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高考古诗衬托手法复习指津

2010高考古诗衬托手法复习指津

2010 高考古诗衬托手法复习指津
知识梳理
1.衬托又叫映衬,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衬体)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

按主体事物与衬体事物间的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

以乐景衬乐情和以哀景衬哀情都属于正衬,以哀景衬哀情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如“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诗人借秋夜将晓时星光寥落、归雁避寒、笛声哀婉和人倚危楼的凄清景象抒发了孤寂怅惘情怀。

反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反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都属于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诗人因“感时”、“恨别”见了鲜花鸟儿之美景却反而落泪惊心。

2.虚实衬托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互为渲染烘托。

一类是以虚衬实,也叫“对写法” ,是指在思乡诗中诗人以描写家人思念自己的情形来抒发深挚思亲怀人之情。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首句点明当前滞留巴山思家盼归的苦况,次句实写秋雨连绵之夜池塘涨满了水的情景,最后两句虚写未来同妻子团聚剪烛夜话“巴山夜雨”的幸福憧憬。

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形成了时空回环往复的意境美,把深沉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深婉含蓄。

一类是以实衬虚,也叫侧面描写,是用与所表现的事物有关的人、事、物、景的描述来从侧面突出其特征的写法,如《蜀道难》借写“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烘托、突出蜀道山势之高危险峻。

3.以动衬静是以动态景物(包括声音)描写来衬托出静态景物特征的写法,其中以声衬静能营造出“有闻无声”的清幽静谧意境。

“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钱钟书《管锥篇》)。

如王维《鸟鸣涧》以桂花飘落、明月高升、鸟鸣深涧之动景衬静,营造出春山月夜幽美静谧的氛围。

4.抑扬是以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的反衬来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赞扬、肯定。

按抑扬目的不同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是指为贬抑、否定某人、事、物、景,先以尽力赞美、肯定它作为铺垫的表现手法。

如李商隐《贾生》前三句以“求”、“访”和“虚前席”等行为极力渲染称颂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最后一句点明“求贤”的真正目的是“问鬼神”,而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先扬后抑,欲抑先扬,辛辣地讽刺了不顾民生的昏聩统治者,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欲扬先抑是为赞扬、肯定某人、事、物、景,先以尽力贬抑、否定它作为铺垫的表现方法。

5.衬托与烘托主要有两点区别:(1)用作烘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关的,而用作衬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似或相反的;(2)用作衬托的事物可以不写,写了可增强表达效果;而用作烘托的事物与主要事物是一个整体,是非写不可的。

6.有些诗常运用明暗、动静、虚实、哀乐等多组衬托写景抒情,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以明亮纵横的星斗反衬夜色黑暗(以明衬暗),以稻田深处的虫鸣反衬环境寂静(以声衬静),这两组反衬有力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达了飘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题指导
【例题】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上刘攽
(2005年高考全国卷川)雨后池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解析】解答分析衬托手法试题可运用“指一析一点”三步法。

“指”是用“正衬、反衬、虚实衬托、以声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术语准确判定诗句用了何种衬托手法。

当不能准确判定正衬、反衬等具体衬托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属概念“衬托”。

例题答案的第一步拟为:运用了以动衬静手法。

“析”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用什么衬托什么,既要指出衬体与主体分别是什么,还要指出衬体与主体间是谁衬谁(“以动衬静、以虚衬实”等术语本身已含有这层意思)。

针对含多组衬托的古诗而设计的试题一定要分析出所有的衬托例题答案的第二步拟为:前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后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落到池中舒展荷叶上而发出清脆细密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动态美。

由静而动,以动衬静。

“点”是用“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激愤憎恶、孤寂惆怅、凄苦烦闷、豁达乐观、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时光易逝、盛年难再、怀古伤今、物是人非” 等术语,指出衬托手法所表达出的情感。

例题答案的第三步拟为:寄寓了作者欣赏到雨后池塘春景的欣喜愉悦之情。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碧湘门①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湖南长沙城门。

②行(h印g):行列。

1.诗中“漫”和“沉”两字描摹景色精妙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 4 分)
2.第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4 分)(答案见本期中缝)
【模拟演练】
1 .“漫”字写绿树如海水般将要漫溢出整个长沙城(1 分),突出了人置身无边浓绿中的感觉(1 分)。

“沉”字写远水浩茫仿佛将要淹没那些山峦似的(1 分),突出了水势之盛(1 分)。

2.运用衬托手法(或“以动衬静”)(1 分),用“鸟行”缓慢消失“没草” 的动态过程来衬托“天阔”(2分),让读者从时间推移来感受空间的苍茫无垠(1 分)。

【周周练】
(1)作者写“砌下落梅”是眼前所见之景,“拂了一身还满”是自己所做之事,但全句着一“乱”字,表面写“落梅”,实际写心情,表明了自己心情的烦乱。

(2)作者用古代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说家人也想念自己,会给自己来信,只不过是大雁没有把书信带给自己罢了,所以作者认为鸿雁传书的说法是“无凭”的。

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极度思念的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