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1、伟大的思想来源于天才的头脑。
错2分,任何思想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思想是对物质生活实践的反映,伟大思想也不例外。
本题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4分2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对2分,运动与变化与物质的关系4分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对2分,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表现4分。
4、只有正确意识,才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错2分,只要是意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统一的表现4分5、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对2分,辨证否定是对旧事物中消极因素的否定与克服,同时又是对旧事物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还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4分6、坚持真理就一定能实现价值。
错2分,坚持真理体现的是遵从客观规律,获得的是客观效果;实现价值体现的是满足主体(人民大众)需要。
坚持真理不一定能实现价值,遵从规律带来的客观效果有时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甚至伤害大众利益。
这是真理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
4分。
7、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是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
错2分,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二是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4分8、资本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错2分,资本的本质3层递进观点。
4分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对2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社会生产资料由垄断资本家占有和支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所以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分10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表示社会进步了。
错2分,社会进步是一个综合标准,生产力进步只是基础,还需要占有和分配公平,政治和法律正义,思想道德水平高,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获得保障。
4分11人的现实本质是劳动。
错2分,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4分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对2分,工具在生产力的地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4分1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对2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义4分。
14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社会生活没有客观性。
错2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但是实践是客观的。
实践客观性的表现4分15由分配不公所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因,因此,产品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核心。
错2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三者间的关系4分16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只有积极的后果。
错2分,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经济全球化必然有消极后果4分17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化。
错2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确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不是资本主义化。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要求。
4分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对。
(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
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
(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
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对。
(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是错误的反映。
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
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对。
(1)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3)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4.事物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对。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它是由事物的特殊矛盾决定。
量是事物的可以用数和形去表示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等级、规模、速度等方面的表现。
量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导致事物质的变化。
质和量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客观规定性。
5.唯物辩证法就是不偏不倚的折中法。
错。
所谓折中法,是指把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调和,是和事佬。
而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一种思维方法。
它们都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客观联系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联系和发展,反对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6.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所谓既肯定又否定实质上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错。
任何事物内部都可以分为两大方面,肯定方面是有利于现有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从而获得发展的。
但是否定和发展总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失去了这个基础,否定和发展都无法进行。
这个基础体现了事物发展中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在否定中存在着肯定。
这样的否定就是辩证法的否定。
不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对。
唯物辨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就要求我们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如果,我们偏听偏信,则必然不能够获得对于事物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只有“兼听”才是获得对于人和事物比较全面和客观认识的方法。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对。
所谓“天”就是客观世界,它既包括自然世界也包括社会世界。
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它运动的内在规律性,这些个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也都不可能改变这些规律。
这个认识是符合唯物辨证法的。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个能动的反作用还是十分巨大的。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毕竟还是要受到客观规律制约的。
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能对事物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造成极大的破坏。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在“文革”期间提出的口号,就是过度宣扬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而无视客观规律性的典型例子。
1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对。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1.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对。
因为: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都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客观精神的产物,都将认识当作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在认识路线上,一切唯心主义都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1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错。
因为: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真理和有用有联系,但有用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第二,上述命题将真理与有用等同,犯了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13.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错。
因为: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逻辑补充,是一种探索和论证真理的手段,但逻辑证明不能离开实践基础,它本身是实践的产物,逻辑证明得到的结论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逻辑证明的作用不能夸大,更不能代替实践标准。
第二,这一观点夸大了逻辑证明的作用,最终必将导致否定实践标准的错误,陷入唯心主义。
1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5.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错。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能以它作为对错的标准。
判断认识的真理性,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真理,但它只是主观的东西,故不能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6.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正确的理论对革命的行动有决定性作用。
对。
理论对于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1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同层次的真理,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真理的两种属性。
错。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不是相对真理的两种属性。
18.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
上述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目的性,实际上把自己当成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当成满足其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19.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错。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
在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性质的根本标志。
20.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具有不同思想、目的、动机的人的“合力”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