德 文
穆之
徐羡之裕
恭帝朝
徐羡之裕
南朝
宋
武帝朝
徐羡之傅亮
少帝朝
徐羡之
傅亮
晦文帝朝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 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南宋初,左、 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 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 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 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 大事,位高宰相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 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 丞及参知政事。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在所有的官 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 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宰相-史
晋国
先轸荀林父盾武鞅襄子士会宣子吉射郤缺 郤克栾书厥起舒
卫国
孔达
宋国
华督华元华亥华阅华合比华费遂向戌 国
祭足 子孔 子展 子驷 子皮 子产 游吉 驷欷
吴国
伍子胥(官职为相国)伯齬
越国
蠡文种
楚国
子文 子玉 子上 子孔 子越 叔敖 子重 子囊 子庚 子 木 鳶子 公子圉蠱瓦 吴起 景鲤 子兰 昭鱼 昭献 春申君 园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 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 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 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 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 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 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 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 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 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 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 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元帝朝
纪瞻荀组
王导王敦刁协司马策周頷荀耘王邃 明帝朝王导 陆晔司马素荀耘 纪瞻
祁鉴卞壶
邓牧陆玩诸恢戴邈 成帝朝 王导峻祖约庾 亮庾冰 何充 孔愉 王舒 王彬 褚炙 陆晔司马素 荀耘 纪瞻祁鉴
卞壶 邓牧 陆玩 诸恢 康帝朝 庾冰 何充 诸恢 蔡谟顾和 穆帝朝何充 诸恢 蔡谟顾和 顾众
尚周闵
江斑司马昱王彪之 哀帝朝 桓温司马昱王彪 之王述 废帝朝 桓温司马昱王彪之王述
窦宪宋由袁安任瑰丁鸿睦方酉甫奋吕盖棱巢 堪禹徐防鲁恭宠 荡帝朝 邓鹫禹徐防 宠梁鮪勤 安帝朝 邓鹫禹徐防鲁恭梁鲂勤 周章敏夏勤修恺司马苞马英袁敞郃褒 震授憲石阎显 顺帝朝 梁商梁冀授憲石 郃敦朱宠朱伍光许敬皓庞参施延王龚 崎孔夫黄尚王卓郭虔寿桓焉戒峻胡广固 冲 帝朝 梁冀戒峻胡广固 质帝朝 梁冀 戒胡广固 桓帝朝 梁冀戒胡广固袁汤杜乔 歆吴雄黄琼房植颂演朗祝恬盛允虞放种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