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人际关系发展
幼儿人际关系发展
二、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定义与功能
从幼儿的行为发展来说,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就 是幼儿学习与他人社会互动的最基本技巧。 (一)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定义 幼儿人际关系,即指幼儿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与相互依赖的互动情形。 (二)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功能 幼儿人际关系发展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性, 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功能如下:
(三)受欢迎与受拒绝 被拒绝幼儿的行为特质,攻击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社交能力通常是受欢迎儿童最主要的相关因 素。
(四)顺从与抗拒
顺从与抗拒是幼儿社会化历程中,自我与环境的 协商过程。若要凸显自我的人格特质,就有可能 抗拒大环境结构的压迫;若要适应大环境的规范 与价值,就必须顺从团体的要求,并表现利社会 的行为。
4.大系统
大系统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最外层,指的是社会、 文化、价值、法律、宗教,甚至是特殊的文化风 俗习惯等,它们影响着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 统,事实上,这三个系统都包含在大系统中。对 儿童来说,在大系统的生态背景影响下,可能产 生不同的发展成就。
(二)符号互动论
此理论原是以微观(o)的方式探讨人际间互 动的情形。了解幼儿在同侪互动的语言内涵,便 可以进一步理解幼儿对周遭事物的观点、情感及 友谊关系等社会行为的各个层面,藉以缩短儿童 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
而亲子关系的状态,势必影响幼儿的人际关系发 展,亲子关系良好有助于幼儿进入同侪团体的适 应能力。手足关系在某些方面与朋友关系类似, 因为年龄相近、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相似,并且 共同参与许多活动,从此的关系也较平等。
幼儿透过定位结构或个人定向结构,展开其人际 互动的历程,同时也决定人际关系中权力与影响 力的质量。
(四)从象征互动论来看幼儿的同侪互动
就解释学派中象征互动论的观点而言,教室中日 常生活的互动所形成的意义,可由主观性的理解 来建构主体性。同侪如同调查员般的行动;如同 想象人物一般的行动;如同专家或是生手般的行 动;同侪互动共同创造游戏情境和创造认知冲突 的情境。
(五)从批判理论来看幼儿人际发展
从幼儿出生开始,父母、师长就不断地社会化, 使其具有所谓正向的社会行为,却缺乏考虑幼儿 发展的「人格性」与「个别性」。
4.幼儿与教师关系
教学情境的师生交互作用,是人际关系中最 复杂、最征妙的型态之一,从社会学的观点而 言,教师有其地位与权威,学生也有属于他们 自己的次级文化。
五、幼儿人际关系发的社会观点理论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所谓「生态系统理论」是源自于生态学的观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科,以生态学 观点解释儿童发展的学者,则视人为一开放系统, 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因儿童与他的生存环境互动而 产生;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到环境中多层面的 影响。他将环境定义为:「一组层层套迭的结构, 每个结构都在另一个结构内。」他将这些环境中 复杂的层面归纳为四个系统,这四个系统由最内 层到最外层分别称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 大系统。
(四)公平理论 瓦士德等人提出公平理论源自于Homans的社会交 换理论,其具有以下基本前提: 1.人际关系的发展会试图让彼此的利益达到最大; 2.团体的互动会发展出公平的规则,使集体的报 酬达到最大; 3.个人会因互动的不公平产生烦恼; 4.当互动不公平时,会进行回复公平的行动。
六、影响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社会性因素
(2)维持
Parten(1933)观察学前幼儿,所归纳的六个社 交参与层次:①无所事事的行为;②独自游玩; ③旁观的行为;④平行不互相干扰的游玩;⑤联 合性无整合的游玩;⑥合作而有组织的游戏。
(3)冲突的缓和
幼儿的冲突则常起因于违反有关的规定,而冲突 的发生则必须先有语言与非语言的举动,进而引 发对立。冲突的发生常常造成幼儿间友谊的分裂, 但也提供幼儿理解社交内涵的机会
八、结语──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对幼儿教育有所裨益: (一)幼儿利社会行为的建立
幼儿的人际关系发展,大抵上会透过社会化而学会 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并且以顺从的方式进入团体, 进而与其他幼儿合作,以及感受幼儿对其的接受与 欢迎。这种正向的社会行为,容易引导幼儿在未来 的利社会行为表现。
(二)幼儿抗拒文化的处理
(五)幼儿人际发展的反省 从批判理论中所分析的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虽然 充满着成人文化的意识形态,同时也观察到社会主 流文化的影响力。
(三)幼儿多元文化的认同
幼儿经由文化的再制而形成社会阶级的再制,这 展现在其教育文化的区隔上。尤其是不同的文化 资本形成不同的文化系统,教师应引导幼儿尊重 不同文化的价值,并且认同多元文化存在的价值。
(四)幼儿同侪次文化的开放
从象征互动中分析幼儿的教室脉络,同时也观察 到每一个教室现场所形成的幼儿同侪文化,这个 文化系统是由师生与环境建构出来的次文化。
(三)从文化再制观点来看幼儿的友谊关系
幼儿的友谊关系发展,是幼儿期发展的重要议题。 布迪尔(Bourdieu,1973)主张的「文化再制」理 论,即认为透过阶级之间的「文化资本」 (cultural capital),
尤其是语言、文字以及生活习性的不同,而进行 的社会控制任务。而劣势文化所形成的「文化不 利」之幼儿,在其入友谊发展阶段时,可能受父 母社经背景、家庭状况等因素影响,而产生人际 互动上的阻碍与困境。
(一)社会经济差异因素 幼儿的同侪互动对象和方法会随家庭社经阶级的 不同而有所改变,不但反映在特定团体内的社交 角色,也影响幼儿的行为目标与模仿标准。
(二)种族差异因素
种族差异相对地会影响幼儿的成长环境,且对幼 儿的人际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无法很精确地 预知种族组成对幼儿教室动态的影响,不过目前 地区日趋严重的外籍配偶所形成的「新之子」之 教养问题,仍然具有种族差异的影响力。
幼儿的冲突行为,除了凸显社会阶级差异所形成 的抗拒文化之外。其中幼儿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以 不同的观点来面对教室中的幼儿冲突事件。所谓 的冲突处理,必须先界定教师的角色,并清晰的 了解自我的文化地位,是否站在优势文化的地位 来指挥,以优势者的观点来做虚假的中立仲裁者, 并且压抑着劣势文化儿童的声音,没有机会让他 们发声。
1.微系统
微系统指的是个体直接面对接触的人或事、物, 微系统仅限于家庭,但稍后随着儿童成长并进入 学校或邻近区域,微系统也会越来越复杂。
2.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指个体所直接参与之两个或两个以上 微系统之间的关联或互动,也就是个体所处的链 接各个微系统的环境,如: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 系。
3.外系统
外系统和中间系统一样,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环境所组成的,但与中间系统不同的是,在外系 统中,至少有一个环境是不包含发展中的个体的, 因此,外系统对儿童的影响是间接的。虽然在外 系统中儿童并未直接接触或参与这些场所、有关 的人物,但是他们会直接影响父母,再间接影响 到儿童。虽然儿童并未直接参与外系统,但是其 影响却如同微系统、中间系统一般不容忽视。
1.促进身心健康 幼儿与同侪间若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就可能增 进彼此的身心健康,不好的互动关系则为幼儿 带来苦恼。
2.改变自我中心认知 幼儿藉由与同侪的互动,彼此意识到个人以外 的外在世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幼儿与 同侪建立较好的互动模式,从中改变原有的认 知,增广经验的范围。
3.建立良好友谊关系与适应能力 在一个团体里,各成员间有良好的互动关系,
才能发挥个人及团体的最大潜能。并建议教师 善用同侪合作的力量,让团体表现更出色,为 儿童建构一个良好的友谊关系。
4.提高学习成效 良好的人际互动,可以激励幼儿发挥更大的
学习成效。
三、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互动内涵
(一)分享与独占 幼儿独占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通的现象,而往往这 些独占倾向强烈的幼儿大多不太会与同伴相处, 处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最基本的人际交往 能力。
(三)文化差异因素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其人际互动的模式也 有所不同。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有五点: 1.口语上沟通 2.非口语上沟通 3.互动的模式 4.社会价值观: 5.知识模式
(四)同侪文化因素
幼儿所产生的当地同侪文化,将有助于其他小孩与 成人的文化。所以幼儿的人际互动,其实也是幼儿 同侪文化中的议题,它深切地受到学校文化与同侪 文化的影响。
七、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社会学分析
(一)从功能论的观点来看幼儿的分享行为 从功能论的观点来看,将文化界定是一种分享的价 值与信念。也就是说幼儿的分享行为,透过了社会 化,将分享的价值传递给下一代。幼儿的分享行为, 藉由集体的价值、信念和情感,规范着每个孩子的 行为,指导着每个孩子的表现,进而形成牢不可破 的制度。
2.幼儿与同学朋友关系
幼儿的同学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对幼儿发展 有正面的影响。幼儿园中的玩具和游乐设施对于 幼儿的同侪互动,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3.幼儿与小区邻居关系
幼儿与小区邻居的互动类型,是幼儿进入大型社 会环境的门坎,其在小区中游戏玩耍、追逐散步, 并与邻居的大人与小孩互动。幼儿与小区邻里的 互动良好,容易产生利社会的行为,同时也较具 社会适应的能力。
冲突抗拒经验的积极功能是帮助幼儿沟通能力和 社会知识的发展,冲突在幼儿同侪团体中的意义 为「相互理解」。
四、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与类型
(一)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 幼儿人际关系发展,除了父母与家人的关系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友谊的发展。 1.就友谊关系发展而言 Selman在1979年曾进行研究,儿童建立及维持友 谊的关系分成五个阶段:
(5)阶段五:自主的相互依赖 青少年至成人的阶段:能尊重朋友在依赖和 自主的需要。
2.从幼儿的社会技巧发展而言 幼儿的社会人际互动,从接触、维持、冲突的缓 和、侵略的控制、社交的行为等五阶段来做探讨:
(1)接触: 幼儿在第一次接触其他幼儿或活动进行中时,会 采取被动的方式、主动的方式,及要求的方式等 策略去加入团体。
(三)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