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辨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辨证法结课论文

学校代码: 10128学号:*********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姓名:学院:专业: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自强不息与永攀高峰的精神、“重人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起到积极正面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中庸之道”、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又是与现代科技创新文化要求格格不入的。

应通过机制建构与“文化形塑”,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科技创新;影响因素;传统文化因素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

总之,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

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

如果人们自觉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就能缩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运用的时间进程。

学习各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无疑是提高上述自觉性的很好方式。

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重大原始性科技创新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和进步成为产业革命的源头,科技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当然,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发展和应用,最后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观念的引导、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可以说,观念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制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障;但发明一项新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新产品,占领市场取得经济效益,这是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的。

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是什么?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技术体系本身的限制、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传统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等。

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在当代其实隐秘的受到技术体系的制约与规范。

我们要认识到,技术体系的存在,极有可能促使真正革命性的技术诞生(比如人们正在大量使用的新技术),同时又可能制约(或者暂时制约)大量新奇特的技术的诞生。

技术创新极可能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可能因为触动既有的经济利益,从而被限制。

当然,经济因素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还必须打破经济方面的束缚。

为了实现科技创新,我们在文化上还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因为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文化在其最深层,是与有关整个世界工作原理的核心假设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工作模式。

科技创新是基于创新主体的文化与价值取向而进行的一项合逻辑与合价值的实践活动。

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它潜移默化地对科技创新发挥着作用。

这种作用涉及到从观念、方法、价值等等各个方面。

一方面,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促进性的,亦可能是消极的、阻碍性的。

另一方面,脱离实际的文化背景进行科技创新,或对科技创新进行理解与评价,既是不可能亦是毫无意义的。

本文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影响。

本文所指“中国文化”指的是中国传统精神形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还近代以前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体系。

下面主要针对传统文化因素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是都是基于“重人伦”这一核心展开的。

即“重人伦”这一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基本准则,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活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重人伦”的思想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而言只有积极影响,而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可在“重人伦”思想那里找到根源。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有益于科技创新活动。

这种凝聚力表现为文化心里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而当代的科技创新,尤其是高科技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需要各领域、各层级的科技创新主体共同协作完成。

创新主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创新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是与当代科技创新的趋势相适应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自强不息,永攀高峰的精神。

《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古代人观察到自然运行的规律,又将它作为激励人们的准则,即表现出“重人伦”的方面。

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这在根本上是由科技创新主体的历史性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的复杂。

因此,对于科技创新主体而言,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就尤为重要了。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重人伦”思想是与当代科技创新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相适应的。

特别是在当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各种灾害日益引起人类的注意。

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全球变暖等等问题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在本质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传统文化所倡导“重人伦”的思想同样要求科技创新主体要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因此,“重人伦”思想实际上是当代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

第四,教育功能是作为文化的科技创新的基本功能之一。

而中国传统文化一贯重视教化作用,这亦反映了传统文化“重人伦”的一面。

科技创新的教育功能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科学知识或强大的工具,还在于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而传统文化历来将伦理道德教育置于第一位。

在某种程度上说,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在于扩展人类的视野,提高人类认识能力,即开化人类。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通过教化科技创新主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求科技创新主体始终将开化、解放人类作为自己的目标。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亦包含这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

虽然这些因素看似繁杂,但是仔细审视之下便会发现“政治本位”思想始终隐藏在这些因素的背后。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些因素与“政治本位”思想的内在联系。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

传统文化中重官轻民的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人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而科技创新在在古代曾被认为是“奇技淫巧”。

上述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容易导致将科技创新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

从而或有人根本不屑于从事科技创新事业,或有人将科技创新事业作为“做官”的进身之阶,无论如何,上述思想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是危害极大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一条重要的伦理道德标准(亦即指导规范古代官员言行的金科玉律),对于处理人伦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但是科技创新总是一种对原有传统的反思、批判的行为。

科技创新内在地具有冒险,激进的特征。

因此,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是与科技创新的精神相背离的。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这亦是“政治本位”思想的延伸。

中国传统上一贯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关系。

在奉行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环境里,科技创新主体日益滋生崇拜权威的思想,进而导致创新主体个人个性和创造性的泯灭。

同时它还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公平竞争与进取。

三、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就“为何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而言,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

首先文化总是变动不居的。

虽然文化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与历史时期,保持着宏观的稳定形态,但是从整个历史长河,以及微观层次上,都可以观察到文化总是处于流变之中。

而科技创新又受到文化的根本性影响。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创新本身的历史性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

始终处于一定文化情境中的创新主体规定者科技创新事业。

锁业科学认识与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总是与文化紧密相关的。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与文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机制。

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的构建性力量,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知识或能够让人类移山填海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既包括科技本身的系统化样式,还包括相应的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机制的制度维度指的是相应的科技政策与法规。

这其中又包括课题申请机制,评议机制,奖励机制等等。

各国通过科技政策与法规实现着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管理,引导,激励着本国的科技创新。

再次,改革应试教育,倡导创新思维,提供有利于现代科技创新的良好教育基础。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前提。

从创新主体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1810年,威廉-洪堡等人倡导建立了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倡导教学自由,教育与研究相结合,且这一理念很快成为欧洲新型大学共同的理念。

一定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就是从柏林大学开始的。

可见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研究,生产知识。

另一方面,从上面的例子同样可以看到,大学的另外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育。

因此大学还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地。

科技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及影响科技创新的文化因素近年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科技创新文化研究不是研究科技创新本身,而是理解、把握科技创新的一种独特视角,一种思考方式,是对科技创新的进化、特征和功能进行文化思考的结果,是将科技创新的“内部的”社会学和“外部的”社会学在文化的框架下的统一。

综观人类社会的科技创新史,任何科技创新都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任何科技创新活动都打上了它所处的特有的文化时空的烙印。

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积累的结果,科技创新有其社会物质文化的源泉,有其社会精神文化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大计的重要方面。

我们应该积极发挥科技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条件,不断提高文化的先进水平,促进文化对科技创新的能动力,最终逐步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参考文献[1]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 邵羽等.论文化对科技创新的作用.长沙理工大学.2011,5:22-24[3] 陈至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J].求是,2005,(7)[4]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 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N].光明日报,2004-03-16[6] 路甬祥.三大文化因素阻碍中国科技创新[N].科学时报,2004-12-24[7] 王前.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8] 张明国.论技术-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