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梦想》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执教年级:六年级议题:少年梦想篇目:《哈佛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儿子,你不是韩寒》《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天才少年——比尔盖茨》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使用默读、浏览、勾画等方式阅读群文,个人、小组完成表格练习,以此提升阅读效率,提升阅读水平。
2.在一组少年梦想故事中受到启发,确定自己的梦想,进而努力学习,让梦想成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尝试应用小学语文“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
“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其简单构架为:教师导引评程序明确目标、初读感知精读深思、内化拓展熟读应用、迁移创新学生读思练教学过程:一、图音结合,谈话导入二、共同阅读《哈佛梦想》1.思考文中主人公是谁?他有一个什么梦想?2.读完这篇短文,请你用一句话评价他的梦想。
三、分组阅读小组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儿子,你不是韩寒》《天才少年——比尔盖茨》《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然后抓住核心词句,把主要人物的梦想,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并试着用一、两句话评价这些梦想。
四、全班分享阅读成果1.先介绍本小组读的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享五、自我梦想秀1.说梦想孩子们,这节课,我们阅读了一组相关少年梦想的群文,你会为自己定下怎样的梦想呢?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学生畅所欲言)2.写梦想为了实现梦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么做?请同学们六、分享规划,师生评价七、教师总结。
八、安全教育请同学们不要拥挤,有序离开!附:阅读材料(一)哈佛梦想刘墉你知道我小时候听过的第一所美国大学是哪个吗?是哈佛!高中时,从百科全书上,我知道哈佛的历史远比美国长,早在六十年代,哈佛已经为美国培育了六位总统。
我最崇拜的文学家、诗人,如艾略特、亚当斯、梭罗和爱默生,都是哈佛毕业的。
仅仅当时我连考国内的联考,都没有把握,哈佛自然更成为遥不可及的名字。
直到我理解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的儿子安拙庐,想进哈佛的心才又动了起来。
因为他对我说,他高中成绩并不极好,但经过口试却被哈佛录取了,当时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于是我想:说不定以我这种不怎么样的成绩,有一天也能混进哈佛研究所呢!然后我到了美国。
才落地,就看见报上登,哈佛大学锐意革新课程,要求每个毕业生,都要精通写作、数学和电脑,他们认为这是大学生的基本训练,不能灵活地使用这三者,就难以在未来世界成为上等人。
报上又说,哈佛认为大学教育,不是培养一批会死记的书呆子,而是指导学生怎样到不同的领域中,做深入的研究。
正所以,他们取消了以前的入门课程,譬如“美国历史的主题”和“化学导论”,取代为“中世纪的骑士浪漫主义”“东亚小说”甚至“非洲礼仪的艺术和神话”。
而在毕业需要的课程中,居然“外国文化”和“文学及艺术”类占了四分之一。
哈佛说他们要的是“国际人”,也就是有国际的前瞻性,而不但仅狭隘在本科里的人。
本科修得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
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胃口了,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去做一个“哈佛人”。
可惜,生活上的顾虑,和你进入史岱文森高中,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
尤其是看到统计报告上写,连平均九十七点二七的高中生,都被哈佛打了回票时,更心想:“恐怕连儿子也进不去了!”倒是你不死心,到学校图书馆翻出“学院档案箱”,那是由你们历届进入名校的学生,发表大学感言,所集合成的。
你对我说:“哈佛真是太吸引人了!虽然校友都说那里有天下最难吃的伙食,但是也讲:最吸引人的不是教授,而是学生!不是校园,而是气氛!半夜还有人在校园演奏、街头舞蹈。
走在那儿,简直就像到了纽约的苏荷区,每个人都那么不同!”“我们要的是不同!不是相同!死板教育下的产物是一个样子,但是哈佛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你眼睛里闪着光彩,使我想起少年时的自己,梦想成为哈佛人。
于是你从高四上学期(按:美国高中为四年制),就开始填申请书、写自传,要求哈佛提前批准入学。
“你能够说你帮我做过哪些事!”我建议。
“那不重要!因为学校不把靠自家人的成就算进去。
”“我们能够请大学校长写推荐函。
”你母亲说。
“那也不重要!恐怕自己老师写的反而更可信。
”我们就不再多说了,任你自己实现梦想。
仅仅当你把自传拿给我看时,令我湿了眼眶,你说:“作为一个移民,我能以新的眼光来看美国文化;但是反过来说,我更能从西方的观点,回顾中华文化的遗产。
因为流着中国的血液,如果能进入哈佛,我希望在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间,找到一种交融之道。
我要用自小的中文训练,协助我完成这双语文化的桥梁工作……”我发现:从你七岁来美,我就天天逼你学中文,不知为此发生多少父子争执,也不知费了我多少心力。
而今突然有了收获、有了认同。
今天,在这个圣诞前夕,我从地球另一边写信给你,充满激动与对上苍的感恩。
而在信的结尾,我要说:“贺你成为了哈佛人!我们以你为荣!”(二)天才少年--------比尔盖茨美国人比尔·盖茨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20年里,魔术般地把900美元变成139个亿,让世人大吃一惊。
有人说,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将会改变整个世界。
盖茨天生精力旺盛,非常好动。
还是在婴儿时,他就喜欢让摇篮长时间不停地晃动,这好像很有趣。
直到今天,他还是喜欢不停地摇晃,这几乎成了美国妇孺(rú)皆知的盖茨特征。
他七八岁时,母亲担任社区服务工作,经常带他到学校里去给学生讲解西雅图的历史,盖茨总是坐在前排极为专心地听讲,这时好动的习惯却一点也找不到了。
盖茨从小志向远大。
上四年级时,他就对自己的好友说:“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上的橡树。
”他和很多孩子一样,梦想成为人中豪杰。
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概认真完成,就是花很长时间,也要力争第一。
一次,老师让每人写一篇故事,不超过20页,他却写了100页。
盖茨善于思考,喜欢创新。
他觉得人人都应有自己的创造发明。
他也像很多美国孩子一样,当过童子军。
长途行军时,别的孩子叫苦连天,盖茨磨破了双脚,鲜血直流,他却忍着伤痛和疲惫,坚持到底。
盖茨生于名门世家,但父母却不过度奢(shē)华。
在母亲的安排下,一家人的吃饭、出游,包括孩子们的穿衣都得井井有条。
家庭这种严谨、精细的作风自然地影响了比尔·盖茨,使他养成节俭的习惯。
“时间”和“观点”是盖茨最注重的两个条件。
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清楚滴几下这样一句座右铭:“机会加时间等于金钱。
”自从他在中学就读后,便迷上了计算机,从此盖茨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文/刘继荣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
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
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
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
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
人家的孩子,不但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
唯有我们家的“23号”,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
所以,他一看到娱乐节目里那些才艺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两眼放光。
中秋节,亲友相聚,坐满了一个宽大的包间。
众人的话题,也逐步转向各家的小儿女。
趁着酒兴,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
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4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
12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
人们忽然想起,只剩她没说了。
在众人的催促下,她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
”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紧接着追问她的第二志愿。
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印有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老公的神情,极为尴尬。
其实,我们也动过很多脑筋。
为提升她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
孩子也蛮懂事,漫画书不看了,剪纸班退出了,周末的懒觉放弃了。
像一只疲惫的小鸟,她从一个班赶到另一个班,卷子、练习册,一沓沓地做。
可到底是个孩子,身体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
在病床上,输着液体,她还坚持写作业,最后引发了肺炎。
病好后,孩子的脸小了一圈。
可期末考试的成绩,仍然是让我们哭笑不得的23名。
后来,我们也曾试过增加营养、物质激励等等,几次三番地折腾下来,女儿的小脸越来越苍白。
而且,一说要考试,她就开始厌食、失眠、冒虚汗,再接着,考出了令我们瞠目结舌的33名。
我和老公,悄无声息地放弃了轰轰烈烈的揠苗助长活动,恢复了她正常的作息时间,还给她画漫画的权利,允许她继续订《儿童幽默》之类的书报,家中安稳了很久。
我们对女儿,是心疼的,可面对她的成绩,又有说不出的困惑。
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
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带着老公和孩子去野餐。
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
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仅仅开心地不停鼓掌。
她不时跑到后面,照看着那些食物,把倾斜的饭盒摆好,松了的瓶盖拧紧,流出的菜汁擦净,忙忙碌碌,像个细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两个小男孩,一个奥数尖子,一个英语高手,同时夹住盘子里的一块糯米饼,谁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
丰盛的美食源源持续地摆上来,他们看都不看,大人们又笑又叹,连劝带哄,可怎么都不管用。
最后,还是女儿,用掷硬币的方法,轻松地打破了这个僵局。
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
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
她手底下也没闲着,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很多小动物,引得这群孩子赞叹不已。
到了下车的时候,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
听到孩子们连连道谢,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
首先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
不过他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诉我,他从教30年了,第一次遇见这种事。
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
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
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
班主任还说,很多同学建议,由她来担任班长。
他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
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着她。
她安静地织着绒线,淡粉的线在竹针上缠缠绕绕,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阴在她手里吐出星星点点的花蕾。
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
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
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