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数学课堂的评价
彭州市实验小学程俊
关键词:自我教育;积极性;信心;反思
摘要:评价要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供给学生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各样的机会,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用鼓励,树立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课堂反思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让课程功能发生转变:改变以往对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进而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课改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评价的观念也随之转变。
评价数学课堂教学时,往往是“以知识为本”的,重心是评价数学教师“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是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的一种评估,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
评价要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供给学生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各样的机会,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好课堂评价呢?以下是我在实施、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课堂评价的一些认识与浅见。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推动学习的动力之源。
能从根本上提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艺术体现在得法的引导上,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和个性弘扬,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用创设悬念、引用故事、动手操作、合作游戏等方式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8以内加减法时,学生对纯数字的加都没多大的兴趣,我就要大家一起跟我做儿歌形式拍手的游戏:
(师)我拍一,(学生)我拍七,(合)我们一起做游戏,
(师)我拍二,(学生)我拍六,(合)我的计算最优秀,
(师)我拍三,(学生)我拍五,(合)我的计算不马虎,
……学生在学会后就在小组里和同学玩这个游戏,这样就利用合作游戏的方式让枯燥的数字加法变得生动有趣,在教材后面利用“凑十法”进行进位加法的过程中,我又使用同样的儿歌形式让学生对进位加法的学习充满兴趣和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方向与位置时,由于孩子们对方向的认识是初次接触,学生的方向感几乎没有形成,这是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最直接形式。
我在教学中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认识并记住校园里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同时为了让学生的空间感增强,我让学生全部面向北方,闭眼做向西、向东、向南转体的游戏,经过两到三次闭眼转体后会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方向感不熟悉会转体出错,然后请全体同学睁眼观察正确的方向,转身出错的同学表演节目。
孩子们表现出极强烈的兴趣,这样重复几次后就很少有孩子把方向转错。
既让学生掌握了方向又提高了学生的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正确地数学学习动机,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和发展各方面的素质能力。
二、多用鼓励,树立学生自信心
实践证明,良好的自信心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基础。
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说明:激励手段的正确运用,可以使孩子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对未来充满信心;反之,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受到了压抑,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提出问题后,有的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学生却默不作声。
什么原因呢?有的因性格内向而羞于发言,有的因基础不扎实而对老师的问题没有把握。
怎样让他们大胆、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面对班中参差不齐的学生,我总是以这样的语言来激励他们:“不要紧,你可以轻轻地将答案告诉老师。
”然后,我走到他身边,侧耳倾听他的回答,当倾听到学生的答案正确时,我会大声把答案公布于众,并给予赞赏,并适时引导:“你看你说得多好呀!下次你自己大声地告诉大家,那样会更好的!”对于答案不足的学生,我则把答案稍加修正,并充分肯定学生思维劳动的成果:“你说得很有道理,还有谁来补充?”对于错误的答案,我会话锋一转说:“他已经积极动脑告诉了我一个答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全体学生把问题深入讨论下去。
“你的答案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如果你再认真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会成功的。
”宽容学生的错误,善于从学生失利中寻求成功的一面,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样,老师善于利用激励性语言,就会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效地使缺乏自信的学生,
逐渐树立信心,敢于表达、乐于交流,学会合作。
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就可以安排如下的练习:“请同学们写出表示几种方法,越多越好”。
这个“越多越好”其实就带有很大的鼓动性,就会激发学生尽可能写出几个算式。
有时还可以用“这样思考多好!”“写得真棒!”等语言来鼓动学生,使他们继续探究下去,信心十足地去寻求更完美的答案。
如在进行“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在巡视学生当堂练习的情况时走到一位基础薄弱的学生身边,他因为我的到来,慌忙用手遮住自己的答案,满脸通红,眼神显得很忧郁。
我微笑着对他说:“别遮了,老师已经看见了,你列的式子是正确的呀!”听了我的话,他把手慢慢移开。
这时,我凑到他的耳边轻轻地说:“如果能够算正确,那可是十全十美了!”他使劲点点头。
当我第二次去看他的练习时,他再也不遮挡了,而是用一双深情的双眼看着我。
正是由于我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赞赏才使这位同学获得了自信,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每个孩子都希望老师能够看到自己的存在,大部分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激励性的评价,满足孩子的心理,肯定孩子的价值,使孩子摆脱自卑,走向自信。
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别是给学生的每一次评价都呵护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适当引导学生课堂反思
《新课标》中也明确地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与学习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课堂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措施、方式、方法、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检讨得失、权衡利弊、系统总结,以期新一轮教学取得更大进步。
而我们做为教学主导者,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如:这节课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在课堂上你还有哪些有待提高的地方?等等反思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总结。
有条件的还可以发一些总结的卡片让学生,对自己做评价,通过这些活动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作业批改的技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数学教师批改作业,对一般的老师来说,错了的打“×”,对的打“√”是天经地义的,但个人我觉得那个红色的“×”在学生心中永远都无法抹去的“错”,学生每天做作业,面对以前那个“错”,特别是学困生,会挫伤积
极性。
数学作业也可以加一定的评语,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可以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一边笔批,一边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语评。
例如:对作业做得又好又快的学生,老师可以说:“你很认真!”“你真快!”抑或是一个简单的“好!”也胜过那个无言的“☆”;对中等生,老师就可以鼓励说:“如果你速度再加快一点,字写得更好点,就太棒了!”对潜能生,老师可以激励说:“嘿,不错,有进步!”“把这道题更正了,就真的是一个进步大的学生了。
”“老师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试问:有什么书面评语能胜过老师面对面的亲切语言亲切的爱抚?!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潜能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老师的爱,从而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总之,我认为教师只有把握好对数学课堂的评价,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