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第三骑手作品
要了解一个名族,首先要了解其历史,日本民族也一样。
在学习日语之前,曾看过一本陈杰著的《日本战国史》,在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中,许多的传奇人物纷纷登场,为解决天下事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时代虽然没有秦齐燕赵韩魏楚七雄并立,没有孙庞斗智、长平鏖战,没有合纵连横、苏张对峙,没有完璧归赵、渑池争锋,但是它展现出的魅力风采,却毫不亚于先秦,三国等时代。
可以说,日本战国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从中古社会向近世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时代,它对日本后世有着莫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现在仍能从现代日本身上寻觅到若干战国时代的影子。
对日本战国时代进行研究,能够非常集中地了解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
首先来介绍一下日本的战国时代。
一般所说的日本战国时代,起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于结束,一般认为是在1573年室町幕府结束时期。
但在很多观点把1573年以后到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的这段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的历史一并叙述。
因为1573年的室町幕府结束并不代表“天下一统”时代的到来。
“战国”在日本就是乱世的代名词。
“下克上”的风气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
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
虽是乱世,但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却不断发展,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彻底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
大陆霸主先后易手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之后,统一的新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战国对于日本的重大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在军事方面
织田信长改变了墨守陈规的作战方式,大规模使用火枪,火器的使用开始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影响了日本的作战理念。
织田信长与今川义元的狭桶间合战,最终以人少的织田军获胜。
这一结果不但证明了火枪的威力,也反映了作战不仅仅取决于数量的对比,数量少的军队,只要运用得当,便可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以至于在二战和侵略战争中,除非迫不得已或是有绝对的优势,日本军队一般不正面突破,而主要采取偷袭、突袭、夜袭、或是正面牵制,侧后迂回、包抄的战术,给当时的中国军队和盟国军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战国时还出现了“兵农分离”制度。
当时大名的军队,除了高级武士,中下级武士和老百姓(战时老百姓编入足轻队,是最低等的步兵),都必须下地干活,过着半兵半农的生活。
农忙时是不太会有战事的。
“兵农分离”制度的出现,使得军队开始职业化训,练有素的武士比例大幅提高。
改变了武士独尊的地位,武士的成分多元化。
以往,武士阶层是世袭的、而且往往具有贵族血统。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武士伤亡很大,战国的大名开始在农民中提拔有军功者加入武士队伍,例如后来位居关白的丰臣秀吉就是农民出身的武士。
另外,商人如果大量资助军费,也可以加入武士,要知道古代日本和中国一样,等级森严。
武、农、工、商排列,商人地位一向最低。
二、宗教和文化方面
西方的基督教传入日本,甚至一些大名也开始信奉,例如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就是传播基督教的忠实信徒。
当然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佛教徒的激烈抵抗,甚至出现了一向宗的起义。
各种血腥的镇压在各地发生。
其中又以织田信长最北佛教
徒仇视,被称为“佛敌”、“第六天魔王”。
随着起义的失败和信长势力的扩大,基督教终于在日本慢慢传播开来。
日本佛教从。
此时也渐渐由否定家庭的教义而发生彻底变化——支持家庭和祖先成佛。
这一点构成了日本近代民众佛教的特征。
文化上,留下了诸多典故自不必说,天王山之战,本能寺之变等都是这个时代发生的惊天动地的故事。
城市也大受战国遗风影响。
就比如说东京和大阪这两座巨型都市,都或多或少能够从市民的生活和习俗上读出点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味道。
大阪给人的感觉是有些招摇和秀吉有些像。
东京的的感觉就是比较内敛,这也和家康也比较像。
三、风俗和生活习惯方面
在武士道信条鼓舞下,日本战国的战争进行得非常残酷。
对于当时乱世的日本人民来说,生命是虚幻而又短暂的,战争的残酷使得日本人对于短暂的东西格外珍惜,对于樱花的感叹也融入了日本人的性格中。
这使得二战后的日本文学,也一直笼罩着一层忧郁悲戚之风。
另一方面,生命短暂,但要活得更有意义的话,就必须拼搏和奋斗下去,拼搏尚武的精神也保存至今。
战国以来的那种“危机、竞争”的思想,也使得日本的民众具有强烈的好战思维和竞争意识,危机感也正促使这个民族摆脱险境,一次又一次的进步。
正是这个十五世纪中叶的日本战国时期,日本产生了兵农分离制度,日本开始运用火枪进行三段射击术,日本开始传播基督教,日本……日本这个国度接触了好多新的事物,日本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
在之后几百年,日本靠着这些战国时遗留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开始了另一个对日本影响重大的时代——明治维新时代。
战国的日本的变革是深刻而繁多的,这些变革无疑给后世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