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诗文阅读三则及答案
一、阅读课文《伤仲永》(片断),回答下面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
..宾客其父()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二、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诗词改字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
”“用”字初曰“抱”。
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
予闻钱伸仲大夫如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旋.改为“满”()(2)凡如是.()
(3)始.定为“绿”()(4)凡如是十许.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3.王荆公即我国朝人,著名的、、。
4.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5.这篇诗话讲的是诗歌创作中的问题,通过诗人的构思过程生动地说明了
6.你还知道哪些诗文“炼字”的故事?请写出来。
三、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馔(zhuàn):准备食物。
④果蔬: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因谒.()公(2)觉饥甚而不敢去.()(3)旁置.()菜羹而已(4)公取自食.()之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方.命坐(才)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只)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分)
四(附加阅读题)下面是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等人互相之间评价的语句,你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意思吗?
(一)司马光评王安石
好读书,能强记,虽后进投艺及程式文有美者,读一过则成诵在口,终生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错意,文成,观者皆服其精妙。
友爱诸弟,俸禄入家,数月辄无……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人莫能。
始为小官,不汲汲于仕进。
”
(二)东坡评王安石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三)王安石在乌台诗案中为苏轼说情
“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罪人。
轼本以才自奋,今一旦致于法,恐后世谓不能容才。
……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答案
一、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曾经)(2)指物作诗立就.(完成)(3)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于)(4)稍稍
..宾客其父(渐渐)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B)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对待),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二、答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旋.改为“满”(随即)(2)凡如是.(这样)
(3)始.定为“绿”(才)(4)凡如是十许.字(左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吹绿了江南两岸的春草春树,什么时候明亮的月亮才能照耀我回到故乡去呢?
(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吴地有个读书人家里收藏了王安石原诗的草稿。
3.王荆公即王安石我国宋朝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4.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到”不好,太生硬。
“过”不好,让人感觉春天一下子就消失了。
“入”不好,描写不妥当。
“满”不好,风是无形的,不可用满形容。
“绿”好在将春风写活了,给人的感觉是由于春风的吹拂,江南大地一下子春色满园,春光无限。
5.这篇诗话讲的是诗歌创作中的“炼字”问题,通过诗人的构思过程生动地说明了一字的改动可以使诗中的境界变得更加鲜明。
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因谒.(拜见、拜访)公(2)觉饥甚而不敢去.(离开)(3)旁置.(放、摆)菜羹而已(4)公取自食.(吃)之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D)(2分)
A.方.命坐(才) 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只) 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
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分)节俭,不铺张浪费(2分,意思符合即可)。