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一、老子简介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

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着《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

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

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

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

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

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

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

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1、解题出自《老子》第一章。

可视为整部着作的导语。

如同现在的理论着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

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

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

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

“无”和“有”是出于认识事物的同一需要而创造的名称不同的两个概念。

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认识万物奥妙的总门。

3、分析在本章,老子要说明的是这样几个问题:(1)“道”,非通常意义的“道”,也不是和他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称自己的学说的那个“道”。

而是用来概括天地万物本源的“道”。

(2)名,就是“概念”。

因为当时的语言里还没有“概念”一词,所以用“名”表示。

他认为,对具体的事物,可以给它确立一个称谓,如“人”、“猫”、“狗”等,而且是专用的,不能挪作他用。

对非实在的抽象的事物,也可以给它确立一个称谓,但需要借用已有的词汇而另赋新义。

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

(3)他在《道德经》里借用已有的词汇而另赋新义的“名”是“无”和“有”。

用“无”概括天地的始原;用“有”称述万物的根本。

这与通常所说的“无”、“有”的意义是不同的。

(4)他创作两个“名”(“概念”)的目的,是要用“无”和“有”的眼光,去观察探索天地的奥妙,以及万物所遵循的规律。

(5)他创造的两个概念“无”和“有”都很晦涩难懂,所以称它为“玄”,即“幽深”。

总之,本章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提出了“道”这个概念,用来揭示天地万物的本原。

在老子看来,道,非常玄奥,不具备明确的“质”的规定性,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

用“道”命名,只是权宜之计。

四、《上善若水》赏析(P222)1、解题本章的主要意思,是讲什么样的人才接近于“得道”。

在老子看来,要想得道,就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只有正确的选择,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格”。

如果说,第一章谈的是对宇宙的看法,那么本章阐述的是老子“上善若水”、“不争无尤”的处世哲学。

他认为“水”是人处世的最好榜样。

请正确区分“善”的不同意义。

2、翻译高层次的美德就像水一样。

水的美德在于滋润万物而无所求。

自甘居于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就很接近于道了。

(人生的选择也应如此)居住(要)选择自然祥和之地;心理状态要像深渊一样平和沉静,与人相处要友好仁义,说话要语气平和讲诚信,为政(“正”通“政”)要善于治理,做事要善于发挥特长,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

只是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有过错。

3、评述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

水最显着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

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三、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

”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

他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坚忍负重,居卑忍辱。

他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五、《有物混成》赏析(P222)1、翻译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

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遵从自然。

2、讲解本章是对“道”的几个重要特征的阐释:一、“有物混成”,这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

“道”并不是不同分子或各个部位组合而成的,它是个圆满自足的和谐体,对于现象界的杂、多而言,它是无限的完满,无限的整全。

二、“道”是个绝对的变体。

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相对的,而“道”则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独立不改”。

“道”是一个变体,周流不息(“逝”)地运转着,但它本身不会随着运转变动而消失。

三、“道”是无声无形的(“寂兮寥兮”)。

事实上是无以名之,不该立名的,如今勉强给它立个名,只是权宜之计,为了一时的方便。

四、“道”不仅在时序上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先天地生”“为天下母”)。

五、“道”是循环运行的。

它的运动终将返回到原点(“反”),这个原点即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处。

六、用“大”来勉强形容“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个“大”,指幅度或广度,亦指它高于一切。

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

这四大的可贵处,就在于遵循自然而运行。

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六、《大成若缺》赏析(P222)1、解题本章讲的是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

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

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

2、翻译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

最充盈实在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

注意!“躁胜寒,静胜热”句,疑语序有误,请改为“静胜躁,寒胜热”清静克服急躁,寒冷克服暑热。

清静无为可以做人民的模范。

3、分析一、本章是对于“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态的描述;“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都是说明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敛。

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三句是说明清静的作用,在文义上,和以上各警句不相关,疑是他章错简。

七、《天之道》赏析(P223)1、解题本章讲“天道”与“人道”。

通过对比,表现他对“天道”的肯定,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人道”(社会的法则)的批判;以及对圣人的呼唤,对合乎“天道”的“人道”的期待。

2、翻译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

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

社会的法规,就不是这样,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

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这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因此有道的人作成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他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才智。

3、分析本章将自然的规律与社会的规则作一个对比说明。

社会的规则是极不平的,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间世上多少富贵人家不劳而获,多少权势人物苛敛榨取,社会上处处可看到弱肉强食的情形,正如老子所说的“剥夺不足来供奉有余”。

自然的规律则不然,它是拿有余来补不足,而保持均平调和的原则。

社会的规则应效法自然规律的均平调和,这就是老子人道取法于天道的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面临着政治与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贫富差距愈来愈悬殊,强豪兼并之风愈来愈炽盛,无怪乎老子慨叹地问道:“世上人君,有谁肯把自己多余的拿出来供给贫困者呢”显然,这期望是难以实现的。

八、研习与思考(P223)1. 《老子》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

答:(1)“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2)“道”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具有无上的超越性;(3)“道”是万物产生的始源;(4)“道”(“无”)“一”“二”“三”万物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有共同之处★《老子》第六十六章【译文】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江海善于处在百谷的下游,因此能够成为百谷之王。

根据这个道理,要想成为出于民众之上的统治者,就一定要用政令体贴百姓使其乐于归附(言:合乎人道的政令,非指用花言巧语笼络人心——因为老子反对“巧言令色”。

下:使……归附。

);要想成为出于百姓之前的官员,就一定要在利益面前把自己摆在百姓之后。

(以身后之:在利益面前把自己置于百姓之后)(圣人懂得这个道理——指上面所说的“用政令吸引”和“不与民争利”两个方面。

)因此圣人若作为出于百姓之上的统治者则民众不感到有重压,若作为出于百姓之前的官员则民众不感到有害,由于圣人能做到以上两点,因此民众乐于推举他们担任百姓的首领而不讨厌他们。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以其不与百姓争利作为基础,因此天下的其他人没有办法能够与他们去争夺在百姓中的地位。

答:主要思想:包容大度,谦退冲和,先民为民,与民不争。

表现手法:以江海作比喻。

与第八章相似。

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

答:《论语》是儒家经典。

内容非常丰富。

除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重大的方面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读《论语》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把握。

一是它的“仁政”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表现在社会政治方面就是“德政”——这是孔子学说中处于思想境界高层的内容。

其精神就是“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伦有序、重礼、融洽、和谐的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