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 五章 教案

《老子》 五章 教案

《老子》五章学习目标: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教学重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面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自读、自我探究、合作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美文欣赏】平和为美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宽容是平和的外观。

平和的人,厚德载物。

雅量容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

“原谅失败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得宜。

冷静是平和的内涵。

平和的人,其玄机在一个“静”字,“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冷静处人,理智处事,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平和的人,眼界极高。

表面平凡,实则内聚,心中有坚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

其心,天心,天青白日;其才,玉韫珠藏。

居轩冕之中,不忘山林之味;处林泉之下,须怀廊庙之经纶。

平和的人,执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

内不见自己,外不见人,施恩于人是出于真诚,而不是利用别人来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

平和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工作方法。

平和的人,从不被忙碌所萦绕,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待人不严,教人勿高。

宽严得宜,分寸得体。

身心自在,能享受生活之乐趣。

平和的人生,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

授新课一、进一步审视“哲人”----老子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 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吏,晚年辞官隐居。

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受益颇多。

老子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

老子是一位杰出的辩证法大师,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观察到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命题。

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老子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

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老子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延伸:老子其人据说,老子出生在一个有学问的家庭,在周朝的时候,做过周守藏室之史。

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什么呢?就是相当于朝廷管理图书典籍的一个小官员。

这个官因为官职太小,每次上朝的时候,大官都有座位,国王赐座位了,他的官太小了,就没有资格坐下来记东西,就靠着柱子去记录,所以有时候也叫他柱下史,如果你们有机会到河南鹿邑县去看一下,就会看到一个柱下史,就是这么来的。

据记载,孔子曾从山东到洛阳向老子请教过。

别人问孔子对老子的印象怎么样?孔子讲:“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吾今见老子,其犹龙耶?”这就是说他对老子的评价很高,对老子非常敬佩。

老子虽然官不大,学问却非常渊博,是盛名远播的大学者。

他观察到周朝将要亡了,觉得这个官不能再当下去了,他就准备退隐了。

退隐的时候,要从洛阳经过函谷关。

到了函谷关后,守官知道老子是很有学问的人,就说,你既然想退隐,我想请你把你的思想写下来,老子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所以就写了《道德经》上、下篇。

从函谷关继续往西走就到了秦国。

到了秦以后,就游历名山大川,最后选择了在风景秀丽的这一带隐居下来,进行考察讲学。

后来,老子长寿而终。

因为他是一个大学者,他给当地人做了很多的好事,所以当地人非常怀念他,在他死了以后,有很多人去吊唁,吊唁的时候,很多人都痛哭流涕,非常伤心,唯独他的老朋友叫做秦佚的前往吊唁,既不痛哭也没有任何悲哀的感觉,大吼了三声走了。

有人问他,你不是老子的好朋友吗?为什么这样表现呢?怎么不痛哭呢?秦佚就解释,他说,我为什么要哭呢?人呀,适时而生,适时而走,这个完全合乎自然之道。

这正体现老子的思想呀!我为什么要痛哭流涕呢?二、老子的作品1、作品:《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唐代尊为《道德真经》。

2.《道德经》的主要内容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

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道经》主要为宇宙论、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顺其自然的出现世界万物) 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3、《道德经》的影响《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 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短短五千余字,其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国各个历史阶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道德经》和儒家经典一样,被世人所推崇!三、课文讲解节选一:道可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键词】:道①②③;非常;名①②③;徼【大意理解】:道,(如果)能够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解析】突破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意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老子》中的“道”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能够命出名字的事物,就不是恒定的事物。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没有绝对真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认为有道理的东西,以后不一定还有道理。

二、客观事物的真相是语言难以穷尽的,能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是有限的,语言难以完整描述所有的真理。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第一章,带有开宗明义的作用。

老子的“道”是老子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和哲学观的一个概念符号。

【深入思考】这里的“道”指的什么?有什么特点?【解析】在这里,“道”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宇宙的本体,“道”先于天地万物,至高无上,不依赖任何东西,“道”不是一个实体,难以用语言解释、描述、说明,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如果一定要用语言来说明它,只能说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

...有什么特点?(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

全书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

“无”和“有”都是对“道”的说明,说他“无”,是因为天地初生时,除了“道”,什么东西都没有;说它“有”,万事万物萌发于此。

因此说:“道”生“无”,是一切存在(状态)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

也可以说“道”是“无”中“有”,“有”中“无”。

“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

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理解】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自然)作为法则。

“自然”:“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

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解析】突破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含意是什么?这表现了老子怎样的宇宙观?在老子看来,“无”,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有”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

“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一种哲学概念。

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

“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

节选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关键词】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析】老子认为,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思考】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解析】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本性萌生、发展。

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要妄为(胡作非为)。

用一句话概括老子这段话表达的思想: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

【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无为的思想,又是包含一种矛盾的思想:人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本就是人类生活之必然趋势。

而故意放弃思虑,抛弃知识,放弃情欲,放弃作为,实在违反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所以人为是自然,而抛弃“人为”以返回“自然”,却正好是反自然,正是最大的“不自然”。

【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但是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使心忧伤,摆脱名利思想,依此修养,实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道家教人不要过分地伤毁自然,让万物按照其自然规律生长,不胡乱地消耗,这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道家在政治上极力反对强力干涉,反对苛政扰民,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也有它的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