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章作物生态因素影响(2013)
第2章作物生态因素影响(2013)
全面了解作物光周期敏感性的生理生化机制、遗传机理和分子机制,对 钝化作物的光周期敏感性、改良我国种质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分 子标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光周期是影响水稻抽穗期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而抽穗期是水 稻生产中重要的农艺性状,它决定着水稻品种对不同栽培地区及栽 培季节的适应性。水稻之所以能够在大范围的地理环境下种植,一 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抽穗期的多样化。 抽雄、吐丝是雌雄器官发育形成的标志,而玉米雌雄分化正处于对
作物水分生态适应特性 农田水分平衡 作物水分利用率 作物生产的水肥耦合
作物生产系统的节水技术
(一)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特征
喜水耐涝型:根、茎、叶组织中有通气组织,喜淹水或适应在沼 泽低洼地生长。如水稻。 喜湿润型:生长期间需水较多,喜土壤和空气湿度较高,如陆稻、 黄麻、烟草、甘蔗、茶、毛竹、黄瓜、油菜、马铃薯等。 中间水分型: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如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等 耐旱怕涝型:通过特定形态特征和生理机制减少水分蒸发,如谷 子、甘薯、糜子、花生、向日葵 耐旱耐涝型:这类作物既耐旱又耐涝,如高粱、田青、草木硒等 是耐旱作物,又可忍耐短期淹水。
(二)农田水分平衡
农田水分平衡模型:
其中:ΔW—土壤贮水量变化量 P, I—分别为降水量、灌水量 ET—蒸散量 g—地下水补给量 r, d—分别为径流量、渗漏量
(三)作物水分利用
作物需水量 作物耗水量 作物水分与产量关系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1、作物需水量(E Tm)
作物需水量(E Tm)花 玉米 大豆 甘蔗
(二)日温差与温周期
日温差:昼夜变温对作物光合与呼吸影响显著,决定干 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 温周期:作物对日温差的适应特性。不同作物反应有差
异。如大陆性物种昼夜温差大时发育好;海洋性物种则对
昼夜温差要求小。
尤其对经济产量形成差异较大;对品质影响也明显,如瓜 果糖分、小麦蛋白质含量和昼夜温差呈正相关。
■ 强光下的光抑制机理研究主要在Ps II及其反应中心D1蛋白及内源保 护物质玉米黄素,内源活性氧清除剂SOD等对他的保护上,弱光则多 集中在光色素蛋白上,有关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上。 ■ 氮素利用率与光照强度也具有重要关系,光合强度与N03的还原密 切相关,弱光下,碳水化合物供应减少,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而恢 复光照时,酶活性升高。在较高光强下,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 脱氢酶(GDH)的活性上升,叶片的总氮量上升,硝酸盐的含量下降。
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盛期适宜温度为25~30℃,需要>10℃积温2
000~3 000℃,不耐霜冻。 -----温凉型:如大豆、谷子、糜子、甜菜、红麻等,生长适宜温度 20~25℃,需要)10℃积温 1800~2 800t左右。 ------温暖型:如水稻、玉米、棉花、甘薯、黄麻、蓖麻、芝麻、谷 子等,生长适宜温度25~30℃。 ------耐热型:如高粱、花生、烟草、南瓜、西瓜等,可忍耐30℃ 以上高温; 花生可耐40℃高温,烟草耐35~37℃高温。
山东农业大学 博士论文(张吉旺 ,2005),光温胁迫对
玉米产量和品质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采用大田和盆栽相结合试验方法,对不同玉米品种在遮荫条件下不同 时期遮荫和不同程度遮荫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进行研究。 弱光显著地降低了玉米籽粒产量,花粒期遮荫对玉米籽粒产量影响最
显著,其次是穗期遮荫,,苗期遮荫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弱光显著影
响玉米籽粒品质。苗期遮荫对玉米籽粒品质没有显著影响;穗期遮荫 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提高,粗脂肪含量下降,淀粉含量降低,赖氨酸含量
升高;花粒期遮荫玉米的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显著升高,粗脂肪、淀粉
含量显著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小而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加剧。
(二)C3、C4和CAM作物
• C3作物光饱和点低、CO2补偿点高、光合效率较低,
C3植物转变C4途径就是环境变化引起的光,是植物对逆境的 适应性进化结果,也是植物增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需要。 近几年关于植物光合途径进化的研究进展迅速,提出C3植物 基因工程。基于此。目前对转C4基因水稻的研制前景持乐观
态度,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光合代谢特征随叶片形态的变化
而变化,叶片形态如何随着光合代谢特征的变化而变化 (Hibberd eta1.,2008)。
的树木Polylepis tarapacana(树线在4200~5200 m)研究发现,植物
在温度适宜时贮存大量的渗透调节物如丙二醛、可溶性糖分、多胺和 蛋白质,并凭借此在非常低的温度时免受冷冻造成的组织损伤。
(四)作物感温特性
强冬性 弱冬性
春 性:
1928年Lysenko把吸水萌动的冬小麦种子经过低温处理后春播,便 可以在当年的夏季抽穗开花,于是将其称之为春化,这种低温诱导 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如果没有经过低温处理,冬性作 物只维持营养生长状态或推迟开花。
■玉米生育期间太阳总辐射减少lkJ·cm2,相当于玉米生物产量减少
337kg·hm2。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研究指出,玉米产量变动80 %受后期光照时数、光照强度和叶面积影响。
■ 光照对根系发育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很少。光照减少或者遮光对根 系生长的限制显著地高于地上部。高光强通常会刺激根系的生长,并 增加根冠比,降低了其抗倒伏能力。
第二章 生态因素对作物生育与分布的影响
光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热量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水分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土地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地貌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一、光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光因子要素:光质、光量(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作物光合特性:C3、C4、CAM 作物光适应特性:喜光、耐阴作物 作物光周期特性:长日照、短日照、中性作物
V—干湿球温度计常数(0.66Pa/℃) Rn—太阳净辐射,以所能蒸发的水层深度计(mm/d) Ea—干燥力(mm/d)
北京地区不同作物系数
苗期 作物 生长初期 生长盛期 生长末期 收获期 全生育期
棉花
玉米 水稻 大豆 小麦 苜蓿
0.45
亚热带作物:一般需要年平均温度高于20℃,l月份平均
温度不低于0℃。冬季的极端最低温度是不低于-7~-15℃; 包括茶、油茶、柑桔、油桐、马尾松、杉木、捕竹和甘蔗。
热带作物:要求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才能生长,左右 即受冻;包括橡胶、油棕、椰子、可可等
三、水分与作物生态和分布
(三)热胁迫与冷害
热害 :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影响膜活性、酶活性,使 蛋白质钝化变性,破坏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冷害: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影响酶活性与代谢功能, 糖分消耗引起蛋白质分解,破坏原生质及细胞结构。
作物温度抗性:耐热性、耐冻性、躲避性
高温下细胞膜结构、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机制、植物激素、蛋白种 类及机理等的规律性依然是当前植物抗热性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植物本身都具有一定的耐热(冷)性,特别是通过其体内的一些生理 和生化机制能够抵御和适应一定程度和时间的热(冷)胁迫,比如通 过植物体内细胞膜膜组分的变化、抗氧化系统对氧自由基的清除、热 激蛋白的合成以及一些其他物质代谢的渗透调节以获得耐热性,从而 减缓高温对自身的伤害。 植物对温度胁迫的适应机制也是研究热点。有人对世界分布海拔最高
(一)光质、光量及光照时间
生理有效辐射:可见光区中的 380-760nm 波长之内。红橙光主要被叶
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紫
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 作用,使植物矮化;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青蓝光能引起植物的 向光性,并能促进花青素等色素的形成,蓝紫光也是支配细胞分化的 重要光线,蓝光还能激活光合作用中同化二氧化碳的酶类。绿光则很 少被吸收利用
1800—2000 1900—2100 2400—2600 3000—3200 3100—3300 4000—4500 2200—2800 2200—2500 4000—4500
2000—2300 2100—2300 2600—2800 >3200 3300—3500 >4500 2800—3000 2500—2900 >4500
但在中低温条件下常比C4作物适应性广。主要分布在
温带,热带和亚热带也有分布,包括麦类、薯类、水稻、 棉花、豆类、甜菜、蔬菜等。 • C4植物是从Co植物进化来的一种高光效种类,与C3 植物相比,具有在高光强、高温及低C02浓度下保持高
光效的能力。主要分布在辐射量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包括玉米、高粱、甘蔗等。 • CAM作物生产能力极低,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 区及蒸腾率极高的地区,包括仙人掌、菠萝、剑麻等。
E Tm=Kc∙ET0
ET0为作物最大蒸腾蒸发量蒸散量 Kc 称为作物的栽培系数
ET0—潜在蒸散量(mm/d) P0 —标准大气压(P0=1013.25Pa) P—计算地点平均气压 Δ—平均气温时饱和水气压随温度变化的变率, Δ=dea/ dt,其中ea为饱和水气压(hpa),t为平均气温(℃)
dea / dt L * ea Rw * T 2
不同作物对积温要求
早熟种
作物类型 冬小麦 1700—2000 2000—2200 2200—2400
中熟种
晚熟种
喜凉作物 (≥0℃积温)
马铃薯 油菜 早稻 中稻 晚稻
1600—1800 1700—1900 2300—2400 <3000 2700—3100 2800—3500 2000—2200 2000—2200 <4000
光照敏感的阶段。日照时数的变化会引起玉米生长点分化为雌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