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第46 47 48章教案

《道德经》第46 47 48章教案

《道德经》第46、47、48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46、47、48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3、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祸患之所以发生,即在天谴应时、应劫而来。

天谴之所以发生,即在生命大罪滔天,天理难容。

所以老子说,罪孽没有比任情纵欲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贪得无厌更烈。

如果知道满足,大德者可以长保大德,寡德者可以积累大德,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满足。

纵观天下治乱,莫不如此。

天下之所以大治,即在治理者有道,被治者重德。

天下之所以大乱,即在治理者悖道,被治者缺德。

这节课讲第46、47、48章。

二、新课讲解(一)、诵读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46、47、48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翻译,译文讲解。

教师重点解释第46、47、48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1、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1]。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2]。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3]。

故知足之足[4],常足矣[5]。

【简注】[1]却:屏去、退回。

粪:耕种。

[2]戎马:战马。

郊:郊野、荒郊。

[3]咎:灾祸、灾殃。

欲得:贪婪,贪得无厌。

[4]知足之足: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

[5]常足矣:永远是满足的了。

【引发】中国古籍全录——寡德而多欲,必招祸患为何寡德?生命从层层时空堕落而下,原在天界所具备的威德与果位都没有了;生命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之中,行恶多于行善,所得大于所失;生命此生以来无道,心性的标准极低,言行的伤害却大。

为何多欲?先天的本愿、环境的熏染、社会的教化与个体的选择等等,共同将一个生命塑造。

如果他被物欲的晕光所诱惑,又被后天的观念所俘虏,他必失却先天的本性,而以为私为我的欲念作主导。

倘若曾经积下大德,此世多欲,倒能自然而然得到,因为他本有德去交换。

遗憾仅仅在于,以德交换外物,即为舍本逐末;失德愈多,悟性也就愈迟钝,如果再也唤醒不了善性与神性,则为莫大之痛。

倘若德薄,却又贪求无厌,问题就更加严重。

无德交换,必难自然而然得到。

却又一心攫取,势必阴谋阳计连绵,五脏六腑恶毒,方式方法险绝。

如果他竟广泛得到,必为非份所得,必定铸成大罪,必然遭遇天谴。

【反思】——蝇营狗苟,一任贪念膨胀对于今人的罪恶,只有你想象不到之处,没有他行动不到之处。

何故?心无善念,胸无诚意,又长于争斗,自不可能符合天道,更不可能积下大德。

无德本无所得,他却仍如蚊蝇、鸡犬,一任贪欲膨胀,无休无止。

他们随处可见,而且愈来愈多,甚至开国封王。

人们正在集体犯下罪恶。

仅仅因为一个“贪”字,穷人贪求一夜暴富,富人贪求永远富贵,律师贪求命案如潮,学者贪求谬说换金,官吏贪求贿赂无数,政党贪求一派独大,如此等等,不言而喻。

人们的内心,应该何等卑微而阴鸷;人们的面子,应该何等浅薄与紧要;人们的计划,应该何等狂妄与病态;人们的理想,应该何等奢华而苍白。

此外,更有成千上万的所谓专家、教授或院士,公开宣称传统文化的绝大部分是糟粕,甚至鼓噪要取消中医。

因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正是现代变异社会的照妖镜,一切不正、不善、不智的人事,都会在它们面前现出原形。

只要人们还有传统文化的道德影子,人们就可以轻易判定今世的正邪与是非。

所以今世的既得利益者,多视传统文化为大敌;一切可能揭示真相的参照或标准,他们都想恶狠狠的拔掉。

他们已经做得太多,以致今日的观念,多以他们舛乱的观念为核心。

他们不仅一时得以自保,而且将万众纳入同一个体系,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同党。

大家都将私欲膨胀,都将眼光盯准股票、银行与基金,十几亿人也就同化成一副头脑,再也不需要独立的思想与自由的精神。

即使某一天集体遭遇淘汰,人们也会坦承心迹:反正天塌下来大家死,我也没有独吃亏。

2、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出户[1],知天下;不窥牖[2],见天道。

其出弥远[3],其知弥少[4]。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5],不见而明[6],不为而成[7]。

【简注】[1]户:家门。

[2]窥(kuī):本义是从孔隙中向外看,这里是看的意思。

牖(yǒu):窗。

[3]出:出去。

弥:越、更。

[4]知: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知道的东西。

[5]不行:不出行。

知:推知。

[6]明:明白、通晓。

[7]为:动词,做,这里是妄为的意思。

成:成功。

【引发】中国古籍全录——大德之士易见大道大德之士易见大道。

老子说,不出门口,即知天下;不望窗外,即知天道;不必经历,即知详情;不必眼见,即能心明;不必作为,即能成功。

何以致此?德与宇宙特性相通,也就能与天道直接同化。

于人而言,德是敬天畏命、重善从道的自然获得,本身即已涵蕴、体现宇宙的基本特性;天道之下的做人标准,首先即在重德。

因此,人所携带的德越多,人的天性越难埋没,人的悟性也就越好。

人所积累的大德,必定具备慈悲祥和的强大能量,对内可以自动纠正一切不正确的念头与行为,始终保持真诚、柔韧、善良的极高标准;对外可以感染一切人众,使其欲念淡化,心灵纯净,言行端正。

所以大德之士,不修道已在道中,已是求道者或得道者的境界。

那么神佛就会倍加珍惜,就会不断对他进行启迪与引导。

伴随其德行越来越高,执著越来越少,他就越来越容易证悟天道。

走到某一临界点,他会豁然开朗,智慧大显,一眼看透他所证悟的全部时空。

【反思】——闭目塞听,从不正视灵魂今人多不相信灵魂与命运,总以为人定胜天,事在人为。

因此,也就闭目塞听,固步自封,牢牢将自己囚禁在密不透风的高墙。

由此,他们最看重当前的名利、情色与享乐:为了一时得到,可以不计一生一世的代价;为了暂时享受,可以抛弃生前身后的远虑;为了逞强使气,可以轻轻松松杀人;为了逃脱罪责,可以毅然决然自杀。

他们从理论、事实两个方面论证:从来没有谁个不死,从来没有人死而复生;从来没有看见过鬼神,从来没有鬼神显形的案例可以得到验证;只有握在手里的东西才属自己,只有置人死地才算真正的胜利;相信灵魂不死与善恶有报,只是自欺欺人;相信精神可以战胜物质、道德可以长保性命,只是天方夜谭。

他们只在物质的层面摸爬滚打、冲锋陷阵,即使做一个梦、发一阵呆、也都只与实在不过的利益相关;即使晃眼看见一道幽灵,突然听见别样的乐音,他们也认作幻觉,以至怀疑自己不正常的神经。

如果听见天道、天命、天威等等词汇,他们势必大笑;如果遇到神像、圣人、君子等影踪,他们势必心生鄙夷。

他们为什么低能,为什么凡事都必须通过手脚才能完成,为什么越活越迷惘、越活越沉重、越活越焦灼?即因他们全盘将自己封闭:远离天道,天道必不与他亲近;无所顾忌,天道必不将他怜悯;损德日多,健康、财富、权力、声名必定不可长保;心无皈依,精神必定越来越空虚,言行也必越来越没有着落。

谁不懂得拯救道德与灵魂,谁才真正没有希望与前景。

3、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日益[1],为道日损[2]。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3]。

无为而无不为[4]。

取天下常以无事[5],及其有事[6],不足以取天下。

【简注】[1]为学:求学,这里指对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

日益:一天比一天增长。

[2]日损:一天比一天减少。

[3]至于:达到。

无为:不妄为。

[4]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无不为:无所不能为。

[5]取天下:治理天下。

无事:无扰攘之事。

[6]有事:指繁杂的政令多。

【引发】——学问与机巧,多损道德入世者看重学问与机巧,孰知学问越广博,机巧越娴熟,心量越狭隘,智慧越低级,德行越浅薄,天道越渺远。

老子说,对学问的积累一天天增加,对天道的领悟就一天天减少;只有将学问减少再减少,以至观念与执著都没有了,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无所事事于尘世,却能无所不为于天界。

为什么学问与机巧,多损道德?一切可以通过教育、学习传承的知识、技能、观念等等,都是尘世中的外物,既非天道的本质体现,也非天界所有。

如果人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之中,还要大动小脑,遍寻机巧,则会带出更多、更强、更恶的心思,比如妒忌、显示、怨恨、好胜、急切等等,尤其容易使其窒息,再也不见道德的曙光。

求道者悟道,道是远远超越世俗之理的天道,道在高级、殊胜得多的时空展现,他就当然不能捎带任何一丝人的观念与实物。

如果他也把学问看得重要,他就日益被学问笼罩与局限;他成天泡在低级的观念与识见之中,决不可能体悟天道。

如果他还追求机巧,他就更不要奢望天国,因为人的机巧只会强化人的千百种执著,每一种执著都将是求道者极难突破的死关。

所以无为,非是无所作为,而在不执著于尘世中的人事,以免被其外物与观念所束缚。

求道者之有为,非是于尘世大显身手,而是在更高时空无所不能。

即如治理天下,倘若只想借助主观愿望与物质手段,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倘若淡化自我的私念,放弃谎言、暴力等等手段,一意倡导道德,必可轻轻松松大治。

【反思】中国古籍全录——一技在身,不见大穹尘世愈益进入残酷竞争的时代,尤其在中国,竞争已无任何道德的底线,随处可见不择手段的疯狂。

人们反复强调利于竞争的种种要素,其中之一是技艺,比如专长或专利。

个体视其为谋生之本,团体视其为置业之本,国家视其为强国之本。

在举国重视技艺的大背景下,人们求之若渴,趋之若鹜。

形形色色的技艺应运而生,林林总总的技艺培训班、技艺资格认证考试等等,更是层出不穷。

中国的所谓素质教育,不过是在教材学习之外,附带开发开发某种“技艺”。

大学的重心也越来越转向技艺,比如英语的过级考试之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显赫的怪物,人人避之不得,人人又深受其害。

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先是努力胎教,而后从幼儿开始,强行培育所谓专业技艺:中国的孩童可怜,即因从小就不再是他们自己;中国的父母可怜,即因他们从不知道自己无知;中国的教育可怜,即因它野心勃勃想要扼杀一切天赋与本性。

中国古籍全录当代中国至今没有产生过一位大师,无论在哪一个领域。

何也?并非人们的勤奋程度不够,也并非人们立志成为大师的决心不强,更非中国的文化底蕴不深,而在中国人大多成为机器,只有肢体没有灵魂,只有天赋没有天性,只有物性没有神性,只有奴颜没有铁骨。

既然如此,天道就不会开启他的智慧,神佛就不会对他有所眷顾;即使也有所谓灵感,也不过是低灵附体的邪恶诱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