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几类人才的地域分布

古代几类人才的地域分布

古代几类人才的地域分布从历史记载看,中国古代有这么几类人才。

首先是历代帝王,特别是开国皇帝,应当算做一类人才,因为他们身处峰顶,掌握国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他们要登上帝王宝座,都得经过一番奋斗。

更远的不说,从秦代开始到清代结束,中国大约建立过大大小小60个王朝。

这60个王朝之中,有55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出生在北方,其中有23个属于少数民族,这些王朝的皇帝大多出生在北部边疆,属于游牧和半游牧民族,而皇帝出生于江南的王朝只有5个:三国的吴,南朝的齐、梁、陈,五代的吴越。

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等,还有那个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国皇帝石勒,都可算得上一流人才,朱元璋和后赵皇帝石勒,两人同工异曲,都从社会的最底层,走上社会的最高处。

他们都出生在北方,即长江以北的地方。

其次说历代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左右国家政策取向的人员,毫无疑问,他们能走到这一步,也相当不易,因此,他们也属于一类人才。

其中有不少属于才能出众的人才。

就他们的出生地或籍贯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从宰相籍贯的南北比例看,以《中国宰相全传》所录1282人为据,从秦汉到隋唐共有宰相685人,其中江南籍的只有42人,只占0"6%;从宋代到明清共有宰相597人,其中江南籍的达到179人,占30%,比例明显增加,到了明清两代,共有宰相302人,江南籍的多达114人,已占到37"7%,可见江南籍的宰相在明清两代已达到历史最高比例。

二,从秦汉到隋唐,北方籍宰相相对集中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五个省份,其中河南149人,陕西99人,山西97人,河北91人,山东57人,合计占到72%,明显形成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区”。

而从宋代到明清,特别是明清两代,南方籍的宰相已分散于江南各省,其中以浙江和江苏的苏南地区较为集中,浙江53人,苏南35人,而北方籍的宰相多集中在内蒙古(67人)、黑龙江(28人)和辽宁(47人)三个省区,这是因为辽、金、元、清四个朝代的帝王起于这三个地区,大多依靠本族和皇族人士做辅佐。

三,从秦汉到隋唐,家族宰相是一个突出的现象,而且集中在荀、李、裴、杜、王、萧、杨、崔、郑、韦、赵等几个家族,祖孙三代、父子二人或先辈与后裔连续出任宰相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且绵延到明清。

根据我的粗略统计,从西汉一直到清末,父子、祖孙、兄弟、叔侄等宰相一共有200人之多。

如东汉“关西孔子”杨震、杨赐、杨彪祖孙三代(杨震,他的高祖是司马迁的女婿杨敞,五世孙则是杨修,他的十四代孙即隋文帝杨坚。

东晋王导、王珣、王弘祖孙三代;魏晋裴茂、裴潜、裴楷、裴秀、裴頠、裴宪祖孙四代六人;唐代很多,略去不举;宋代范仲淹、范纯仁父子;直至清代刘统勋、刘墉父子,翁心存、翁同和父子,张之万、张之洞兄弟,等等。

第三,历代武将和文士,是更重要的一类人才。

他们外可定边,内可安国,具有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主导权和社会话语权,决定和影响全民的意识形态和政策走向,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所载,入选的历代武将(不含农民起义将领)约455人,其中出生于江南的或江南籍的只有60人,占到0"1%略多,而清代江南籍武将已达31人,占历代江南籍武将总数的50%还多,可见清代以前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北方籍的。

历代文士(包括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及其他谋士)的情况则大有不同,唐代以前的文士北方籍的占大多数,据《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所载,历代文士约有1619人,南方籍的有679人,占42%多一点,大大高于武将的比例。

五代以后的江南籍文士总数高达601人,占历代文士总数的88%。

该辞典所载明清两代南北文士共约672人,以下六省占了绝大多数,江苏(不含江北)121人,浙江110人,江西44人,广东44人,湖南34人,福建32人,总计385人,占57%,而江、浙两省多达231人,占34%,并且多数集中在苏州、杭州两地的辐射区内。

又以历代状元为例,唐代状元共有82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有58人,占了70%弱一些;五代以后的状元共有392人,南方有271人,占67%,其中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省有226人,占57%。

明清两代共有状元209人,江、浙两省108人,占50%强。

明代状元最多的是浙江,比较集中的地方是杭州;清代状元最多地方的是江苏,其中又以苏州府最多,全国平均每四名状元就有一名来自苏州府。

古代人才地域分布的文化分析第一、北方的最先发达使它成为古代建都立国的首选地,这就为帝王将相的产生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历史记载,中国的北方特别是黄河两岸,在远古时代具有良好的生态环节,草木繁茂,雨量丰沛,土壤肥沃,温度适宜,几乎就是先民生活的乐土。

所以远古先民部落首先在这里聚集,以求得生存和繁衍,北方因此最早得到开发。

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重要原始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黄河两岸。

由于栽培技术的发明而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并且刺激了手工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这就使定居成为一种必然。

因为只有定居,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达才有基本的保证。

历史证明,游牧文化比农业定居文化的发展要慢得多。

正是由于北方首先开发、首先发展起来。

因此,它也就成了各个原始部落首先争夺并谋求霸占的地方,黄河流域也就最早成为战场。

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炎帝与黄帝的大战就发生河北、山西、河南境内。

战胜者要长期霸占这个地方,就要在这里建都立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统治中心。

早自尧、舜、禹,晚到夏、商、周,立国的都城都在河南、山西、陕西的黄河两岸。

这也就是宋词中所说的“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墟”。

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禹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夏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都七迁(最后至河南安阳)、周都丰镐(今陕西西安),后都洛阳。

这就奠定了中国北方作为历代王朝都城所在地的基础。

这是其一,为经济条件所决定。

其二,为文化繁荣所决定。

随着北方的经济日渐发达,文化也迅速繁荣起来。

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哲学理论,儒、道、法、墨、兵,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都在北方产生。

这些思想理论,为历代王朝的建立和统治,提供了必备的思想武器,也为造就封建王朝的各种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三,为文化观念所决定。

我们的先民自从在黄河两岸定居之后,依据战争和迁徙的经验,逐渐感觉到黄河两岸,特别是黄河中游两岸,处于天下的中心地位,因此产生了“中国”、“中原”、“中心”等方位概念和区域概念,而把周边地区称为“四夷”,把四周少数民族或比较落后的原始部落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这种称呼显示了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形成古代中国人的“中心”(中央)观念,认为占据中心地带,就可以控制整个天下,这样,“处中心以控四夷”,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意识,为了争夺这种控制权(也即最高统治权),各种政治集团之间展开剧烈的斗争,或是割据,或是兼并,或是统一,“逐鹿中原”就成了争夺统治权的代名词。

我们只要翻开历史,就可以知道,历史上这种改朝换代的战争(包括农民起义)基本上发生在北方,据统计,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鸦片战争,共发生重要战役721起,其中,北方548起,占76%,南方只有173起,占24%。

战争的结果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与胜者并肩战斗的武士即为将,谋士即为相,于是中国的帝王将相就主要产生在北方。

第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强悍骁勇和能征惯战,使他们能较为容易地战胜汉族,入主中原。

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的生活方式,造就他们适应各种恶劣环节的能力;他们放牧骑射的生产方式,赋予他们天然的军事实力和作战能力。

古代战争最强大的军力就是骑兵,游牧民族就具备这种军力。

因此,从周秦以来,北部边境的游牧民族就成了中原汉族政权的最大威胁,否则,历代王朝就不会耗费难以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筑万里长城用以抵挡游牧民族的侵扰。

但是,游牧民族的南下,终究是抵挡不住的,原因就是政治的腐败和民心的涣散,所以,匈奴族、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都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他们或统治全国,或偏居一地,其首领都成为名符其实的皇帝。

特别是在乱世,他们更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大有作为,所谓“五胡十六国”,就是最好的证据。

其他人不用说,单说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

石勒,羯族,先辈从草原进入山西榆社,年青时被卖作奴隶,负责给主人牧马,乱中率同伙投军,只16年时间做了后赵国的皇帝。

依据史实分析,这是一位颇有胸怀、颇有见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皇帝。

他一文不识,但在军中让人给他读史书,成功后还在学校中设立了“史学”一科;他对他的首席谋士张宾从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呼尊称,张宾去世,他扶棺痛哭相送;他曾邀请乡亲到他所在地来访,他从前的一个仇家叫李阳的不敢来,因为早先为了争夺一个沤粪池两人互相打得鼻青脸肿,石勒下令特意把李阳找来摊杯痛饮,说我的威信已传遍天下,怎么能跟你计较旧时的仇怨;他下令国中不得用“羯”称呼他的民族,一个姓樊的汉族官员到外地任职来向他辞行,晋见石勒时衣履破烂,石勒问他原因,他脱口而出“不料途中被羯贼抢劫一空”,石勒说,“羯贼抢了你的,我今天都还给你。

”他才悟过来自己犯了忌讳,请求处罚。

石勒说,那些规定是为了约束俗人,跟你们读书人毫无关系。

他与大臣们议论对自己的评价,问自己可与哪位开国君主相比?大臣徐光说:“您高过刘邦,超越曹操,自三王以来无可比拟。

”石勒笑了,说“人怎么能没有自知之明呢?你说得也太过分了。

我如果遇到刘邦,我只会做他的臣子,与韩信等人共事;假如遇到刘秀,我会跟他逐鹿中原,不知道鹿死谁手。

大丈夫做事要光明磊落,终不能像曹操、司马懿之流从孤儿寡妇手中夺取天下。

我怎么敢跟轩辕黄帝比呢?”大家不妨看看《晋书"石勒传》。

第三、与游牧民族杂居的北方居民,锤炼出勇武善战的能量,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夺取天下,成为一代帝王。

由于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因此北部边境居民大面积胡汉杂居,特别是胡汉通婚,使原本就比较强健的北方居民获得游牧民族的基因,变得更加勇武善战,同时,北方居民为了抗拒游牧民族的侵扰,也普遍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具有更强的作战能力和更多的作战经验。

这也是北方产生开国帝王和军事将领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北魏、北齐、北周这些王朝,还是胡人统治天下。

隋唐君臣则许多人具有胡人血统。

隋文帝杨坚的父母应当都是汉族,但他的皇后独孤氏则是汉化胡人,杨坚的子孙自然都是胡汉血统。

翻开《隋书》一看,辅佐他的文臣武将,很多都是汉化胡人,如宇文氏、豆卢氏、贺兰氏、元氏、长孙氏、侯莫氏、尔朱氏等等。

唐代帝王更进了一步,高祖李渊自己就是胡汉产物,他的母亲独孤氏是汉化胡人,与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是亲姐妹,所以,隋文帝实际上是李渊的姨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