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阅读,分析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优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主要存在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大;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化问题突出等问题。
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城乡政策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要控制人口增长,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科学规划城市,合理布局产业。
关键词:关中地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资源1引言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用永恒主题[1-2]。
李振泉认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其中" 人" 是指社会性的人," 地" 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
[3]而王黎明则将人地关系概括为,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4]。
也有学者把人地关系定义为,人地资源及其相互关系[5],人地关系是人类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6]。
而更多的学者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称为人地关系。
[7-8]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系地堑式构造平原。
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
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形似“新月”。
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
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
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
随着人们对于关中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大,关中地区的资源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于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概况2.1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十五”与“十一五”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稳定、持续的增长势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2008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到达4314.63亿元,占全省的62.98%。
人均GDP为18778.53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323.96亿元。
与2000年相比,总GDP/人均GDP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加了2倍多,而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了近4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增加了6.5倍。
2.2关中水资源概况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有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灞河、黑河等,关中地区大多属于黄河流域。
区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135条,其中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在陕西段河床长502km,流于面积3.32km2,横贯整个关中平原市关中地区的主要地表水源。
2.3关中地区土地资源概况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活动/生存和生产的场所和空间,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
关中地区总面积5.55km2,约占全省的27%。
而且关中地区又称渭河平原,全区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耕种条件优越。
[11] 2.4矿产资源概况关中地区是陕西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在矿产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该地区因地质构造复杂和成矿期次多,而形成种类多样的成矿区块。
其中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关中北部的铜川/渭南等地区,其保有储量约为180.6亿吨。
关中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特别是优质煤炭/天然气/石油/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加上临近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十分丰富的晋蒙和陕北地区,为区域矿产资源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5生态环境资源概况关中地区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错地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
关中地区有种子植物2300种,其中经济植物15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余种。
区内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在渭河南部的水资源丰沛地区部分种植水稻,而在渭北台塬区农作物以谷子、高梁等秋杂粮为主。
3.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中的几点矛盾3.1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大关中地区是陕西省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
2008年底全区有人口2297.64万,占陕西省人口总数的61%,而土地面积5.55万km2,约占全省的26.96%;人均土地0.0024km2,不足全省的一半。
区内各地区的人均国土面积也相差悬殊,按人均国土面积的多少将各市进行排位,一次是宝鸡/铜川/渭南/咸阳和西安。
西安的人均国土面积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8.06%。
关中地区是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全省前三大城市都聚集在此,城市数量多,经济实力强劲,城市用地扩张迅速。
[12]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被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为西部大开发的三大重点经济区关中和陕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得到加速发展,城市建设日益繁荣,城市用地快速扩张,使得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异速生长系数不断上升。
而且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势必使土地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土地供需矛盾加剧。
3.2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关中地区分布有大量的塬地,人们不能因地制宜进行开发,植被破坏严重,造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同时关中地区在水资源利用上一直重地下水,轻地表水。
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区域性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过度采取地下水破坏了水资源的动态平衡,引起城市地面沉降/地缝活跃等一些列环境地质灾害。
而且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对浅层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由于采伐过量的各种原因,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区内河流含沙量高/输沙量大。
土地资源污染破坏严重,工业“三废”污染相当严重。
对于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开发不当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对资源所在区域的土地污染严重。
3.3城市化问题突出关中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虽在陕西乃至整个西部都处于较高水平,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城市化规模等级不合理,按照我国对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将城市化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朝特大城市5类。
根据2009年《陕西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按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在关中地区,西安是我唯一的超大型城市,没有特大型城市,大城市两个(宝鸡和咸阳),中等城市两个(渭南和铜川),小城市3个(兴平/韩城和华阴)。
平且关中地区从人口/经济/产业等方面地区差异性显著,城镇空间分布不均。
关中地区的城镇集中分布在关中的中部地区,盐陇海铁路沿线成串珠状分布,而关中中部以南,以北城镇分布稀疏。
这种城镇分布格局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削弱了中心城市对区域整体经济的恶带动作用,对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4.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影响因素4.1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自然条件和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经济发展往往较快;相反,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短缺、区位优势缺乏的地区,经济发展往往较慢。
关中地区冬季多西北风,干燥寒冷,雨雪稀少,易造成春旱。
夏季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易形成大面积的降水。
区内降水总的分布趋势是山区向平原河谷递减,由关中东部递减,形成明显的带状分布。
这都造成了在农业发展方面关中地区所存在的差异。
该区在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
建设中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液、废渣等污染物未经充分处理任意排放,造成区内环境不断恶化。
据不完全统计,渭河极其支流每年接纳工业污水为3.37亿t,工业废水4.5亿t,且80%以上属于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这都给区内的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
[13]4.2城乡政策差异城乡之间不合理的政策和发展思路导致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阻碍农民向城市合理流动,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使不少农民安于贫困;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向发达地区倾斜的投资政策,大量的国家财政资金被投入到了主要的大中型城市,削弱了农村地区获取资金的渠道,致使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资金短缺;不合理的价格政策,造成农民收益受损,利益流失,削弱农村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农民收入低下。
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由于市场、自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农民的收入不稳定;不合理的税收政策,造成农村低收入高税收,使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发展和社会福利政策不完善,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城镇的医疗、社保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分灶吃饭的财政政策,导致广大农村地区财政紧张,投入不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4.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关中地区主要城市眼陇海线、渭河流域成带状分布,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这造成了区内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铁路沿线城市发展迅速,偏远城市发展缓慢,制约了整个关中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
关中地区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最优区位,依托各种资源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区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以2008年为例,西安市GDP总额达到了2190.05亿元,占到了关中地区GDP总额的50.76%,西安市一家就占去了关中地区的经济总额的一半,居于第二位的是咸阳市GDP总额为764.56,占到了关中地区GDP总额的17.72%,其中最少的为铜川市GDP总额为128.65亿元,占关中地区GDP总额的2.98%。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地区发展不平衡,从而影响到了城市的整体发展。
5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调整与优化5.1控制人口增长,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人的生存与发展以资源、环境为依托,人口增长作为分享资源消耗的很强的“分母加权效应”,将会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14]过快人口数量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同时加重了家庭的负担,从而降低了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也不利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 要关中地区农村人口增长速度,控制人口适度规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方面,首先要结合农村农业生产的实际引进农业增产技术,提高人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其次,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针对特困户可以安排一定的专项养老资金,消除他们对养老的担忧,进而减少“多生”现象。
5.2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以过度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因此必须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
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要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再次要通过对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大力提倡绿色的生活方式,培养其适度消费、节俭生活的绿色环保生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