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第四章 空间力系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力对轴之矩及其计算 【解】 1)计算力F在x、y、z轴上的投影。 利用二次投影法进行计算。力F在Oxy平面上的投影的大小为 Fxy=Fcos30 再将Fxy向x、y轴上投影,得 X=-Fxycos45=-Fcos30cos45=-122.5N Y=-Fxycos45=-F cos30cos45 =-122.5N 力F在z轴上的投影为 Z=Fsin30=100 N 2)计算力F对x、y、z轴之矩。 力F与z轴相交,它对z轴之矩等于零 Mz(F)=0 在计算力F对x、y轴之矩时利用合力矩定理。将力F分解为分力 Fxy和Fz,因分力Fxy与x、y轴都相交,它对x、y轴之矩都为零,故 Mx(F)=Mx(Fxy)+Mx(Fz)= Mx(Fz)=Fz×2m=200N· m My(F)=My(Fxy)+My(Fz)= My(Fz)=-Fz×2m=-200N· m 目录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解】 取起重机连同重物为研究对象, 作用于其上的力有起重机的重力W和重 物的重力F,以及地面对三个轮子的反力 FA、FB、和FC,这五个力组成一个空间 平行力系。列出平衡方程 FA a FA a sin 60 W sin 60 Fl cos30 0 3 得 FA=12.3kN a a M y 0 FB FC Fl sin 30 0 2 2 Z=0 FB+ FC+ FAWF=0 目录
合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合力的大小称为物体的重量。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重心和形心
4.4.2 重心坐标公式
为了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可将 它分为许多微小部分(设为n个),设 任一微小部分Mi的重力为Wi,物体的 重力为W。建立直角坐标系Oxyz(如 图),设物体重心C的坐标为xC、yC、 zC,各微小部分重心的坐标为xi、yi、zi、。根据合力矩定理可知,
第四章 空间力系
4.1 4.2 4.3 4.4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及其计算 力对轴之矩及其计算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重心与形心
返回
第四章 空间力系\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及其计算
4.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及其计算
根据力在坐标轴上投影 的定义,力在空间直角坐标 轴上的投影有以下两种计算 方法。 1.一次投影法 若已知力F与空间直角坐 标轴x、y、z正向的夹角、、 ,则力F在三个坐标轴上的 投影分别为 X F cos Y F cos Z F cos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力对轴之矩及其计算 2. 合力矩定理 空间力系的合力对某一轴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同一轴之矩的代 数和,即 Mz(FR)=Mz(F1)+Mz(F2)+…+Mz(Fn)=∑Mz(F)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力对轴之矩及其计算 【例4.1】 正方形板ABCD用球铰A和铰链B与墙壁连接,并用 绳索CE拉住使其维持水平位置。已知绳索的拉力F=200N,求力F在 x、y、z轴上的投影及对x、y、z轴之矩。
X Y Z cos , cos , cos F F F F X 2 Y2 Z2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力对轴之矩及其计算
4.2 力对轴之矩及其计算
1. 力对轴之矩的概念 以图示的门为例。设力F作用于门
上的A点,为了研究力F使门绕z轴转动 的效应,可将它分解为与转轴z平行的 分力Fz和位于通过A点且垂直于z轴的 平面上的分力Fxy。由经验可知,无论 分力Fz的大小如何,均不能使门绕z轴
2 5 W 0 得 F1 W 2 5 1 1 X 0 F2 F3 0 得 F2 F3 2 2 1 1 1 X 0 F3 F2 F1 0 2 2 5 F1
得 F1 2 W F2 F3 5 2 2 2
目录
负号表示F2、F3实际上是拉力。
第四章 空间力系\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4.3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空间任一物体的运动,一般地既有沿空间直角坐标系三个坐标 轴方向的移动,又有绕三个坐标轴的转动。若物体在空间力系作用 下保持平衡,则物体既不能沿三个坐标轴方向移动,也不能绕三个 坐标轴转动。因此,空间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各力在三个 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以及各力对三个坐标轴之矩的代数和均应等 于零。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为
式中:d——分力Fxy所在的平面与z轴的交 点O到力Fxy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正负号表 示力使物体绕z轴转动的方向,按右手螺 旋法则确定,即将右手四指的弯曲方向表 示力F使物体绕z轴转动的方向,大拇指的 指向如与z轴的正向相同时取正,反之取负 (如图)。 显然,当力F与z轴平行(此时Fxy=0)或者相交(此时d=0)时, 力F对z轴之矩为零。 力对轴之矩的单位是Nm。 目录
转动;而能使门转动的只是分力Fxy,故力F使门绕z轴转动的效应等
于其分力Fxy使门绕z轴转动的效应。而分力Fxy使门绕z轴转动的效 应可用分力Fxy对O点之矩来表示(O点是分力Fxy所在平面和z轴的交 点)。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力对轴之矩及其计算 由此可见,力使物体绕某轴转动的效应可用此力在垂直于该轴 的平面上的分力对此平面与该轴的交点之矩来度量。我们将该力矩 称为力对轴之矩。如将力F对z轴之矩表示为Mz(F)或简记为Mz,则 有 Mz=Fxy d
图示用钢绳起吊一块矩形混 凝土预制板,板的重力W和绳的 拉力F1、F2、F3、F4组成一空间 力系。
返回
第四章 空间力系
作用于传动轴的带轮C上的拉力FT1、FT2,斜齿轮D上的力Ft、 Fr、Fa,轴承A、B处的反力FAx、FAy、FAz和FBx、FBz,这些力组成
空间力系。
返回
第四章 空间力系
X 0, Y 0, Z 0, M 0, M 0, M 0
x y z
空间力系有六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可以求解六个未知量。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若空间力系中所有各力的作 用线均汇交于一点,则称为空间 汇交力系(如图)。空间汇交力 系的平衡方程为 ΣX=0 ΣY=0 ΣZ=0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例4.4】 图示悬臂刚架上作用有q = 2 kN/m的均布荷载,以及 作用线分别平行于x轴、y轴的集中力F1、F2。已知F1 = 5 kN,F2 = 4 kN,求固定端A处的反力和反力偶。 【解】 取悬臂刚架为研究对象,画 出受力图。列出平衡方程 X=0 FAx+F1=0 Y=0 FAy+F2=0 Z=0 FAz-q×4m=0 Mx=0 MAx-F2×4m-q×4m×2m=0 My=0 MAy+F1×5m=0 ∑Mz=0 MAz-F1×4m=0 解得 FAx=-5kN,FAy=-4kN,FAz=8kN ,MAx=32kN· m , MAy= -25kN· m ,MAz=20kN· m 目录
速度为g,则将Wi=mig、W=mg代入重心坐标公式,可得
xC
mx ,
i i
m
yC
my ,
i i
m
zC
mz m
i i
由上式确定的C点称为物体的质心。在均匀重力场内,物体的 质心与重心的位置相重合。在重力场之外,物体的重心消失,而质 心依然存在。质心的概念将在动力学中用到。
目录
空间汇交力系有三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可求解三个未知量。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若空间力系中所有各力的 作用线互相平行,则称为空间 平行力系(如图)。空间平行力 系的平衡方程为
ΣZ 0 Σ M x 0 Σ M y 0
空间平行力系有三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可求解三个未知量。 求解空间力系平衡问题的步骤与平面力系相同,即选取研究对 象、画受力图、列平衡方程和解方程等四步。 在画受力图时涉及约束力,现将空间常见约束和它们的约束力 列成表3.1,以供参考。 目录
Wz C W1z1 W2 z2 Wn zn Wi zi
由以上三式可得计算物体 重心坐标的公式,即
xC
Wx ,y
i i
zC
W Wi zi W
C
Wy
i
i
W
,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重心和形心
4.4.3 质心的概念
若设物体各微小部分和整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i、m,重力加
第四章 空间力系\重心和形心
4.4.4 几何体、面、线的形心
对于均质物体,若用表示物体每单位容积的重量,Vi表示各微
小部分的体积,V表示整个物体的体积,则Wi=Vi以及 W=ΣWi=ΣVi=V, 代入重心坐标公式,得
应当指出,力在轴上的投影是代数量,而力在平面上的投影是 矢量。这是因为力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方向有关,故须用矢量来表示。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及其计算
若已知力F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X、Y、Z,则可将其表示为
F Xi Yj Zk
式中:i、j、k——x、y、z轴的单位矢量。 力F的大小和方向余弦分别为
第四章 空间力系
第四章 空间力系
本章在介绍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以及力对轴之矩的概 念和计算的基础上,直接给出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着重于应用平 衡方程求解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最后介绍物体重心的概念以及确 定重心位置和均质物体形心的方法。
返回第四章 空间力系第四 Nhomakorabea 空间力系
各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力系称为空间力系。
第四章 空间力系\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表3.1 常见空间约束的类型及约束力
目录
第四章 空间力系\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例4.2】 用三根连杆支承一重W的物体,求每根连杆所受的力。 【解】 取结点A为研究对象,假设 F1、F2、F3都是压力。建立坐标系如 图所示。列出平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