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


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 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 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 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 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 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 的结论;
二、归因的理论
(一)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弗里茨·海德 [Fritz Heider 1896.02.18- 1988.01.0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 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生于奥地利 维也纳,逝于美国堪萨斯州劳伦斯。
他1920 年在哲学家 A.迈农指导下获得奥地利
格拉茨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赴德国柏林大 学心理研究所学习,期间曾听 M.威特海默、 W.苛勒和 K.勒温的讲课。1930 年赴美国,
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 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 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 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 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 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 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 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 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种看 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 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 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
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曾再在中小学生中做过
一些调查,其结果与韦纳的结论近似,但有一 些我国的特点:1、我国中学生理想的归因模式
是按下列主次顺序排列的:努力、方法、能力、 教师讲课水平、家庭环境、任务难度和运气。2、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 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 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 一致性。
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 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 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 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 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
海德使用两个原则总结人们通常所做的归 因解释。
( 1)共变原则: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 总是与一个结果相联系,而且没有这个原 因,这个结果就不会发生。
(2)排除原则:如果情境原因足以引起行 为,就排除个人归因,反之亦然。
他发现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因 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 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 败归因为内部因素。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 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
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 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 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 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 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 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认为,在 寻求行为的原因时 ,或者把它归于环境(外因)或 者把它归于个人(外因)。如果归于环境,则 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 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四)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当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 可被看作是最能反映认知观点的一派理论, 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 为的基本动因。学生们试图去解释事情发 生的原因,他们试图去为他们的成功或失 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 帮助、兴趣的、等方面的原因。
当前对实践应用有较大借鉴意义的是韦纳 的观点,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 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 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 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 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 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 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 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第五章 归因与决 策
本章要点:
1、了解各种归因理论和决策理论的实质含 义,认识导致各种归因偏差的主要因素 2、掌握不同归因风格和决策风格的主要特 点 3、熟悉归因训练和决策树建立的基本过程 和方法
第一节 归因及其理论
一、归因的概念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 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 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 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 为信息:
1.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 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 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 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 于外部。
社会图式是过去经验的积累,这些图式帮 助我们组合所遇到的社会刺激。根据社会 图式,我们对于社会事件、人物可以建立 一个整合的看法,许多缺失的信息也可以 根据社会图式来加以补充。
三、归因原则与归因偏差
成绩好的重点班的学生比普通班的学生更多的
考虑到能力的因素,而后者则更多考虑个人的 勤奋。3、对别人的评价注重勤奋因素,而对自 己则注重能力因素。4、归因中有年龄因素的作
用,总体上对努力的作用都高于对能力的归因,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能力的作用逐渐重视
(五)泰勒和克洛科的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泰勒和克洛科提出了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他们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事物如何运转 操作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所谓的社会图 式。这些先入为主的观点,往往决定我们 对于所面临的环境的不同解释,即影响我 们的归因。社会图式可分为三类:有关社 会事件的图式;有关社会人物的图式;有 关角色的图式。
凯利对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 个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 们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 和解释。但是,他的三度理论也遭到了人 们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是指他过分强调 归因的逻辑性,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模 式,脱离了普遍人归因活动的实际。
人们实际上往往得不到这个模式所要求的 信息,不知道某人在以前同样场合中的行 为,也难知道其他人在同样的场合中的行 为,经验表明,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 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面观察,收集 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 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的联系,根 据自己的需要、期望,凭借有限的信息, 对行为结果经济、迅速地做出归因,而并 不象统计学家那样对信息资料进行繁琐的 分析。这也就是凯利所说的单线索归因。
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 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 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 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 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即低 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 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 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 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2.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 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 是否稳定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 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 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 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 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这样,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 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 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 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 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 3个:
①非共同性效应: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 于其他行动方案的特点。例如,一个人站 起来,走去关上窗户,穿上毛衣,此时我 们可以推断他感到凉了。单是关上窗户的 行动也可能表示防止窗外噪音,而穿上毛 衣这个非共同性结果就可以使人推断这个 行动是由于凉。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
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 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
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 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 为的原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 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 (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 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 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供职于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的史密斯学院, 成为格式塔心理学家 K.考夫卡研究实验室的
成员,主要从事该城的克拉克聋人学校的研
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人际关系心理 学》一书中。1947 年受聘于堪萨斯大学任 古根海姆研究员。1960-1961 年受聘于奥
斯陆大学担任富布赖特研究员,并任斯坦福
大学、康奈尔大学和杜克大学的访问教授。 1966 年从堪萨斯大学退休以后,他继续社 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比如,尽管 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 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它可以解释下面情况:当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 时,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 不是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个体还有一种倾向 于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 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这称为 自我服务偏见。由此表明,对员工的绩效评估 可能会受到归因偏见的影响。
③选择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 动是自由选择的,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 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的。如果不 是自由选择的,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
(三)凯利的三维(度)归因理论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 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 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是对海德的 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也 成为最有影响的归因理论研究者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