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2010高二必修三《文化生活》模块考试试卷

2009~2010高二必修三《文化生活》模块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徐悲鸿是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艺术大师。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徐悲鸿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艺术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对文化创新途径的正确理解是()①批判传统,独领风骚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薪火相传,一脉相承A.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2、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

它是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

这说明()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源泉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①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是各个民族牢固不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③是民族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④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4、在古代中国,人们把理想的社会称为“大同”社会。

追求“大同”,曾是一些理想家毕生奋斗的目标。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就带有明显的“大同”痕迹。

从“大同”到“天下为公”属于传统文化继承中的________继承。

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5、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扩大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这表明()①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②教育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④教育在人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A.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6、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这段文字所强调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异彩纷呈 D.丰富多彩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答7-12题。

7、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核心是A.爱国主义B.艰苦朴素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8、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①团结统一②爱好和平③勤劳勇敢④尊老爱幼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

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④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老子》说“自胜者强”;《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商君书画策》说“自恃者,得天下。

得天下者,先自得也。

”由上可知,_________是支持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的生生不息的血液。

A.团结统一B.自强不息C.勤劳勇敢D.爱好和平12、下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②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③体现了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④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3、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核心、以为原则、以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A. 为人民服务增进诚信意识集体主义B. 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增进诚信意识C. 增进诚信意识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D. 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增进诚信意识14、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

”这说明()A.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B.道德能够起到智慧所不能替代的作用C.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D.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15、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深刻影响着当代学子。

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③④1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也要坚持正确的方针。

下列题词中,属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的是()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B.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C.努力研究,精益求精D.实事求是,力戒空谈17、海伦·凯勒曾说,假如给我有视觉的一天,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而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作用,2008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

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是()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②国家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举措③对某些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否定和社会价值的肯定④把文化产业从市场中分离出来加以发展的措施A.①③B. ①②C. ②③D. ②④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是()①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方针②判明各种文化真理性的主要标准③推动各种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④引领社会思潮的旗帜、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武器A. ①②B. ①④C.②③D.③④19、“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在使用“文化”概念时含义往往不同。

《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是指()A.文学艺术、科学知识、思想道德和人们受教育的程度B.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C.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建筑、道路、文物、工具等一切已经“人化”的自然20、1999年,国外一些媒体评选过去一千年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得票数不止一次居于首位。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这是因为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科学思想体系②马克思主义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③在过去的一千年中,文化始终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④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A.①④B.①②C. ③④D. ②③21、在我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西方的“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中,不同的思想文化在其中相互激荡,既催生了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这说明A.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B.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C.每一次思想运动都促进文化向前发展D.思想运动对文化传统进行了彻底颠覆2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宣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时代的必将到来。

”“《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滚滚洪流。

”这两句话启迪我们①文化塑造着人,也激励了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社会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联系,并成为经济和政治的基础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联系,对政治和经济有重大影响④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A.①③④B.①②C. ①③D. ②③④23、一位美国前总统说:“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

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乱力量。

”美国一位专家评论说:“中国的软实力中文化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

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它文化产品,中国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文化品牌。

”这两句话警示我们①在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②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已超过经济硬实力③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关系到能否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联系跟精密,也使文化安全问题更重要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4、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

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

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B.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25、下列关于文化遗产的判断,正确的是A.一个国家风俗习惯的集中表现B.一个国家全部历史事件的凝结C.一个国家宗教发展的集中表现D.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就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

”回答26—29题26、从文化视角看,上面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④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A.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27、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以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阴阳为道,中庸为德,龙凤为图,汉字为记,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

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②中华文化有独具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③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A.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28、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①民族性②多样性③交融性④独特性A.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29、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

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A.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30、“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能够看到①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多种手段②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媒介才能实现③大众传媒能够完全超越时空局限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A.①③B. ③④C. ①②D. ②④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12分)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