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伟大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伟大传统


中国的史书通过叙事寄托微言,感慨至深。钱钟 书称世人“流风结习,于诗则概信为征献之实录, 于史则不识有梢空之巧词,只知诗具史笔,不解 史蕴诗心。”(钱钟书《谈艺录)
鲁迅称道《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
叙事用文字与修辞将历史场景和历史事 件组织起来,旨在再现历史。这种叙事 中的历史并不能等同于发生过的历史, 而是历史的文学比喻,社会成员正是通 过阅读时的亲历和感动来体认其中的真 实性和当代诉求的。
更早地出现在野蛮时代。 汉字提练了三者的精华来构成: 形(美术)
音(音乐) 义(文学)
每个字就是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艺术细胞。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种类丰富多彩,其 中以诗、书、画最具代表性,
分别达到中国古代文学、音乐、美术等 视觉、听觉艺术形态的最高境界。
诗歌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语言和文字的艺术。元 代文学家方回:
苏轼:
诗画本一律。
赵孟頫
须知书画本来同。
诗书画在中国古代艺术 中往往会出现在同一幅画 面之中。
高友工:“由于诗歌和 书法艺术是文人画、山水 画的基础,诗与书法通过 题署的方式与画的结合就 是理所当然的了。”
屈原《天问》,睹宗庙壁画而作(呵而问 之)。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有 “流观〈山海图〉”。 庾信《咏画屏诗》、丘巨源《咏七宝扇》、 鲍子卿《咏画扇》等。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 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 也。
诗、乐皆可归之于礼教,但就其区别而言,诗、 乐之教更多地基于内在的人类情感, 礼教则更多地基于外在的社会规范,包括政制、 道德、典章、礼法以及历史文化传统。 孔子:
扬雄《法言·问神》 : 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复兴运动。 韩愈: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学所以为道,文所为为理。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言道、讲古、穷文辞 李翱: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 于 后代,能必传也。 欧阳修: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中国文学反对为文造情,或追逐形式,而是自觉地将道 德和文化传统融入日常社会生活的文字书写之中,切近 人生,达于世事。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
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朱景玄《画断》:“韦偃,京兆(长安)人,寓居于 蜀。常以越笔点簇鞍马,千变万态。……或头一点,或 尾一抹,巧妙离奇,韩干之匹也。”
此韦偃为杜甫草堂东壁所作)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李公麟临唐韦偃牧马 图
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韩幹《牧马图》 右: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韩幹《照夜白》
总之,诗书画统一的深刻历史原因在于 三者皆根源于汉字,正是汉字构成了中 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因。
二、深厚的历史意识
中国文学艺术极具历史意识和温故知新 的文化意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都具 有兼备“史笔诗心”的境界。
三、强烈的社会意识
文学艺术具有自我性和公共性,中国文学艺 术更注重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引发社会共鸣, 更注重抒发社会情感。通过培养社会成员的 情感共鸣与审美通感的方法,在人性和情感 的真实基础之上使得社会成员对社会文化产 生认同,从而形成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塑造力。
孔子曰: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高古、古拙、雄浑、骨气
在花鸟、山水等文人画出现以前,中国美术的杰 出巨制大多是宗庙、陵寝、石窟、寺院的壁画、 画像石、画像砖和雕塑。其中表现的内容大多是 宇宙、历史、宗教故事和日常生活场景,可谓历 史的画卷和纪念碑。
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录。
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 色象类,曲得其情。
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诗为证”
文字的书写,开始时掌握在巫史手中,并 不用于世俗的文化交流,而是用于记录占 卜和历史事件。形成了记事记言的文学范 式。
《墨子·兼爱上》): 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槃盂,传遗
后世子孙 ,
春秋战国,文字普及,一个重大的变革发生在史 学领域:叙事替代记录成了主要的历史书写形式。 历史不再代上天和祖先保留记忆的档案,而是向 世俗社会提供人类经验教训和道德价值取向的资 源。 这些书写方式从根本上说属于文学(诗),它可 以超越历史事件的真实而产生意义的真实,从而 对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行为产生直接 的影响。
象。 文本具有超越性,赋予中国古代文学艺
汉字是统一中国文化的工具,“书同文字”是中 国人的政治文化理想,中国人的社会文化统一工 作,往往伴随着文字统一工作。
《周礼》记载保氏掌六书以教授国子; 雅言 秦始皇命李斯以小篆统一六国文字; 西汉扬雄作《方言》, 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 中古声韵字母和反切拼音之法的发现。 国语、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
文字的统一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时间和空间, 汉字文本的世界具有超越性。 钱穆:
只有中国文字,乃能越语言限制,而比较获得 其独立性,故使中国文字,能全国统一,又使今 天的中国人,能阅读中国三千年前人古书,俨若 与三千年前人晤对一室,耳提面命,亲受陶淑, 因此益以增强中国人内心之广大性与悠久性。
汉字也将文学和艺术统一为一体。 从文明的形成过程看,美术、音乐与语言比文字
荀子: 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
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 《雅》、《颂》之声以道之。 人的情感和欲望是制礼作乐的基础,礼乐 不是粗暴的外在控制,而是对人性的引导, 其中最有效率的是诗歌和音乐。
白居易:
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 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 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 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 苗言,华声,实义。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左传》:
经纬天地曰文。
文化构成: 器物(表层) 、制度 (中层) 、精神(深 层)
文明标志: 金属工具 城邦国家
汉字是中国社会文明的重要建构工具。是中国古老文明的 重大创造。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
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
“义”——构成社会文明的政治、道德、 文化价值等共同的原则。
是人性其至是宇宙间一切生灵的本性在文 学艺术这颗树上结出的果实。
因为文学艺术基于一切生灵的“情”,所 以可以用语言和声乐沟通、打动所有的生 灵,长养其“情”,开花结果,成就其文 化使命与道德价值。
散文属于文章,与礼法政教关联密切,其功能更多地体现 在论道经世。 与和谐顺情的诗乐之教不同的是,“文”的使命感恰恰发 生于礼崩乐坏之际——社会文明崩坏的时代,孟子: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出现在战国 时期的成熟的叙事史籍,构成了中国叙事文学的 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 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
《史记》又以成熟高超的叙事与描写手法,将人物 作为历史的核心,使得历史书写深入到历史中的 个人经历和心灵世界,记传体成了中国所谓“正 史”的体裁。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传大传统
南京大学文学院 徐兴无
提纲
一、汉字构建的传统 二、深厚的历史意识 三、强烈的社会意识 四、一代有一代之胜
一、汉字构建的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伟大传统蕴含在中国文化的传大传统之中。 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精神成就之一。 《易经》贲卦《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 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乾卦 文言》:
屈原创作的《天问》,从宇宙洪荒到神话古史,一一追 问,诗人的激情,在对历史的反思中迸发。
曹操的乐府伤时悯乱,后人评道“汉末实录,直诗史 也”(钟惺《古诗归》)。
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 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孟棨《本事诗》)) 中国的诗学亦注重探求诗之“本事”,知人论世,相信 诗中反映的史事是理解诗歌的重要环节。
(仓颉)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是时也,书 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 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创造原则是先依据象形的原则“画”出符 号“文”,
再将不同的符号组合起来,分担文字的形 与声,衍生出“字”。
“字”的原意指人类哺育后代,进而引பைடு நூலகம் 为文字,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中国人用文字 构筑和传承文明的文化意识。
“兴”:对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启发,使之能 够“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只有当个人 在审美的愉悦中有所觉悟,道德对人性的 感召才是合理的。
“观”:通过诗“观风俗之盛”,了解社会。
“群”:用诗感召人们,所谓“群居相切 磋”,形成对社会文化的认同。
“怨”:“怨刺上政”(何晏《论语集解》引 孔安国说),批判不合理、不仁道的社会政治, 中国文化坚定地主张“怨”、“刺”是臣民的 责任与权力。《毛诗序》: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 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者,文之精也。 诗不仅是各类文学的灵魂,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咏
叹和歌唱,中国的诗教与乐教,诗律与音律始终 合一。 《尚书 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书法与绘画则是中国古代两大视觉艺术 类别,分别表达了抽象与具象的艺术形 式,
它们之间、它们与诗歌之间一体通融 —— 统一于诗(文学)。
杜甫是唐代诗人中创作题画诗最多的人。他 的诗中留下23首题画诗,其中: 题山水8首、 题鸟兽11首(其中题画马4首)、 题画松2首、 题佛道画2首。 这说明他对这一题材已经自觉,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四十八: 开此体者老杜也。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
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 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又 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 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拈者,必 发出知人论世之意。本老杜法推广之,才 是作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