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考试试题

上海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考试试题

上海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考试科目:影片分析(2004年改在复试中进行,像第三大题100分的影片分析都是当年的热点影片,在专业辅导班上也都提到,不用担心。

)一、简荅题(共20分)1. 电影评论一般可分为哪几种写作类型?5分2. 请列举出传统的或现代的电影批评方法各三种以上。

5分3. 什么叫场面调度?场面高度批评方法分析的基本元素有哪些?二、简析题(共30分)1. 试分析基耶洛夫斯基是怎样在<<蓝色>>中运用蓝色基调及一系列蓝色道具来阐发其作品意义的?15分2. 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的结尾,有一个长达数分钟的大全景长镜头,表现在一片橄榄树丛中中,男主角对女主角的追逐,而在最后,显然已经追上了女主角的他,则返身奔跑了回来。

结合全片,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

15分三、影片分析(共100分)<<和你在一起>>(陈凯歌)<<美丽的大脚>>(杨亚洲)<<寻枪>>(陆川)要求:1. 请在上列影片中任选一部写一篇电影评论。

2. 请自列文章标题,无题者扣分。

3. 文从己出,立论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谨完整。

4. 字数2500—3000字左右。

(注:这些题目在专业辅导班上一般会给定要看影片的范围,这样针对性就很强了。

平常多看些名片或较有影响及每年热点的片子,不会考偏的影片)上海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考试科目:电视制作基础。

(复试中进行,且报制作方向才要考这一科,报美学,编导或制片方向就可以不看这本书)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景深2、电视制作的要素3、相加混色法4、三基色5、景别6、三角照明原则7、脱机编辑8、录像带上的磁迹9、声画对位10、淡变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声音通过艺术处理可以产生哪些作用?2、摇镜头和移镜头在拍摄时有什么区别?3、组合编辑和插入编辑有什么区别?4、蒙太奇包括哪三层意思?5、什么是人眼的视觉惰性?人眼的视觉残留时间为多少?6、广角镜头与窄角镜头有哪些特征?7、如何通过调白平衡使所摄画面的色调偏红?8、主光,逆光和副光在电视照明中的功能是什么?三、综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画面构图中前景和背景的艺术作用?2、综述非线性编辑的特征。

3、在拍摄时你应如何掌握轴线规律?上海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电影学考试科目:中外电影史(这门无论报考电视和电影都是初试专业课)一、名词解释:(任选14题,每题2分,共28分)1、张石川2、郑正秋3、中国第一部有声片4、“新兴电影运动”5、“孤岛电影”6、费穆7、三突出8、“电影和戏剧离婚”9、香港新浪潮10、德国表现主义11、法国印象主义12、柴伐蒂尼13、希区柯克14、黑泽明15、阿巴斯二、简答题(任选4题,每题8分,共32分)1、电影史的分期及其原则。

2、昆仑影业公司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3、“台湾新电影”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4、卢米埃尔和梅里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5、比较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和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

三、论述题(任选2题,每题20分)1、试论中国电影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的代表人物、作品及主要特征。

2、试论法国“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以及思想艺术特点。

3、试论中国电影进入九十年代的发展格局。

上海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电影学考试科目:影视理论。

(这一科也是初试专业科目,多看些有关影视艺术方面的文章,关注一些热点问题,及对热点影视作品的评论和分析,这些都是大题,答题时思路尽量开阔,表现你的理论功底。

)一、辨析并论述下列各题。

首先判断其准确与否,然后具体阐述自己的判断理由与见解。

(每题15分,计30分)1、“电影是片断的世界”2、“在电影里,能指和所指几乎是一致的,:电影的符号是下一个短路的符号。

”二、回答下列各题(每题20分,计60分)1、电影、电视艺术和舞台艺术的同与异?2、电影时间与电影空间及其关系?3、电影电视语言是“某种意义上的语言”、又只是“特定意义上的”语言?四、结合电影或电视现象论述下列各题(每题30分,计60分)1、当代世界电影中主流电影的美学趋向及其必然性根据与基础。

2、前一时期有文章介绍,西方已有不排斥“虚构”的“纪录”电影。

所以要“虚构”,就在于“虚构有时比真实更真实”,“纪录片表现的东西最容易使人信以为真,可是最容易被人相信的东西也最会骗人,故事片长期以来被定义为“虚构的影片”,事实上就连那些声称“本片纯属虚构”的故事片讲述的事情也未必虚假”。

结合实际论述你自己对“纪录片”及真真实性观念的认识。

谢晋模式所谓模式,即思维的范型,每个人都有稳定性的部分,每个人都有变化,因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弹性,但他的思想中总有一些固定的意念。

我们的态度是反对模式化不反对模式。

作为一个人,创作的模式化就意味着定型,定型就意味着衰落。

谢晋模式稳定在政治伦理情节剧中,变化在依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表现新时期各个人物的变化,保持同主流电影的同构性,符合群众的审美特点,因而具有无比巨大的电影观众,这也是朱大可在批判谢晋模式中所不能解释的。

抗战后中国电影格局(香港,孤岛,大后方)——上海——1。

文华(心灵世象,市民生活)2。

昆仑(史诗,波澜壮阔)十七年电影1. 革命历史题材,<红旗谱>,<青春之歌>2. 革命现实题材,<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场面调度&空间调度场面调度是从戏剧中引进而来.指导演对画面空间中所出现的一切形象构成元素的有机控制,分为动作调度和画面构图.必须以镜头画框处于静态,画面空间相对稳定为前提空间调度是通过画面景框及兼画面空间的运动变化实现的.场面调度和空间调度有交叉电影假定性:指电影与被拍摄对象的非同一性,是电影对现实进行艺术概括的一种方式,因是帮助电影作品达到本质真实,进行典型化的必要手段.一. 名词解释:费穆香港新浪潮希区柯克柴伐蒂尼黑泽明阿巴斯公民凯恩镜头内部蒙太奇第七艺术: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 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简答:1.”台湾新电影”的思想和艺术特点2.”影戏”美学及其短长香港新浪潮始于70年代末,70年代以前的电影艺术制作粗糙,技术水准低下,这时一批海外归来的电影学子图变求新,纷纷从电视转向电影,以瑞不可挡之势掀起一股重建电影的巨浪,为奄奄待毖的香港影坛注入起死回生的强心剂.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章国明的<边缘人>王家卫:特别注重内涵,不论是形象还是人物,叙事或细节,都充满符号式的象征和隐喻关锦鹏:意欲以狭窄的空间和扑朔迷离的形象刻画易变的人情与炎凉世态,其性别和角色的倒错与反串,女性心理和情感的延伸或曲折,无不显现出出神入化的动力.台湾新电影:以表达个人体验为主要特征,侯孝贤,杨德昌等代表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找寻题材,许多影片是个人成长模式,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台湾几十年历史变迁,为表现生活,特意追求写实主义,提倡非叙事性,非职业演员,运用长镜头,深焦距镜头和实景拍摄,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第五代台湾香港传统文化: 反思批判认同模糊现代化认同肯定有所保留怀疑兼收并蓄政治批判存而不论回避中国传统的电影理论提出了其核心的概念”影戏”,强调了电影的戏剧本性,而把”影”看作完成”戏”的手段几道重要的疑难考题:1.电影作为艺术与电影作为商品之统一2.论述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3.你对1995年我国电影市场引进十部大片有何看法(兼收并蓄,全球化\本土化,世界性\民族性,主流性\多样性)4.谈谈对电影艺术民族化的看法(民族的才是大众的),所谓民族化,(李少白)就是有分析有批判地继承,借鉴中外古今的艺术传统和艺术经验,在认真进行生活观察和素材积累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具有自己民族特色或民族性特征的电影艺术的过程.民族化决不意味着保守,而意味着不停顿的前进,在民族的土壤上,任何有益的艺术创造,都不应该排斥在民族化的艺术总苑之外.5 论述电影创作与电影观众的关系6.对近年贺岁片创作的看法(创作时段,贺岁片放映档期,利用精神需求,内容,形式的相应特点,冯小刚具有平民意识,懂得中国大众的市民心态,具有市场意识,这也说明他对投资者的尊重.同时,他是支持中国电影与好来钨相抗衡的大牌导演,但不足的是,使人感到影片有点俗,艺术品味还有待提高)7. 电影工业商品还是艺术文化的争论(95年邵牧君<电影万岁>)8. 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镜头内部蒙太奇、景深、戏剧和电影的关系、心理空间与哲理空间的区别与联系\蒙太奇和长镜头的美学异同强调冲突、时空集中:戏剧式电影强调事件、时空展开:小说式电影强调节奏、诗情画意:纯电影巴拉兹《电影美学》电影和戏剧形式表现原则上的差别1.戏剧:①看到整个演出剧场②观众视距不发生变化③观众视角不发生变化2.电影①看到整个演出剧场②被记录场景视距可变③观众视角纵深可变,观众与银幕的想象距离可变一些概念:平行蒙太奇、场面调度、表现蒙太奇、心理蒙太、隐喻蒙太奇、叙事蒙太奇,长镜头、声画对位、声画同一、声画对立、声画队列、声画同步(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啊)类型电影:好莱坞发起,按不同规范制作影片,三个基本要素:公式化情节、类型化人物、图解式视觉形象,类型电影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保证制片商在商业上的成功,同时满足观众的潜在欲望,对创作风格有压抑。

作者电影:1.签名2.个性风格,延续性/统一性3.影片内容个人性的表达不求历史文化社会永恒的包容,更追求瞬间即逝的感觉(personality)那种偶然性4.个人化的形式,激进的追求形式上的个性。

表达人的潜意识,反情节,不可取代,创新。

5.导演中心论,通过制片过程中的内在结构(studio system)可分为大制片厂制度(制片人中心,明星制),导演中心论(导演在影像表达得流程中的绝对权威)(或者说,运行模式服从导演的中心)6.作者电影的影片主题的一贯性,延续性作者性(authorism)7.摄影机是导演的自来水笔,所以导演作者,一般不用别人的剧本,即便是别人写的剧本,更传达了导演的倾向。

作者导演的背景:跟法国传统的浪漫主义表达,来按照现实可能有的或然性来称道/浪漫主义的出发点就是作者个人的意志,作者电影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文学在电影上的再现/与当时的存在主义思潮有关。

新浪潮时期的“作者电影“叫做作者电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