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玳玫教授简介
姚玳玫,1959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
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获中国现代文学方向硕士、博士学位。
1993-1999年任《南方日报》文艺副
刊编辑。
1999年7月至今,任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
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多年,主要方向:中国现代文学评价体系研究、民国时期海派文学与文化研究、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和艺术研究等。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新文学评价体系建构实践研究(1928-1937)”,目前仍在研。
已出版的主要论著:
●专著《想像女性——海派小说(1892—1949)的叙事》,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此著获2009年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合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等奖、2011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专著《文化演绎中的图像:中国近现代文学、美术个案解读》,广
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编著《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岭南美术
出版社2010年12月。
此著英文版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唐小兵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胡缨教授翻译,将于2015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1924—1926:生存夹缠与中期创造社的海派变异》,《文学
评论》2009年第4期。
●论文《语言寓意·结构寓意·空间意寓:吴语本〈海上花列传〉
的叙事》,《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
●文章《“肖伯纳在上海”与当年媒体的言论运作》,《读书》2013
年第6期。
●文章《自我精神画像:蔡威廉与她的画作》,《读书》2010年第2
期。
●文章《一种画本,三种眼光》,《读书》2006年第11期。
●《面对“月份牌”的新年画》,《读书》2005年第8期。
此文选入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论文《新文学陡转期的中流砥柱:叶圣陶与1928年的〈小说月
报〉》,《文艺研究》2013年第3期。
●论文《自我守护:潘玉良与她的画作(1928—1937)》,《文艺研究》
2010年第12期。
●论文《从李金发的际遇看早期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的困境》,《文
艺研究》2008年第10期。
●论文《从吴友如到张爱玲: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海
派媒体的文化演绎》,《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此文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复印,同时选入林幸谦主编《张爱玲:文学·电影·舞台》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rinted in Hong Kong.
●论文《城市隔膜与心理探寻——从女性构型看施蜇存在新感觉派
中的另类性》,《文艺研究》2004年第2期。
●论文《演绎与建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的人文性》,《文艺研
究》2005年第7期。
●论文《1933-1935:新文学史料汇编热中的“阿英框架”》,《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5期。
●论文《自我画像:一条贯穿共和国60年女性美术的叙述脉络》,
《美术》2011年第3期。
●论文《画谁?画什么?——从自画像看民国时期女性西画的图式
确立》,《美术观察》2011年第3期。
●论文《从宏大叙述到个人叙述:共和国60年女性的自我塑像》,
《美术研究》2011年第2期。
●论文《与迅雨的对话:张爱玲的女性修辞》,《新文学史料》2004
年第3期。
●论文《〈海上花列传〉叙事的现代转型》,《学术研究》2003年第
12期。
●论文《极致”言情”: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叙事策略与修辞效应》,
《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论文《代际或地域:一代人的精神经纬》,《广东社会科学》2006
年第6期。
●论文《在诗人与雕塑家之间——李金发艺术追求的双重性》,《文
艺报》2001年3月8日第4版。
●论文《雅俗制衡与中国文学的价值重建——以近代四组历史个案
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论文《学术转型期的困惑——梁启超和〈中国历史研究法〉》,《华
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论文《“五四”启蒙思潮中的“个人性”缺失》,《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2000年第3期。
●论文《李金发双重身分的考察》,《文艺研究》2001年第2期。
●论文《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原刊
载于《学术研究》,2001年被选入《张爱玲评说六十年》,子通、亦青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论文《个人影像的叙述:〈丁玲〉与〈对照记〉对读》,《艺术评论》
2009年第11期,此文获《艺术评论》2009年度优秀论文奖。
●论文《观看的多重性——女性艺术、自我画像及其它》,《艺术世
界》2011年第4期。
●论文《论近现代文学叙事中的海派“另类”》,《文学评论丛刊》第
7卷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论文《追求的背面:重读〈伤逝〉》,《文学评论丛刊》第7卷第2
期。
●文章《高校师生关系趋于疏淡——以本科生导师制的难以实施为
例》,《社会科学报》2005年8月11日第5版“学术批评版”。
●文章《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肖像照、生活照的含义生成》,
《国际博物馆》2007年第3辑。
此文选入孟建、[德]Stefan Friedrich 主编《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第176—18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文章《记忆:从晚清仕女图到张爱玲的〈传奇〉》,《艺术世界》第
228期2009年3月。
●《描摹女性——张爱玲的文学插图》,《文艺评论》2005年第6期。
●《历史感怀与趣味玩赏——读林钰源的近作》,《美术观察》2000
年第7期。
●《珂勒惠支与弗里达:从自画像看女性表达的两条途径》,《中国
女性文化》2010年第2期。
●《另类的女性言说——重读苏青》,《中国女性文化》NO.5,中国
文联出版社2004年。
●《图文互读:张爱玲的女性插图》,《中国女性主义》,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4年。
●《历史视域中的“红色经典”——读〈新中国美术图史
(1949—1966)〉》,《无墙的美术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从经验走向超验:读喻红1999-2009的作品》,《喻红:时间内
外》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