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由乔特鲁德看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悲剧

由乔特鲁德看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悲剧

由乔特鲁德看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悲剧
【摘要】莎士比亚在悲剧《哈姆莱特》中把美毁灭给读者、观众看,而剧中的主、配角也都成为这被毁灭的美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剧中的配角乔特鲁德,作为男权社会中的王后,只是一种摆设般的存在,她在儿子哈姆莱特和第二任丈夫克劳狄斯之间摇摆,却成为二人仇恨的牺牲品。

本文试图对《哈姆莱特》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解读乔特鲁德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乔特鲁德;中立;爱子;自保;悲剧
悲剧作为世界文学创作的一种极其富有情感表现艺术
的形式,往往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它的变体是多样的,正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中心人物“哈姆莱特几乎受到所有评论家、观众与读者的关注,而戏剧中的女性,往往处于完全被忽略的地位,她们的悲剧也无人问津”[1]。

但是,实际上这部讲述王子复仇的悲剧将“悲”的元素渗透到每一个角色中,主角和配角都成为撕裂的美的见证者。

作为男权社会中的王后,乔特鲁德是很卑微的,她在儿子哈姆莱特和第二任丈夫克劳狄斯之间摇摆,却成为二人仇恨的牺牲品。

她作为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的缩影,首先试图
通过中立的模糊态度来缓和丈夫和儿子的关系;同时表现出对儿子的爱和回护;最后虽有觉悟,却无力反抗,只能以悲剧昭示男权社会对女性命运的不公主宰。

一、复杂而模糊的配角
莎士比亚在塑造人物时往往把女性作为男性的陪衬,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都有一种“边缘化”趋势。

《哈姆莱特》中的两位女性,王后乔特鲁德和少女奥菲利亚出场的次数都不及男性角色,甚至在剧中人物的介绍中,二者被写在了众男性龙套角色之后,是一种微弱的存在。

她们的“品质、性格不是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来评论,通过剧中男性话语来定界的”。

乔特鲁德贵为丹麦王后,在剧中却始终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开场时,她就她劝哈姆莱特对新国王和颜悦色并忘掉已故的生父。

剧中并未交待出王后更倾向于哪一方,虽然看起来更像是她在为新国王说好话,但是话语生成的环境是在国王和哈姆莱特的对话之时,所以我们不如把她看作在国王和哈姆莱特之间的调停者。

然而这个趋于中立的角色第一次生成话语是在剧中两位权力最高的男性的对话中,故而乔特鲁德内心或许对话语权有种渴望,也正是这种渴望才能够配得上她的王后身份。

乔特鲁德一开场就表现出性格的复杂性与模糊性,既卑微地当两位男性角色关系的缓和剂,又有着追求话语权的自我意识。

王后模糊的处事态度在哈姆莱特得知杀父真相后变得
可疑起来。

她在老国王死后迅速改嫁并将老国王忘得一干二净,并建议哈姆莱特善待新国王、忘记老国王。

以及当哈姆莱特装疯时,她和国王一起雇哈姆莱特的好朋友去试探他。

这些行为是否意味着她也参与了对前任国王的谋杀?莎士
比亚并未交待,而是通过在哈姆莱特设“捕鼠器”引国王上钩时用王后的冷静与镇定以及在寝宫对质时她表现的不知
情来模糊她的态度。

剧本制造了王后可能参与其中的悬念,却又不给任何证据指向,而后又似乎在通过细节为王后开脱。

但也这种不成立的“指控”和“推理”也让王后乔特鲁德的模糊形象变得更加生动。

这种模糊性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产生共鸣和冲击,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形象,也给读者了充足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二、深爱儿子的母亲
乔特鲁德的模糊和中庸可以说是她的生存之道,是在男权社会中平衡儿子和丈夫的方法。

然而她作为母亲又是真挚的、深爱儿子的。

当哈姆莱特准备离开丹麦去威登堡时,乔特鲁德第一次表现出了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感:“不要让你母亲的祈求全归
无用,哈姆莱特;请你不要离开我们,不要到威登堡去。


这说明王后对哈姆莱特是深爱着的,她不希望哈姆莱特离开她。

因为比起国王,她跟哈姆莱特更亲近,是她的亲骨肉,
在她生活中占了一大部分。

于是,当哈姆莱特要离开时,她才迸发出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感,祈求他留下来。

而当哈姆莱特“疯了”时,她把原因归咎于老国王的死以及自己和新国王的迅速结婚。

“说服男孩放弃对其母亲乱伦欲望的是父亲的阉割威胁”。

这种“阉割威胁”表现为强权。

叔父克劳狄斯称王并和母亲结婚使哈姆莱特的“俄狄浦斯情结”再度破灭,并再一次面临强权“阉割”的威胁。

因此,他“让自己向父亲屈服,把自己跟母亲分开,并且令自己安于这样一种无意识的慰藉”,由原本的郁郁之心变得疯癫。

乔特鲁德意识到了自己速嫁的不合情理以及由此带给儿子的痛苦,但作为女人,她的可悲在于虽然心存内疚却缺乏勇气直接面对自己的软弱,毕竟对她而言这是很不名誉的事情。

但这也侧面体现了她对哈姆莱特身心的关注,这与上文中她对哈姆莱特郁郁之心的关注是一脉相承的。

于是,在国王试图找人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疯了时,她并不反对。

而当她确认,并见他杀了人后,在向国王禀告时,也尽量回护,说哈姆莱特本性纯良,也表现出悔意。

当哈姆莱特要和雷欧提斯决斗时,乔特鲁德处不断制止。

当儿子决斗时,她又成为看台上儿子最真心的支持者。

她为儿子擦汗,不顾国王劝阻,为了儿子的胜利替他饮下庆祝胜利的酒,这也导致了她中毒而死。

这时的乔特鲁德是爱儿子的,即使是悲剧的高潮,她的母爱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期望自保的可悲王后
王后乔特鲁德通过改嫁来达到自保,保住了自己的正统王后地位,也保全了哈姆莱特。

但是这种所谓的自保本身也是一种牺牲,甚至是一种不光彩的苟活。

妇女改嫁本时人文主义精神的写照,但是乔特鲁德改嫁之快以及对前夫的忘却之快却让人诟病。

因此,即使是亲生儿子哈姆莱特,也免不了控诉她,说她伪善且贞洁蒙污,又反复问母亲有眼睛么。

后来,当哈姆莱特“疯了”后,王后曾把原因归咎于自己,但是当外界说哈姆莱特是由于遭到奥菲利娅拒绝而疯时,她却说道:“这是很可能的”。

她的内心不相信却宁愿接受这个说法,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摆脱内疚的借口。

这也体现了她的懦弱。

但是最终她战胜了自己,由怯懦的自保变得敢于来抨击。

当雷诺提斯带领士兵进攻报仇杀进宫中,部分丹麦侍臣拥戴他当国王时,王后敢于指出他们“误入歧途”。

尽管王后没
有在克劳狄斯称王时站出来制止,并嫁给了他,但是经过反省自己的灵魂后,她敢于向侵略者抗争。

也许她抗争是为了保全既得利益,但是对比她之前的行为,是进步的、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

从自保到敢于抗议,乔特鲁德跳出了女性懦弱的圈子,但是没能走出男权时代对女性笼罩的阴影。

她的转变并没有让国王与哈姆莱特关系缓和,却因为自己一时的倔强没有听
从国王的劝阻,饮下了国王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以死落幕。

她的悲剧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哈姆莱特对她牺牲没有任何悲戚,而是抛下一句轻描淡写的“不幸的王后,别了!”
哈姆莱特甚至在她去世时连母亲或者母后都没有喊,只是称呼她为“王后”。

这一声“王后”不仅让她对哈姆莱特的爱
和保护付之一炬,而且反衬了她命运的悲惨――自己的儿子直到自己临死前还说自己“不幸”,这也说明了王后改嫁失
节的行为仍然没有得到哈姆莱特的原谅。

处处自保的皇后最终功亏一篑,不仅误喝毒酒,失去了性命,而且没有被儿子原谅,失去了名声和贞节。

王后乔特鲁德的形象由态度中立的“自保”展开,经历了对儿子的保全和自我的精神抗争,最终未能保全一切,命丧黄泉。

这映射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命运的脆弱和权力的卑微,以及抗争的无力,但也对女性意识的觉醒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华.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哈姆莱特》[J].渭南师范
学院学报,2005(14).
[2]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
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