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税收原理

第三章税收原理

一、税收的概念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无偿地集中 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税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伴随着国家和私有财产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
2020/6/8
1· 税收的主体——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 2· 税收的目的——满足国家职能的需要 3· 征税的依据——政治权力—— 法律 4· 征收形式——货币和实物 5· 税收的本质——特定的分配关系 国家征税就是把一部分社会产品强制地转变 为国家所有的过程,会引起一部分社会产品在不 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转移,导致社会分配关系的变 化。
异:① 概念不同。 ② 计算具体税额时处理不同,税负不同。当课税对象大
于起征点时,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包括起征点本身。 采用免征额时,只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免征额应 先扣减,不包括在征税对象中。因此规定起征点的税负重于规 定免征额的税负。
③ 照顾的侧重点不同。起征点照顾的是低收入者,目的 是贯彻合理负担的政策;免征额则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目 的是为了照顾纳税人的最低需要。
二、公平原则
第一层次:税收负担的公平 要求具有同样能力的人纳同样的税,而且,税款的使用应 受纳税人的监督。 第二层次:税收的经济公平 通过课税机制建立机会平等的经济环境。 第三层次:税收的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的实现:一是调节收入过分悬殊,调节由于 非正常因素导致的收入不平等,防止社会矛盾激化; 二是保证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受灾人们有接受 社会保障的权利。
(二)按税收管理权限使用权限不同分为:中央税、地方税、 共享税
(三)按征收实体不同分为:实物税、货币税 (四)按计税依据不同分为:从价税、从量税 (五)按税收负担是否转移为标准分为:直接税、 间接税 (六)按税收和价格的关系分为:价内税、价外税
2020/6/8
二、税制结构
税制结构——是一个国家根据其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的要 求,分别主次设置若干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种所组成的税 制总体格局。
在具体运用上,也可分为单一 定额税率、差别定额税率、幅度定 额税率和分类分级定额税率几种.
2020/6/8
四、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在商品流转过程中按照税法规 定应缴纳税款的环节。
五、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纳税人在发生纳税义务后应 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时间期限。
六、减免规定 减免规定 --税法上对某些纳税人和课 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三、财政原则
第一层次:足额稳定 足额——税收要为财政筹集足够的资金,以满足政 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需要。 稳定——税收收入要相对稳定,把税收同国民经收 入的比例稳定在一个适度水平,不宜经常变动。 第二层次:适度合理 适度——取之有度 合理——要科学区分税收中的税与非税形式
2020/6/8
T
以下是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超额累进):
级数 应纳税所得额(元)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1000 的部分
5
2 超过1000—5000的部分
10
3 超过5000—20000的部分 20
4 超过20000—40000的部分 30
5 超过40000的部分
40
① 请计算各级速算扣除数,并填写在表格的相应位上
② 设某纳税人应税所得48000元,试分别用定义法和速算
扣除数(速算法)计算应纳税额。
级数 应纳税所得额(元)
税率(%)
1 不超过1000 的部分
5
2 超过1000—5000的部分
10
3 超过5000—20000的部分 20
4 超过20000—40000的部分 30
速算扣除数 0
50 550 2550
2020/6/8
三 . 税率
税率--应征税额占课税对象数额的比例,是计 算应征税额的标准,反映征税的深度,是税收制度的 中心环节。
税率有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分.名义税率是税 法规定的税率,也即“税目税率表”上规定的税率;实 际税率则是纳税人的实际税收负担率,即纳税人的实 纳税额与实际收入的比率.
税率是一个总的概念,具体又可分为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5 超过40000的部分
40
6550
定义法: 1000×5%+4000×10%+ 15000×20%
+20000×30%+8000×40%
=12650 速算法:48000×40%-6550=12650(元)
第三节 税制分类与结构
一、税制分类法
(一)按课税对象不同分为:流转课税、收益课税、财产课 税、行为课税
2020/6/8
返回
链接
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预先通过法 律统一规定了课税对象、征收范围、计税 标准、征收比例、缴纳期限等,国家税务 机关和纳税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不能随意 变动。即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不得偷漏、 拖欠和抗拒;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不 得擅自减免,也不能滥征无度。
2020/6/8
2020/6/8
二、 税收的形式特征
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标志
三性 :(一)强制性 (二)无偿性 (三)固定性
税收的上述特征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任何一种收入形式,只要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成 为税收,否则就不是税收。它是任何社会制度下税收 的共性。
2020/6/8
链接
强制性
现实生活中 比较常见的有
以财产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以全值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第四节 税收原则
一、效率原则
第一层次:税收的行政效率 它是通过一定时期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的税收收入之间 的对比来衡量,比率越小,税收行政效率越高;反之,相反。 第二层次:税收的经济效率 是从整个经济的范围来看待税收效益,主要从征税过程对 纳税人以及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正负效应方面来判断税收是否 有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择提高税收双层经济效益的方法与 途径是: 1、科学选择主体税种,简化税制结构 2、正确制定税收政策,提高税收效应 3、优化税收管理,节省征收费用
例如所得为1600: 全额累进税额:1600 ×10%=160 超额累进税额:1000 × 5%+ 600×10% =110
例如所得为2600:
全额累进税额:2600×15%=390
超额累进税额:1000×5%+1000×10% +600× 15%

2020/6/8
=240
★ 全额累进与超额累进方式的比较 ★ 解决超额累进方式计算复杂可用“速算扣除法” ★ 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税额-超额累进税额 ★ 超额累进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从以上分析可知,税收收入的适度合理就是在正常税率区域即0到A中间, 寻找一个合适的征收点.
四、 法治原则
第一层次:良好的税法是税收法治的前提 良好的税法必须具备:
(1)合宪性和公正性 (2)可行性 (3)规范化 (4)统一性 (5)稳定性
(一)单一税制结构 ——只有一个税种的税收体系——单一税论。只在理论上 提出过,而实际中未被推广过。如:单一土地税论、单一消费 税论、单一财产税论、单一所得税论。 单一税制的优缺点:从效率原则看,征收便利,征税费用 少,但对经济过程干扰大;从公平原则看,征收不普遍,不能 按能力负担;从财政原则看,不能取得充足的财政收入。
2020/6/8
七、违章处理——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措施。 偷税——纳税人有意识地采取非法手段不交或少交税 款的违法行为。 抗税——纳税人对抗国家税法拒绝纳税的违法行为。 欠税——拖欠税款,纳税人不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 违章行为。 漏税——纳税人出于无意而未交或少缴税款的违章行为。
处理方式:批评教育、强行扣款、加收滞纳金、罚 款、追究刑事责任。
(二)复合税制结构 ——多种税同时并存,且主次有序,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的税收体系。 主体税种——在一个国家税制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起主
要作用的税种。它在整个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在调 节经济方面也发挥着较为重要作用的税类。
辅助税种——其收入在整个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在 调节经济方面处于次要和辅助补充地位的税种。



E
线

C
0
· A
税收禁区
F
D
B
A
t 100%
1、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它是美
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设计的
2、揭示的原理为: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税收收入;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二种不同税率,一般宜选用低税率; (3)从理论上说,存在最优税率点(A点)。
1、起征点 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 界限)。 2、免征额 免征额 --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 的数额。 3、减免规定 减税--是对纳税人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税款; 免税--是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
2020/6/8
同:① 二者都是减轻税收负担的措施。 ② 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
返回
第二节 税制要素
税收制度--是国家以法律程序规定的征税依据 和规范,也是税务机关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 依据和工作规程。包括税收法令、条例、实施细则、 稽征管理办法等。
税制要素是构成每一种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它 包括以下几点:
2020/6/8
一、纳税人(纳税主体) 纳税人--纳税义务人的简称。它是税法规定 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与个人。
全额累进税率-----对征税对象的全额,都按照 与之相适应等级的税率计算税额

超额累进税率-----将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

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

率,每个等级分别按该等级的税率计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