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目标: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讲话: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
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
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
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
(掌声热烈)二、猜谜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得学学孙悟空,变变身,我从身上扯一毛,用口呵一气,变、变、变,嗯,同学们接招,听好喽,俺要出招了。
猜猜我是谁:有时我被悬挂在高空中,有时我可怜呀,被挂在树梢,有时呢,我很丰满,胖如圆盘,为了减肥,有时我饿得两眼昏花,枯瘦如镰刀,请猜我是谁?(月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以月为诗,我们学过的也不少吧,谁能给大家背几首?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以月为题材的词中极品,可以说“中秋词自它一出,余词尽废”。
想不想一睹为快?三、解题:1、“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
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学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
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热烈)——齐读。
3、小组学习:质疑——释疑。
4、分析:(1)齐读词前小序,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2)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望月、思圆)(3)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
齐吟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月圆中秋之时,作者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虽豪华,却同样是孤身一人,独怆然而涕下,此情此景与作者“我”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整个上阙,作者没有只字片语涉及到孤寂,却时时处处让我们感觉到孤寂。
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老师也想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发挥你的想象,假设你就是苏轼,面对一圆月、一清影、一孤树、一壶浊酒(老师即兴作简笔画),极写当时之孤寂、郁闷的心情。
记得,要感动你我,必须得先感动自己,让感动流泻于我们笔端!(学生写作几分钟,后请几位同学展示成果,师生评价。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是啊!月光如水,地上藻荇交横,乃竹柏影也,微风轻拂,树叶婆娑,沙沙作响,似情人的呢喃,如好友的窃窃私语。
“我”双眸痴痴凝望孤月,把酒临风邀圆月,无奈何,月光融融影子单,长夜漫漫何由彻。
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惟有歌能释怀,细心聆听,共同感受《久别的人》(播放歌曲) 这首歌可以说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是多么渴望家人重逢、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来排遣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啊!所以呀,才有了下阙的怀人思圆。
(5)齐读下阙,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旷达乐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
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
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6)此词之所以为不朽之佳作,是因为它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词中的许多句子已成了我们今天许多人失意苦闷时心灵按摩的良药。
自由地朗读诗歌,说说你对词中哪句话感触最深,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生各抒已见。
) 师小结:是啊!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
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
风柔雨润,花好月圆,能不让我们赏心悦目吗?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
一举两得哦!四、唱“月”同学们,一个月的时间眨眼而过,在这里,老师有很多的不舍,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我给了同学们一份如此珍贵特别的礼物,你们也应该有所表示吧!对,我们用唱的方式,唱出你的心声,不过得唱与“月”有关的歌曲,作为礼物为老师送别,好吗?第二周《秋词》教学目标: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 卷。
三、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1、集体背诵本诗2、接龙背诵本诗五、作业: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第三周《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教学设想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
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
(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
)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放第2框)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放第3框)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
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放第4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
(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试一试。
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
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
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
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