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7年江苏省高考卷部分生物试题的评析与思考
左延柏(江苏省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210015 )
2007年高考是江苏省实行自主命题的第四年,也是江苏省高考“3+2”模式(即语数英三门必选,另外在物、化、生、政、史、地六科中任选两门)的最后一年,其中的生物学科命题在2006年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稳定与发展并举的命题思路,这也反映了这次命题严格执行了2007年《江苏省生物科考试说明》和今年国家教育部的《生物科考试大纲》中明确的对考生的几项能力要求和命题指导思想。
试题的难度与2006年高考生物试题基本相同,试题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和普遍好评,体现了命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今年的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高校的选拔人才,有利于指导中学生物学的教学。
纵观今年的江苏省生物科高考试题,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有几道题还需给予充分的分析和足够的重视,同时对我们平时的教学还可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现分别评析如下:
例1.(2007年江苏高考第12题,单选题)植物种子萌发出土前的代谢方式是
A.自养、厌氧 B.异养、需氧
C.自养、需氧D.异养、厌氧和需氧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植物种子萌发出土前的代谢方式。
考查重点是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两种类型和异化作用两种类型的区别。
体现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析:植物种子不能利用外界的无机物来合成自身的有机物,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其营养来源,其同化作用方式应为异养型;而植物种子萌发出土前需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其中的少部分组织进行了无氧呼吸,所以整个种子萌发出土前的异化作用方式应为厌氧和需氧。
答案:D。
思考:这道题曾引起了不少老师和专家学者的思考。
站在高校教材的角度看,生物的营养代谢类型反映在动植物方面大体是这样的,动物个体不能同化外界环境中无机物为自身的有机物,是为异养型生物;植物个体在其生命周期中,能将外界环境中的无机物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是为自养型生物。
问题是植物的种子,在它的生命过程中,并没有吸收和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物,而是利用其自身储存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其代谢类型怎么能算是异养的类型呢?
例2.(2007年江苏高考第27题,多选题)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主要是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而来。
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包括
A.土壤通气状况 B.土壤温度 C.土壤含水量 D.土壤微生物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有哪能外界条件影响植物的根系吸收矿质元素。
解析: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主要是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而来。
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具有选择性,与植物根细胞膜上运输矿质离子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同时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内部条件有根系的发达程度、根系代谢强弱等,外界条件包括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溶液浓度和pH、土壤微生物等。
其中的D选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有很多考生只注意到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直接的外界条件,而将土壤微生物产生的间接影响没能能考虑而漏选。
答案:ABCD。
思考:该道题应该是整套试卷中的难题之一,得分率是很低的。
我们不少老师和学生反映,很难全面掌握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中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尤其是对其中的D选项考虑不足而漏选。
对于D选项,笔者查阅了高校教材《植物生理学》(第三版,潘瑞炽、董愚得编著) P49-51,对影响根部吸收矿物质的条件中指出主要有①温度②通气状况③溶液浓度④氢离子浓度⑤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提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但是很显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会影响到土壤中矿质离子的种类和数量,进而会影响到土壤溶液的浓度和土壤的pH,对根吸收矿质元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3.(2007年江苏高考第33题)下图是氮在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转化示意图。
(1)大气中的氮主要经过▲作用还原为NH3,然后被植物利用。
土壤中的NH3也可经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成硝酸盐后被植物吸收。
在▲情况下,硝酸盐可被一些细菌最终转化为氮气,返回大气中。
(2)动物摄取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各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进入细胞后有3个代谢途径,图中①是
▲;②是▲;③是▲。
(3)若图中的氨基酸是丙氨酸,则图中B是▲。
若图中的氨基酸是谷氨酸,A是丙氨酸,则②过程接受氨基的糖代谢中间产物是▲。
若图中的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则称为▲。
(4)氮返回土壤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图中⑦产生的▲ (图中C)进入土壤;二是植物和动物遗体中的含氮物质被土壤中的▲形成氨而进入土壤。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氮循环的相关知识和动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
解析:(1)在氮循环中,大气中的氮主要经过生物固氮途径(其它还有闪电高能固氮和工业上的化学固氮等)还原为NH3,然后被植物利用。
在氧气不足情况下,硝酸盐可被一些细菌(反硝化细菌)最终转化为氮气,返回大气中。
(2)动物体内氨基酸进入细胞后有3个代谢途径,图中①是脱氨基作用;②是氨基转换(或转氨基)作用;③是合成作用。
(3)若图中的氨基酸是丙氨酸,则图中B是丙氨酸经过脱氨基产生的不含氮部分,一定是丙酮酸。
若谷氨酸经过②过程(氨基转换)产生的新的氨基酸A是丙氨酸,则②过程接受氨基的糖代谢中间产物是丙酮酸。
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则称为必需氨基酸。
(4)图中⑦是动物体内脱氨基作用脱下的氨基在体内转化过程,产生的图中C应该是尿素;植物和动物遗体中的含氮物质经过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形成氨而进入土壤。
答案:(1)生物固氮氧气不足 (2)脱氨基氨基转换(或转氨基) 合成
(3)丙酮酸丙酮酸必需氨基酸 (4)尿素微生物分解
思考:
1.该题在全卷中属于容易题。
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高考生物试卷主客题的阅卷工作,今年我省仍然采取在局域网上阅卷的形式。
把学生的试卷扫描到电脑里,评卷人只能从显示器中看到所评题目的答案部分,除此之外皆不能看到,同时也实行双评制度,即一份卷要在电脑中出现两次,由两位评卷人来给分,若给的两次分数相差不超过一定分数,则取两者的平均分为该题分数;若超过这个值,则再由第三个人(仲裁)评,若给分同其中一个给分相近则取相近两者分数的平均值;若三者的评分都有很大差异,再提交专家组来定。
在评卷中,若某人的三评率高,就得停下来,重新学习评分标准,待进一步熟悉评分标准后才能继续评卷。
经历了评卷工作,方真正理解评卷工作的艰辛和其公平及公正性。
2.本题中呈现出的主要错误有:(1)固氮、大气固氮隔绝空气、氮气不足(2)将前两个答案相混淆、相颠倒,“氨基转换”写为“氨基转化”;“合成”写为“形成”、“生成”。
(3)将“丙酮酸”答为“丙酮”,“必需氨基酸”写成“必须氨基酸”。
(4)含氮有机物、尿液,“微生物分解”答为“微生物氧化分解”、“微生物代谢”等。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概念不清、知识记忆不牢,不能准确运用生物学专业术语回答问题。
如“氨基转换”写为“氨基转化”,“必需氨基酸”写成“必须氨基酸”。
3.2 用词不准确,常有笔误现象。
“生物固氮”写为“固氮”,“丙酮酸”写成“丙酮”。
3.3 对书本结论性语言记忆不清晰,答题不到位,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答题。
3.4 审题不清,抓不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制词。
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灵活运用能力不够。
如题中的“若谷氨酸经过②过程(氨基转换)产生的新的氨基酸A是丙氨酸,则②过程接受氨基的糖代谢中间产物是。
3.5 不在规定的区域内答题。
在评卷中,电脑只显示所改题目的规定答题区域内的部分,若不在规定的区域内答题,阅卷者则无法看到而影响得分。
4.对教学的建议:鉴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做到以下几点,做到每次考试的答题的规范化。
4.1 准确用字和用词,答题后用心复查,防止发生笔误现象。
4.2 加强书面表述能力的训练。
4.3 夯实基础,加强课本基础知识点的理解与训练
4.4 加强审题、读图、读表能力的培养和题型的训练
以上观点定有诸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专家学者及教学同行的重视、思考和批评。
注:本文已发表在《中学生物学》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