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滨水景观风貌规划项目计划书

滨水景观风貌规划项目计划书

滨水沿岸景观风貌规划项目计划书一、项目概况*******位于江苏省北部,隶属于地级宿迁市,南濒洪泽湖,北连沭阳县,西南与泗洪县接壤,西北与宿豫区毗邻,东部与淮安市淮阴区交界。

泗阳历史悠久,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和两千年建县史的古老城市,夏商时属徐州,周代属青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建凌县,汉武帝元鼎元年在泗水下游之北置*******,始称泗阳。

西汉泗水国都城驻跸之所,中国唯一的“杨树之乡”。

中国八大名酒——洋河大曲自此发源,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境而过,全国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依膝而卧。

京杭运河是我国发展内河水运“两横一纵两网”总体布局规划方案中南北纵向大通道,是内河运输的黄金水道。

宿迁段全长112km,等级为内河二级,经徐州从宿迁西北横贯东南,主要承担从山东、徐州到苏南、上海、浙江的煤炭、矿建、水泥等运输任务,根据宿迁段四个梯级船闸的统计资料表明,2005年全年货物通过量为59986万吨。

可以说她是宿迁境内最重要的内河航道,在宿迁的综合运输体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与公路、铁路一起构成的宿迁交通运输总骨架中发挥着水路运输的重要作用。

按照新一轮*******城总体规划确立的“以两河风光、楚汉文化为特色,以纺织服装、精深木业和电光源为支撑的新兴中等工贸生态城市”的定位,由运河北岸中心城区、运河南岸古镇区及省级经济开发区构成的“三区”用地格局已经形成。

本次“*******京杭运河沿岸景观风貌规划”是旨在保护古运河,为古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实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古城风貌、改善人居环境,使之成为泗阳城市新亮点、新名片的一个文化、旅游、商贸景区综合建设项目;需要进一步挖掘运河水文化,彰显滨水城市特色,充分发挥运河的历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打造“滨水城市、运河新城”。

二、项目思考1、本案重点解决的问题(1)如何避免城市与河关系的脱节?(2)如何保证河流两岸设计的整体性?(3)如何增强沿岸地区生态建设?(4)如何解决运河滨水区域的可达性、可视性、参与性和经营性,使之成为*******休闲旅游的品牌和城市绿廊,并能增加就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5)如何提高地段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营造出特色鲜明又富有地方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6)景观水体往往与自然界中的大水体相连,水位受大水体涨落的影响非常大,造成亲水平台的设计受到极大制约,建成后也常常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7)如何综合考虑政府、开发商以及当地居民等多方面利益要求,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争取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2、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思路(1)按照现代城市功能和城市风貌要求,促进城市近河区域的发展,适当增加生活服务用地的比例;根据防洪要求与实际地形,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岸线设计,使河流与堤岸间实现自然过渡与衔接,增强亲水性。

(2)促进两岸职能的适当分异,协调跨河中心的形态关系。

建立通向河流的交通体系,保持面向河流的视觉通廊,构筑贯穿两岸的景观视轴。

(3)保持自然河流肌理,发挥地区自然特色,建构以河为骨架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开辟与河相连的生态绿廊。

(4)注重河岸驳岸设计及竖向设计,提高滨河绿带的可达性与可视性;将沿河两侧区域打造成大型城市带状公园,其内适当设置餐厅、咖啡厅、书报亭、小卖亭、茶园、儿童乐园、演出广场等以增加“人气”,增加旅游的观赏与参与性,借此活跃经济增加就业。

(5)充分利用构成滨水景观的几大要素——水、岸、路、桥、建筑等,营造特色鲜明,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滨水城市形象。

同时可以建设运河专业博物馆,把该收藏的实物文物尽量收集保管起来,留住历史,对运河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及积极宣传。

(6)可以通过水闸设计,以确保京杭大运河水位的恒定。

(7)考虑滨水区域带动周边土地价值升值的影响,为周边地块用地预留一定数量的景观视觉通廊;地块内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同时吸取泗阳本地建筑风格的精华,凸显泗阳新时期的风貌,采取点状布局方式。

三、设计理念的引入整体思路为加强水治理和景观建设,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强化旅游和景观功能,弱化航运功能,把运河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景区。

由此可见,未来的大运河将定位为旅游景观,这势必将更加程度地改善现有的环境,同时,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也将增强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水治理的同时,将“文化、景观、生态”三个元素综合考虑,使其水治理开发与景观规划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景观游憩资源,并利用生态、文化的思想作为指导,在保证运河景观以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各种游憩容量的扩大,最终达到*******京杭运河沿线的生态可持续的发展以及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秉承以上设计理念,本次*******京杭运河沿岸景观风貌规划遵循以下原则:1、保护性原则:对运河沿岸的单个的古代河运设施、古代水利设施,在普查的基础上,要逐一确定其保护级别,包括码头、船闸、坝堤、官署、庙宇、碑匾、桥梁、纤道、作坊、仓库、船坞等等,变成真正的琳琅满目的运河文物长廊。

2、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合理利用运河沿岸的原有自然条件,以免或减少未来发展所可能导致的生态破坏,营造绿色生态的运河空间。

3、人本性原则:保证运河风光带的公益性、参与性,使每个人拥有自由享受景观空间的权利,同时在设计中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方便和愉悦。

4、人文性原则:强调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人文景观的再创造。

充分展现泗阳历史、文化底蕴,建设赋有历史特性、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运河景观。

充分利用本地的材料,按照本地的风格进行规划设计。

5、关联性原则:各功能区、活动单元能够有机布局,生态与人造、场所与场所、活动与活动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同时建立景观与人,景观与河,景观与桥,景观与道路,景观与设施等有机总体的关系。

6、景观性原则:塑造优美的整体景观。

7、连续性原则:考虑合理的分期实施方案,确保近期与远期的衔接和各阶段的景观效果。

8、操作性原则: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设计的理念与方向符合功能定位。

9、服务性原则:考虑设置水上服务生活、休闲、服务设施,服务运河船民,挖掘运河经济价值。

四、初步构思以改善运河沿岸居住环境,提升运河驳岸景观形象,拉动运河船民上岸消费,打造滨水城市、运河新城为设计目标。

本次*******京杭运河沿岸景观风貌规划的初步构思如下:古人结“绳”以记事,今人结“绳”以纪古。

京杭运河宛如一条长长的绿色飘带,镶嵌在神州大地之间,用其来记述泗阳的历史与文化是最适合的了。

同时,发展中的*******需要我们关注城市生态环境与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运河两岸必须营造生态、文化、宜人的景观环境。

因此,我们将本案的设计主题定位为“绳结泗阳文化,景映京杭大运河”。

从而提出“水亦有史、水亦有情;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

”的构想,以“文化、亲水”为设计主线,在运河治理的同时,运河风光带建设同步实施,风光带将*******历史上的名楼、名亭、名桥、名人按历史顺序在各段有代表性地恢复起来,形成主题鲜明的各个功能带,整个风光带融城市防洪、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商贸旅游为一体。

以此展开*******京杭大运河两岸建设及景观设计、充分发掘历史文化、品味生活。

设计具有五大特点:生态维护和建设:节约型建设,可持续发展;滨水活力概念:建设京杭大运河两岸活力区,引领滨水生活新概念;文化解读:运河人文景观,泗阳特色文化解读;景观渗透:滨水风情,城市共享;肌理:自然和人工的绝妙组合。

五、本项目的技术路线(一)工作思路按照新一轮*******城总体规划确立的“以两河风光、楚汉文化为特色,以纺织服装、精深木业和电光源为支撑的新兴中等工贸生态城市”的定位,由运河北岸中心城区、运河南岸古镇区及省级经济开发区构成的“三区”用地格局已经形成。

本次“*******京杭运河沿岸景观风貌规划”旨在进一步挖掘城市水文化,彰显滨水城市特色,充分发挥运河的历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打造“滨水城市、运河新城”。

基于以上对于项目的认识及规划设想,本次规划将在秉承以上规划理念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展开具体规划工作:1、对运河滨水地区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初步研究框架及主要设计内容。

2、研究相关案例,大胆认识,勇于创新,为本项目提供有益的借鉴,进而确保项目规划的时代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3、充分了解项目的区位现状、人文现状、区域优势,对项目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创造出环境优美、时代感强、和谐宜人的滨水景观休闲带。

4、重点研究进行滨水空间景观和公共开敞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并处理好滨水城市布局与运河风光带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关系,以及交通组织及与周边功能组团的交通联系。

5、根据分期改造、有序发展的原则,将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现状发展与未来发展相衔接,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紧密联系项目周边情况,使之与其他各区域协调统一,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在设计方案中充分考虑价值判断重于经验分析,注重思维的灵活性,考虑使用多种方法,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拟采用以下的方法:1. 在规划区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2. 通过政府文件、相关情况介绍以及各方面信息,在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规划区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下一步规划设计作铺垫。

3. 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如文献分析、对比研究、利益相关者分析、系统动力学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SWOT分析、多学科性综合研究、多方案选择、定性与定量并重、提倡市民参与等完成设计方案的制定、编写。

(二)内容重点基于以上对*******京杭运河沿岸现状的认识、分析和设计理念,此次设计的内容重点如下:1、确定沿线地块功能深入探讨运河沿线地块与周边城市主要功能区块的关系、与临近地区的城市功能互相结合、互相支持,促进产业、空间的共生,达到城、河共融的目标。

形成以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商业服务、商务办公、居住相结合,自然环境与人工景观和谐共生的城市滨水空间。

2、合理组织道路交通做好滨水地区机动车、非机动车及人行交通组织设计,充分考虑与周边各功能组团的交通联系,并引导水上交通线路的组织。

为了给游客及当地居民提供观景、休闲及健身的功能,体现滨水自然、轻松的气氛,规划结合近远期发展,在岸边设置一条非机动车便道,并和沿线景区及观景平台自然相连,局部地段设置观景、休息平台,形成完善的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

根据全线不同地段条件,分别采用石材和木料修筑便道,危险地段加设护栏。

3、塑造特色城市景观加强城市开敞空间与滨水开敞空间之间的空间渗透,建立联系轴线;加强水体空间与街区之间的空间衔接,营造从城市空间延续至水岸的绿色视觉走廊。

运河沿线天际轮廓的设计强调四个方面:呼应城市形态,强化城市特色;沿运河景观的标志性;由运河至腹地的层次性;与土地使用、城市功能积聚的一致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